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明清小说类书序跋所体现的有关明清小说类书之编刻观、"说部"刊刻之由、小说类书传播与读者接受等方面的思想,有助于探讨明清小说类书的编刻情形,从而在古小说理论史上予以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读本”是日本江户后期的一种娱乐性读物,比“绘本”更富有文字艺术魅力,在日本文学史上成为日本近代小说的前身。江户时代的读本作者在创作思想和写作技巧方面受中国白话小说影响颇深。与此同时,明清小说评论家所写的序跋和评点不仅帮助日本人阅读和鉴赏中国的白话小说,更对日本读本作者的创作起到了理论性的指导作用。本论以明清小说作家、评论家李渔和日本读本作家曲亭马琴为对象,试探讨明清小说评论对日本读本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小说序跋是研究小说理论的重要形式,文中选取了明清阶段的小说序跋为研究对象,从明清学者的小说序跋中小说概念和小说特点理论出发,分别探讨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目录学定义和散文体叙事学定义,从小说类属与小说定义方面探讨了明清时期的小说本体观点。  相似文献   

4.
回顾学界对古代小说序跋的研究,主要为两方面:对序跋的整理汇编和理论研究。研究主要对小说序跋中涉及的小说理论范畴探究,而对小说序跋本体研究薄弱,而且研究较多的是明清两代小说序跋,古代小说序跋研究还有很大空白。  相似文献   

5.
明清小说理论中的“发愤”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创作“发情”说是明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重要美学命题。本主要以创作主体的“发愤”特征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观角.对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反映了明清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感受和小说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肯定和强调了小说的社会价值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它从多个侧面揭示了小说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见解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和作品研究的较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6.
小说创作“发愤”说是明清小说理论批评中的重要美学命题。本文主要以创作主体的“发愤”特征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视角,对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它反映了明清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共同感受和小说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肯定和强调了小说的社会价值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它从多个侧面揭示了小说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见解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和作品研究的较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小说”,具有与西方小说大异其趣的民族特色。从形式方面看宋元之前的小说,其基本特色是小而杂,宋元以来的小说,又呈现出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在系统并存、共进、互润的物特色。从内容方法看,则体现出明确、自觉的劝善惩恶意识和志怪炫博的美学趣味。小说作的邓惩意识主要源于儒家教化思想对社会的渗透;志怪炫博淖说厌量产生的原因。除了人们共有的好奇求异心理之外,还与我国古 代小说概念外延之宽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小说序跋作为古代小说的一部分,与小说之间存在或深或浅的微妙关系,文学价值较低的作品其序跋价值有时相对来说比较高,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其序跋价值有时相对来说比较低,艳情小说就是其中之一。明清艳情小说的序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序跋反映了小说的创作与接受;其次,序跋体现了为艳情小说辩护的形形色色的理由;最后,序跋反映了作者的小说观。  相似文献   

9.
以“补史”论对明清小说的影响为视角,阐述了明清小说的历史意识。指出,重史尚实的文化传统导致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空前繁荣,借史垂鉴的创作目的决定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现实寓意性,循史遵统的思维取向规范了历史题材小说的伦理教化性;分析了明清小说在反映社会历史生活方面的三个特点:详变略渐、贴近现实和囊括包罗;比较了“事关军国、理涉并衰”,展示重大历史事件与“世情民俗、市井百态”,再现社会历史风貌这两种类型曲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以“补史”论对明清小说的影响为视角,阐述了明清小说的历史意识。指出,重史尚实的文化传统导致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空前繁荣,借史垂鉴的创作目的决定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现实寓意性,循史遵统的思维取向规范了历史题材小说的伦理教化性;分析了明清小说在反映社会历史生活方面的三个特点:详变略渐、贴近现实和囊括包罗;比较了“事关军国、理涉兴衰”,展示重大历史事件与“世情民俗、市井百态”,再现社会历史风貌这两种类型的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金圣叹通过对《水浒传》的分析评点 ,阐释了小说的四大功能和价值 :反映社会现实 ,批判时弊的功能 ;发抒创作主体情感的功能 ;感叹人心 ,激励向善 ,惩戒丑恶 ,警醒世人的惩劝教化功能和自娱娱人的审美愉悦功能 ,因而证明了小说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金圣叹对小说功能的认识 ,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所可能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官吏考核制度是封建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整顿吏治、惩恶扬善,提高政府机关行政效率等重要作用。它的形成与确立有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春秋时期为萌芽阶段;战国到大一统封建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时期为其形成阶段;西汉、东汉王朝为其确立阶段。  相似文献   

13.
张载人性论思想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载的人性论新说,是对以往人性论战的一个批判性总结.他断言"性于人无不善",是对孟子性善论的继承;断言气质有善有恶,是对荀子性恶论有条件的吸收.他既肯定了人性本善,又解释了不善的来源.他依照由天而人、本天道以推人事的逻辑进行人性论建构,将超形绝象的太虚本体作为"至善"的"天地之性"的根源,这样就突出了太虚的天道本体地位,弥补了汉唐儒学气化宇宙论的不足.张载的人性理论将道德价值的超越本体与人性的现实层面统一起来,大大拓展了对人性问题的解释空间,对以后儒学史上的人性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林纾的小说创作实践显然受到自身小说翻译实践的影响,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小说内容上,林纾小说受所翻译的西方小说的影响,表现出现代爱情观念的觉醒以及小说社会批判功能的突显;在小说的形式上,林纾小说借鉴西方小说的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是对中国传统小说艺术的一种自觉变革。  相似文献   

15.
"发愤"说和"忠义"说是李贽<水浒传>批评思想的集中体现.前者强调小说应是"发愤之作","不愤则不作",即现代所说的创作激情;后者是对小说主题的概括,肯定了梁山起义的正义性.李贽的<水浒传>批评思想及其艺术分析在当时的"小说界"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言笔记小说和杂著是宋代话本小说题材的主要来源。题材的选择和加工由小说伎艺人承担,宋代的书会才人是否参与了话本的创作很值得怀疑。小说伎艺人既是话本的加工者又是演出者,一方面使得小说伎艺反映生活迅速、生动活泼,另一方面又阻滞了小说伎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竹坡继承并发展了萌芽于先秦,成熟于汉代的“发愤书”说,并把它作为整个小说创作的核心来全面阐述,明确提出了“泄愤”的小说批评观,其主要的贡献是在于他并没有把小说创作的原动力局限于个人的某种私愤,而是将其同广泛的社会现象的腐巧黑暗,人伦关系的败坏沦丧联系在一起,基于向整个社会黑暗面“泄愤”的艺术目的,他提出了小说在表现形式上的“寓言”说,认为小说除了可以负载个人孤愤之感和批判整个社会政治黑暗外,还包括对处于转型期的世道人心与人伦道德的批判。  相似文献   

18.
仲长统为汉末著名思想家和政论家,其行政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反分封的行政权力论;“政在一人”的行政体制论:以刑助德、法有变复的行政实施理论;“选用必取善士”的人事行政理论;“复井田”、提高税率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等。  相似文献   

19.
现在论及魏晋六朝小说时,一般笼统地指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从这些小说和魏晋六朝人对这些小说的相关论述出发,得出其时的小说观念相比汉代的小说观念也显得落后。这并不符合魏晋六朝的实际。魏晋六朝的小说观念,在沿袭了汉代小说观念的同时,相比汉代小说而言又有很大的进步,表现在魏晋六朝人对小说娱乐功能和虚构手法的事实肯定,以及与之相应的魏晋六朝小说中历史叙事向小说叙事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