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河南日报》3月5日二版刊载的一篇小通讯《柘城呼唤养蜂人》,值得一读。就其内容而言(?)报道没有停留在柘城油菜生产经济效益显著的一般报道上,而是抓住油菜需要靠科学增产这个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柘城呼唤养蜂人”的信息。“柘城的油菜已发展到15万亩”,而且养蜂人到那里,“食宿提供方便,蜂蜜就地收购”,这使柘城具有吸引力,也解除了外地养蜂人的后顾之忧。这篇通讯,在写作上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短。全篇不过500余字(不包括标点符号),使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看完,符合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对新闻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在长、短篇小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杰出艺术成就已为大家所知晓。其实他也是一个随笔、速记式短小作品的能手。他的随笔寓意深邃,富有哲理。他的速写笔触简洁、格调明快、思想敏锐、情趣幽默,独具一格。它们是德国文学史上克莱斯特、黑贝尔的小品风格的继承和发扬,与我国近年来兴起的“小小说”或“微型小说”亦颇为近似。卡夫卡不愧为这个文学新品种的先驱者。卡夫卡的这类作品绝大部分均见之于他的八本所谓《八开本笔记簿》和散页中的断章残篇,除《观察》中所收的几篇以外,生前均未发表。这里选译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凡方括弧里的题目为译者所加;其他除《在法的门前》和《一道圣旨》外,均为马克斯·勃罗德所加。  相似文献   

3.
随笔两则     
罗西 《全国新书目》2010,(21):59-59
著名情感作家罗西依照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打开了一条从痛苦的私欲折磨到心灵圆满的道路,是经典心理学理论与情感美文的完美结合。这碗中国味浓的心灵鸡汤入心滋人。  相似文献   

4.
江滨 《新闻战线》2012,(6):95-96
要做好一版的视觉改革,就要注重报纸的"第一眼效应",从而实现信息传播的第一步。一份优秀的党报,至少有两个要件——好看、耐读。好看是形式和基础,耐读是实质和根本,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新闻界一直强调"政治家办报"的方针和"编辑办报"的指导思想,而一份优秀的党报,其品味和层次集中展  相似文献   

5.
6.
让新闻耐读     
今天,我们在努力让新闻报道简洁、明快、可读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了新闻报道的耐读性。纸质媒体只有增强报道的耐读性,受众停留在报纸上的时间才多,对媒体的关注度、忠诚度才会提高,报纸的注意力资源才会充分开发。围绕如何让新闻报道耐读的问题,常德日报、常德晚报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7.
让新闻耐读     
所谓“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受得住、禁得起”。耐读,即指新闻的信息含量丰富,吸引受众的兴奋点多,得以让人集中注意力细致地看下去。 报纸只有增强报道的耐读性,受众停留在报纸上的时间才多,对媒体的关注度、忠诚度才会提高,也才能适应报业竞争。因此,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即如何让新闻报道耐读?  相似文献   

8.
《征服二·二五米的高度》(登在1961年2月4日人民日报第六版)是一篇精彩的体育通讯。这篇体育通讯在不满六百字的短短的篇幅内,生动地介绍了一场不平凡的田径赛,读了之后,犹如亲临其境一般。文章一开始反映了当时体育场上观众的心情:时间已近午夜了,一千五百多名观众迟迟不肯离去,“一千多双眼睛的注意焦点落在欧洲跳高纪录保持者、十八岁的瓦列里·布鲁梅尔的身上。人们想知道这个小伙子这一天究竟能创造出什么奇迹来。”对几次试跳的情况,作者没有耗费过多的笔墨,只是说“二·○五  相似文献   

9.
风华正茂的香港大公报女记者马玲新著《红墙内外的独家 报道》近日已上书架。 五年的大公报记者生涯,使马玲得到过这样的评价:“闯出来的一匹‘黑马’”。《红墙内外的独家报道》全书由六个专辑组成,分别是“现场实录”、“独家报道”、“热点评述”、“人物专访”、“四方追寻”和“散文七观”。马玲以她独特的角度和细腻的观察,写出了一般记者所没有写到的新闻题材,如《四国首脑与他们的保镖》一文中,马玲分别写了韩、法、日等国首脑在北京的活动,各有专长的保镖们保护首脑安全的现场情景;在《五台山下国共两大将军府》中,作者以…  相似文献   

10.
序言两篇     
见到方厚枢同志一大摞字迹清楚、稿面整洁的《中国出版史话》原稿,我不禁为他研究中国出版史所取得的成果由衷地高兴和钦佩。同时对他要我为本书写序感到不安,这主要是我对出版史涉猎甚浅,何敢言序。老友情真,拒之不恭,不能不讲点心里话。 我的职业是编辑,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出版工作者。从青年到老年一直在出版社工作。已有四十五个年头,也算是出版战线的老兵了。然而十分惭愧,我对于中国出版史的关心和学习则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说来十分偶然,1991年国家《新闻出版报》等单位组织主持“首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论文评奖活动”,我被指定负责评阅出版史论文工作。为了评审工作,除了阅读论文,也与厚枢同志有更多  相似文献   

11.
散文两篇     
  相似文献   

12.
序言两篇     
谈谈我国的传播学研究80年代中期新闻学界有过种种把新闻学与传播学结合起来的设想和尝试。进入90年代,这个设想和尝试变成了现实,出现了多部以“新闻传播”为主概念的论著,这是令人高兴的事。传统的新闻学,主要是从新闻传播者的角度,揭示一些新闻工作的特点,并且主要是以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新闻学又被称作“报学”。随着广播、电视等新型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以及新闻传播的市场化趋势,新闻学必须侧重于新闻受众的研究,传播效果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于是,以效果研究为中心的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开始渗入新闻学。在我国,关于新…  相似文献   

13.
作品的耐读性,本是学创作的追求。新闻作品有没有一个耐读性的问题呢?回答是肯定的。尤其军事新闻作品,要提高其质量,就必须讲求它的耐读性。  相似文献   

14.
王晴 《传媒观察》2004,(9):61-61
提起“经济报道”,人们立即会想到“观点 例子 数字”,“经济报道”也因此成了枯燥新闻的代名词。事实上,经济报道也可以写得生动耐读、引人入胜。像《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经济类报刊,近几年来不断尝试改革经济报道形式,在“活化”上下功夫。据笔者观察,引人入胜的经济报道一般都有以下几个共性:  相似文献   

15.
写散文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开始写的时候兴趣很浓,写出之后总觉得不满意,看一遍,修改一遍,还是不满意,干脆废掉原稿重新写起。那么,重新写出之后,是不是就满意了呢?有的满意了,有的仍然不满意,这就不能不停笔想一想了。我去乐亭县时写了四篇游记,前三篇(《快乐岛的风采》、《鸟儿的一片天地》、《大钊故居》)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后一篇《赶大集》写出后不满意,又重新写了两遍,还是不满意,只好压在抽屉里,没有拿出来发表。这一篇为什么没有写成呢?有以下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家报纸在一个星期内,刊登了两篇新闻报道。一篇的内容是表扬某大学的一位领导同志,几次将组织上按照有关规定分配给他的住宅让出去,甘居陋室;另一篇呢,说的是另一所大学的领导,责令四位科以上的干部将不该占为己有的住宅退出来,重新分配。读完这两篇报道,人们只要仔细思忖,是可以议论一番的。  相似文献   

17.
《出版史料》2007,(4):82-85
刘杲著《出版笔记》自序 这是我1997年以来的文字。 199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出版文集》。作为“中国出版论丛”中的一种,书名是统一规定的,不由我定。“中国出版论丛”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新闻出版报联合“选编建国以来国家出版行政管理机关部分负责同志有关出版工作的讲话、报告和文章,一人一卷”,共十一卷。我承蒙错爱,滥竽其间。  相似文献   

18.
去年9月10日是全国第一次教师节。作为以中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北京青年报,决定在这天出教师节专版。节前,编辑部召开专门会议布置任务,由我负责约请中共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同志为专版写一篇稿件。第二天,我从李锡铭同志的秘书那里得到了两个不太乐观的消息:一是常有一些单位,其中包括一些大单位请李锡铭同志写文章、题词,他基本上都谢绝了;二是他有病刚好,现在还没出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一般来说,经济大报的经济新闻,专业性强,长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解读及现象分析,与一般百姓距离较远,给人的印象是呆板、枯燥;地方党报经济新闻,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连续报道多,虽有策划但仍脱不了就事论事、就现象论现象的窠臼,  相似文献   

20.
当前网络、手机报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十分方便和快捷。报纸,这种传统媒体在信息传递这一功能上面临着巨大挑战,人们不再依赖报纸获取信息,公众对报纸的需求日渐减少。面对这一现实,报纸只有发挥自身优势,在保持原有传播信息性的同时,加强新闻的深度报道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