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巍 《教书育人》2011,(9):36-37
一大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大学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是人类创新的摇篮,也是人类思想智慧的发源地。它不但承载着传播文化、探究真理的社会使命,而且还肩负着守护人文价值的历史责任。中国教育有着悠久的人文主义传统,它强调以造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在延续人文传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是,语文教育失落人文传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要延续人文传统性,重建精神家园,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人文教育"资源,同时在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急剧转型时期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人文教育是其重要的一环,而传统文化又是人文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道德观和人文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特别是在当代,西方价值观横行肆虐,更加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因素,并将两者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大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人文内涵深厚的重要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相通、功能互补,是充实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载体。利用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身心发育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正是有利时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把握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家及整个民族的教育价值取向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巨大影响。本文拟就此二者的关系作初步的探讨。一、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教育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大陆型封建农业文化 ,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伦理型”文化 ,推崇德治 ,提倡教化 ,形成了“重教”的传统 ,并由此积淀成中国独特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第一个特点是轻神性重世俗。从孔子开始 ,中国教育就走上了世俗化的道路 ,强调教育的世俗功能。在教育观上 ,他强调“反求诸己”、“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  相似文献   

6.
科学教育的人文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洁 《江苏高教》1997,(5):3-7,40
科学教育的人文观照鲁洁一、时代的主题:科学与人文之融合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不可否认的是,科学技术对整个人类生活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将不断地扩大和加深这种影响。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使物质财富得到巨大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高校人文教育在传统文化研究和认识上存在着误区:或是全盘西化.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或是盲目排外.过分渲染儒家文化.或是主张文化的无意识形态化。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用马列主义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处理好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的关系.加强对高校人文教育的领导.努力提高人文教育队伍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陈恩惠 《教育与职业》2007,(23):128-129
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化始终独树一帜.它有自己的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也有独具一格的文艺理论和科学技术.当前,传统文化需要自省,需要更新,需要吸收现代文化,尤其是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但吸收并不是完全的变种,就现代中国画改革和中国画教育而言,我们必须查找缺失的传统文化这一部分.改革中国画,首先要立足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再吸收外来营养,以此来发展中国画和中国画教育.  相似文献   

9.
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而深远。今天,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和儒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儒学是中国特有的一门学问,为中国人指明一条人文创造的道路。儒学完善当代大学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人生理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儒学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开创未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经济社会转型的新背景下,促使大学生不断汲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养料,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就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丁怡  罗霄 《考试周刊》2014,(44):171-173
白璧德对中国新文化运动非常关注,提出了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思路的诸多看法。他对人文主义极为提倡,强调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等,能够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79):164-16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提升,包含国学在内的中华文化正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加强大学生国学教育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明确国学概念的丰富内涵及国学与儒学、传统文化、经典、国子学、中国学、国粹等概念的关系,则是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出来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思想道德教育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位置,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是做好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方法,为我们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积累了有用的教育资源。本文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入手,阐述将中国传统文化积极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路径,以期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从科学技术作为社会体制维度考量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科学技术在近代已成为一种社会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漠视技术,技术的社会功能未受到社会重视;从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向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转型,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是追求社会的功利和促进社会进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阻碍了技术社会化;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以其对人文、伦理的关怀以及"天人合一"的基本观念,对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制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刘鹏辉 《教师》2019,(5):119-12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人文素养是人才全面发展中最核心的素质。人文素质培养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文章作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情况进行调研,以高职院校为调研对象,多途径开展调研。调研结果:学校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学生对国学知识掌握有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途径单一。为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策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有效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巨大,为中国人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目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此为切入点,对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在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以期探索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素质教育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7.
徐慧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2):112-118+124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的表现形式、独特的审美观念、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潜藏着巨大的历史、美学和人文价值,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立足美育的视角,结合高校审美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学生审美基础薄弱、教育内容及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效果欠佳等问题,高校审美教育可充分利用和整合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内容来推进其与高校美育课程的融合及审美实践活动的创新,这也为普通高校的审美教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源远流长的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当前教育模式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乏人文的熏陶与人格的培养,而国学教育不仅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加强了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封丽静 《时代教育》2015,(4):128-12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理论源泉,对传统文化的推崇与弘扬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教育有着非凡的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厚而强大的理论资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传统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对人文道德素养的高度关注以及对社会良好人际交往的强调为思政教育的革新提供了良好借鉴,注入了新生活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的提高。所以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只有这样,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