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良好的品德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影响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道德心理、道德环境、道德评价,教师要想做好德育工作,就必须加强对学生良好的道德心理的培养,采取各种措施使道德环境得到优化,并完善道德评价机制,使三个要素互相促进,从而提高整体的德育质量。  相似文献   

2.
心理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严重影响我国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渗透,将思想品德课中的知识以及心理教育进行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特质,使其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班主任在进行道德灌输时,如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尤其忽视了对学生不平衡心理状态的疏导,学生就不可能处于健康积极心理的常态。  相似文献   

4.
傅盛华 《教师》2013,(19):100-10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乐于探究的精神,热爱生活的心态为目标,涵盖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等内容。品德课要让学生有"三最"的感觉。一、最亲切的感觉如何使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亲切的感觉呢?我认为把握下列两点十分重要:教学内容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要贴近学生的心理。我们知道《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精心选择的,绝大部分内容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贴近学生的心理。  相似文献   

5.
曾洁 《成才之路》2014,(25):29-29
正健康的心理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品德与社会》要求关注每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它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平台。一、积极营造和谐、安全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放松心情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要深刻意识到在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通过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交流;把握学生心理教育,进行德育渗透;促进学生实践,进行德育内化等多种途径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7.
武成小学以加强学生心理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为什么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我们认为,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是其文化素质和品德素质的基础,只有在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和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的核心是智力素质和个性素质。智力素质...  相似文献   

8.
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实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在小学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是对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性课程。根据品德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儿童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应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实践这一基本策略,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与行为的主人。一、实践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基础影响人品德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代心理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需要品德良好、心理健康的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需要从小养成。小学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密切,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育人实效.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日常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等方面教育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使《品德与社会》同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其初步了解社会公德,并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人格基础,使他们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11.
探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成适合小学生心理特征的操作体系。通过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德,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并以心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唤起对学生心灵世界的关注,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需要高素质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保持学生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是他们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如果能做到“五克服,一矫正”,就能使学生心理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德育教育是我国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在体育运动中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行为规范、合作精神方面的教育.德育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从四个方面对体育运动中德育心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体育运动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心理策略,以及体育运动中品德心理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品德是个人成长、终身发展的基础,更是其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品德塑造是否成功,真正反映了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时下受教育功利化的影响,家庭、社会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关注学校的升学率,结果导致一些学生在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国家意识淡薄、道德诚信缺失、责任感不强、心理不健康、身体素质下降等诸多问题,这实际上偏离了学校的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充满情感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教学,能激发教育对象高度关注与理解教育内容,让学生感悟、体验、践行,内化为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得到训练,最终使学生的人格和心灵达到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教育研练中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化的教学场。  相似文献   

16.
德育教育作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需要班主任足够地对其进行重视。在班务的实践管理中使学生打开心门,对学生足够的尊重信任,并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够进行爱心灌注,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下修身养性。而班主任作为直接对学生进行管理的人员,是学生能够形成良好品德的塑造者,还是沟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使者。班主任是否可以科学有效地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并使学生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对教育工作成败具备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德。研究探讨加强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及其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8.
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班主任能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及有意识地心理训练,才易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相似文献   

19.
张合意 《考试周刊》2011,(47):188-188
心理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学业成功,事业成功,正常健康地生活和发展成品德良好的人。就要求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要求这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美感等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以个体心理活动为基础,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德育要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倾向性,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