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诗歌中的“气”,主要指诗歌内在的气势,表现为由诗歌意泉、思想情感、诗意空间等不同因素构成的气泉、气骨、气韵。海子被称为用生命极限全力冲撞当代诗坛的天才诗人,他以火山喷发武的才情,照亮和点燃着自我构建的黑暗中的诗歌王国。其诗以恢弘奇诡的气象、孤傲不驯的气骨、空灵畅达的气韵,而获得一种“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般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王维的诗歌创作中,山水诗的成绩最著,也是备受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但他诗歌人物形象的表现力同样卓越却缺少全方位整体研究。因此对王维诗歌人物形象表现力的研究很有必要。王维诗歌描写的人物分为交往诗中的人物、写景诗和边塞诗中的人物、人物诗中的人物等三大类。其形象刻画气韵生动,将人物画与山水画有机的融合并能以"不写之写"的手法于虚处传神,非常具有表现力,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3.
沈德潜、法式善、张维屏等评高其倬诗歌艺术特点为"和平中正、温雅敦厚"。然高其倬以大量的北方风物入诗,即使描写南方风物,也无绮靡香软语,而是呈雄健之气。且诗人常以至大至刚、气骨强劲意象入诗,加之以夸张、想象等手法,营造雄壮劲健之境,抒雄放之气,使其诗呈雄健方刚的艺术特点。另,诗人不管是思乡行役、赠别等诗,其情感抒发多有真挚古厚的特点。而且其诗歌文辞质朴无华,非纤巧矫饰。即使诗人用典,也多为常见典故,非佶屈聱牙、晦涩难明、标新立异之典,这使其诗呈朴实浑厚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4.
<正>宋敖器之《诗评》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这是对曹操诗歌风格的评价,就艺术形式而言,曹操的四言诗为当时板滞僵化了的四言诗体注入了活力。这句对曹操诗歌的评价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我试图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气韵沉雄"的路子,为当前烦琐讲解、高耗低效的中学语文注入一点点活力。这条路子,我希望它是:  相似文献   

5.
应诏、应令、应教诗分别是臣子奉帝王、太子及王侯之命而作的诗歌,因"制"的发布者不同,三类诗歌在诗旨及功能、意象和典故使用、艺术风格和气韵等方面都有着微妙的区别.由应诏到应教,诗歌由颂圣到抒情过渡,由形式向内容过渡,由功利文学向纯文学过渡,诗人主体也由隐到显.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应制诗的政治工具性及应诏、应令和应教诗与王权的距离远近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苑英华》选诗以教化为目的,其选录的庾信诗歌明显的特点是以唱和形式为主,艳诗入选,而咏怀类不录。这种选诗后面透露出北宋初期倡导"颂"主题、"忠"观念以及追求恬然安逸心态的诗教意识,从不同角度渲染出北宋王朝的太平气象,体现出宋初诗教对诗"美刺"功能中"美"的注重。  相似文献   

7.
齐己诗气骨遒劲。咏怀诗清高自许,山水诗境界阔大,咏物诗寄托遥深,寄赠、酬答诗亦气势恢宏;齐己诗的语言明快、清美、劲健有力。齐己诗的气骨,是他的经历、个性、气质的反映;也和他的诗学趣尚有关;齐己钟爱李白、李贺等有气骨的诗人,也是其气骨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媚"是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审美范畴,它既代表着诗家的美学旨趣和审美品格,也体现出文体规范转变.中国古典诗学批评中的诗"媚"论,经历了三个阶段:大致孕育和衍化于唐前,"媚"由品人论物扩展到谈文论艺,但诗评视野中,"媚"审美概念运用却不甚普遍;唐宋时期,"媚"开始较为集中地出现在诗歌批评和理论阐说中,"媚"的审美内涵和美学特征得到了较为详细的论说,被真正确立为诗学审美范畴;金元时期,"媚"得到了很好地承传,明代"媚"走向兴盛,许多诗家以"媚"对抗雅正、清远、韵淡等传统审美趣味,清代朴学大兴,理性的清人能辩证对待"媚"诗,肯定了诗史上有不少媚诗甚有美感,同时又批判了媚诗的柔弱,缺乏气骨,格调整体不高.  相似文献   

9.
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形成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中,道教山水悟道诗层出不穷。迨至唐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更臻繁荣,或隐或显地凸显出气韵清虚的道教审美心境。本文分析道教山水悟道诗的特定作者在特定的道教时空中的宗教体验与审美快乐,以探求其清虚意趣和独特的道教涵蕴。  相似文献   

10.
唐五代宋初相当数量以富贵生活为题材的诗歌作品催生了唐诗格和《二十四诗品》对诗中"富贵"的理论探讨,并由此催生了以宋人"富贵"批评的形成。"富贵"批评以"气象"论诗,着眼诗句或作品深层次的风神气貌,它上承唐人诗学批评中的物象理论和"体"、"格"理论,又涉及到文学批评中的形神关系理论,并认为适当用典是作品具有"富贵态"的必备条件,这是宋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求雅的理论表现。"诗能穷人"及与此内容相关的大量诗谶影响下的创作心理是"富贵"批评形成的心理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李白的诗风主要有三个不同的特征 ,即 :意境、气韵、风骨。 (一 )李白诗歌感情真挚感人 ,意境开阔幽远。 (二 )李白诗歌创作的最大特色 ,是想象奇特、格调豪放 ,他的诗中总是蕴含着一种博大的气韵。(三 )李白诗歌把自己面对现实忧愤而产生的狂放之情 ,表现得非常痛快酣畅 ,这些就是李白诗歌的风骨  相似文献   

12.
陆游<读近人诗>有这样的句子:"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拿来审视课堂教学,这两句诗何尝不是直指时下一些课堂富丽堂皇掩饰下的浮浅之弊.课堂的"气骨"是什么?是课堂目标达成的清晰和心智发展的渐次演进,是纯正的教风和健康的学风.有"气骨"的课堂,必然不事"雕琢",不求"奇险".本期名师柏继明在多年的探究中,坚持还教师以质朴,还儿童以率真,以雄厚的课堂功力,以扎实的课堂呈现,体现出有"气骨"的课堂境界,我用质朴率真来概括她的课堂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3.
明代"后七子"领袖李攀龙的诗歌,具有以法式规范创作的倾向。其边塞诗有两类,一类是前所未有的海防诗,一类是传统的塞防诗。前一类因无所依傍,其诗写得内容真实、意象新颖、气韵流动;后一类,他力求模仿盛唐边塞诗,但社会现实已与盛唐相去甚远。因缺乏现实支持,其诗情调苦涩、内容沉重,差可与中唐边塞诗貌仿佛。由此得出结论:主观上追求的范式、格调,只有与客观现实吻合时,才有效果,否则就会出现法式与创作实践的冲突。法式只能服从于现实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朝鲜诗家金得臣的诗论在诗歌本质、诗歌创作、诗歌批评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他认为诗歌是"得于天机"的产物;做诗要"用尽一生心力";在进行诗歌审美批评时,要"具诗眼",不能"以名取诗"。金得臣的诗学理论,对当时和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语文课堂诗词教学法——"以诗证诗"。所谓"以诗证诗",即是在课堂教学中用诗歌来解释诗歌、证明诗歌,可以解释词义、意象、诗意、句法、结构、修饰和历史典故等,举一反三,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以诗解诗"的教学方法开辟了诗歌教学的新路径,提高了诗歌教学效率,能更好地把握诗的意境。结合《天净沙·秋思》一诗的教学,探求"以诗解诗"的三重境界,以期为"以诗解诗"教学方法作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7.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作诗“当以盛唐为法”,他特别推崇盛唐诗歌的“兴象玲珑”,看中盛唐诗歌雄浑悲壮,气象浑厚。他认识到诗歌有特别的审美情趣。有论者认为严羽“只强调诗的艺术性,不知道诗从现实生活中来”,这种看法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诗歌的教学相当注意诗句的疏通、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情感的把握。当然,对于诗歌阅读乃至通常意义上语文水平的提高,这些基本功的训练非常必要。但诗句的疏通或者表达技巧的分析不可破坏诗歌的整体气韵,不能使诗歌的分析成为诗歌的肢解。事实上,看懂了作品,透彻地了解了语言文字,能把握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这些关键字的妙处,只能称得上理解了作品,并不等于是高水平的鉴赏。  相似文献   

19.
《钱塘湖春行》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诵读欣赏"中的一首诗,笔者抓住诵读、想象画面、体悟情感三方面教学生以诗歌赏析的方法,然后结合同类诗歌《惠崇春江晚景》开展"学以致用"活动,并且进行两首诗的比较阅读。学生在本课中掌握了咏春诗歌赏析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章的组诗《北山恋》是刘章诗歌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标示着作者诗歌独有的审美个性。他的诗迥别于现代诗的某些病态意识和奇特的表现手法。充满着和谐、清新与热爱乡土生活的真情。刘章诗歌的文化底蕴是古典的、浪漫的,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这表现为诗中对大自然迷恋的情结、温柔敦厚的气韵及独特的口语化的语言技巧。他诗歌的形式与其内容相濡相补,共同构成其诗歌特别是乡情诗的内蕴,构成主体的“内在图式”,承载着主体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