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许鹤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74-75,90
关于《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读,历来争议很多,本文根据孔子生平事迹以及《论语》一书所载孔子言行,从考察孔子思想入手,对此句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论语》从功用的角度出发,将文学视为政治的工具。一般认为,《论语》中的文艺思想奠定了中国文论的基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论语》并没有忽视文学中的情感因素,并且将“情”置于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孔子在《论语》中并没有给“美”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从《论语》只言片语式的论断中,我们可以见出孔子对于关的论述也是自成体系的。孔子论“美”可以从关的内涵和分类两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而”字的使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语》基本属于口语记录,因而给对当时语言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本文企图通过《论语》中“而”字使用情况的总结,构勒出该字在当时口语和书面语中运用的轮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线索。《论语》二十篇,“而”字共出现341次,其中作连词273例...  相似文献   

6.
针对北大中文论坛"中国古代文学·诗词文赋·孔子删诗说"条下非删诗论者所罗列的"季札观乐"等四个方面"认为孔子的'删诗'不能够成立"的依据,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得出如下结论:司马迁所谓的古诗"三千余篇"并非妄言.在没有充分的资料作为依据的前提下,对于"删诗说"不应该简单否定,至少论坛所提供的理论依据尚不足以成立.  相似文献   

7.
西周的礼乐文明对后世影响深远。孔子继承了礼乐传统,并且教育弟子。礼乐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论语》与《史记》中都有关于孔子“在齐闻韶”的记载,而这一事件与春秋时期的社会阶层变动、春秋赋诗以及文化融合等均有关联。本文考察了孔子“在齐闻韶”与三者的关系,认为闻习韶乐与孔子的文化认同思想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
《新论语》是对《论语》的再次解读,通过《新论语》的学习,得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注重教师个人言传身教,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并以因材施教的姿态培育英才;重视教法及学生的品德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论语》为主要研究文本,通过“孝的地位意义”、“行孝之法”和“孝的教化作用”三个方面探讨孔子的“孝道”。  相似文献   

10.
“德”的概念一直以来在中国哲学中都是热点问题,因为“德”的概念不仅模糊抽象,而且令人费解,直至如今,人们对“德”的含义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春秋时期的老子与孔子都对“德”进行了描述.老子比较详细地建立了他的“德”的体系,而孔子并没有将他的“德”的含义标准化.所以,若要深刻理解孔子之“德”,不能简单地定性“德”的含义,必须对《论语》中有关“德”的句子逐一地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1.
以孔子授业而非"教育思想"为研究对象,以《论语》传递的信息为依据,系统分析孔子授业同弟子入仕的关联,论定授业中有关政事的议论植根于君子之教。  相似文献   

12.
孔子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正身以俟""以身立教",取得了教育教学的成功。他所主张的"身教观"是深刻的,其身教艺术是高明的,主要表现在好学敏求、改过迁善、以友辅仁、立志乐道、克己内省、礼乐之道等方面。孔子的身教艺术对其弟子和后世教育家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身教成为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优良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13.
历来论孔子思想甚少提及孔子对“直”的看法.诸家注《论语》于“直”字之义亦往往各有所执,莫衷一是.今参考《论语》各注本,择其注“直”较详明中肯者列入本文,逐一加以辨析分类,就孔子对“直者”与“非直者”的态度以及“直”与其他道德概念的关系,得出“直”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所论述的“直”不仅是一种真性情,更是一种理性精神,爱憎取舍,一以至公无私为准的.孔子认为“直”是立身之本,人须秉持“直道”,“直道”在于坦荡磊落的内心,在于积极进取的态度,在于笃实端正的行事.  相似文献   

14.
对《论语六则》的教学,每教一次,都有新的心得。一些似有定论的地方,仍有许多疑难未解。作为教师。须知其所以然,忌人云亦云,更忌以讹传讹,方能尽“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现录二则讨论于下.就正于同行方家。  相似文献   

15.
旷玉妍 《考试周刊》2011,(73):29-30
《论语》是一本集合了孔子及其门下弟子言行的智慧语录,它所体现的儒家先贤思想流传至今影响后世。其中“仁”的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体系的全过程.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仁”不仅体现了孔子对道德及人文精神的关注.而且展示了孔子仁爱、博大的精神风范。  相似文献   

16.
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之方”的诠释,杨普罗先生以“立如立人、达如达人”的观点指出了杨伯峻先生诠释中存在的问题。杨普罗先生对“仁之方”的解释是独特的,然而他的解释并不符合孔子“为仁由己”的仁学基本精神;杨伯峻先生的解释在表述上虽然易于让人产生误解,但却为理解孔子仁学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指自己要想立、要想达,同时也使别人能够立、能够达。“仁之方”为人的“立”与“达”确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即己与人的“共立”“共达”。  相似文献   

17.
"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建构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孔子的"天命观"是相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充满着关注现实和人生的务实精神。其中,对"天"的态度,是敬;而语及"命"时,多和人事结合起来,强调如何在"天"意的指导下,更好地处理人事,因此更注重的是在"天意"之下的现实的生活。其对"天命"的叙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分,实开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之先河。孔子敬天,因而重祭祀;知命,因而重现实生活;畏天命,才"敬鬼神而远之"。可以说孔子以天命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8.
“片言”为子路说出“片言”。子路为政果决干练,敢作敢为;折狱明于是非,不须辞费之谓,而非听到“片言”,或解释为“片面之辞”。“正名”非谓正定名分,当从《苟子·正名篇》及马融注:“正百事之名”,亦即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  相似文献   

19.
张悦华 《山东教育》2002,(34):14-15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过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载入《宋史》之中而被广为流传。试问:用半部《论语》处理国事、治理天下,那另外半部《论语》作啥用呢?有答案曰:“半部《论语》兴教育”。《论语》作为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的言行集录,涵盖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包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苦学乐学”、“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三人行必有吾师”等教育理念,时至改革开放、经济腾飞、文化发展的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并发扬广大。孔子首…  相似文献   

20.
张鹏 《文教资料》2012,(26):66-68
《论语》不仅是封建社会科考取士的教科书,更以其丰富内涵,在精神传统,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方面构建了整个汉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形态。《论语》全文仅万余字,内容却包罗万象,本文试对《论语》中涉及的"义"、"利"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一番讨论,从中探讨孔子的看法及"义"和"利"的相互关系对人们的社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