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考发展的有效途径。尽管教师们经常提问,但很多提问是一种虚假提问,并没有实质内容和意义,因此教师要掌握提问的要领,即问题要有启发性,问题表述要简明扼要,问题难度要适中,问题形式要灵活多样。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课堂中没有提问,就成了死水一潭,而连珠炮式地提问,又使被提问的学生没思考的时间。教师向学生提问,如何把握时间,才能使提问变得有效呢?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有两个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与“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一阵,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提问的策略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重视提问的策略性,在掌握学生已有知识背景的前提下,提出能指导学生探究、解释和精细加工的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注重逐步减少对学生的提问性支持,提问后做适宜停顿,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同时注意慎用奖励,尽可能地调动大多数学生的思考兴趣和探究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李骞 《考试周刊》2013,(29):31-31
提问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无论教师提问的角度多么准确,提问的设计多么有启发性,提问的形式多么巧妙多样,提问的语言表述都必须准确清晰,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本文认为要从问题设置的目的性和层次性、问题设置的技巧性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方面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相似文献   

5.
一、广度和难度 提问既要有尽可能大的广度(面向班级的绝大多数学生),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提问的难度要控制在“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也只有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的水平上。即提出的问题应遵循少数学习“尖子”经独立缜密的思考能够解答;多数学生包括学习后进生经老师不同程度的点拨后也能答出的原则。过易,广度虽大,但学生没有兴趣;过难,不仅广度不够,而且不能让学生品味到智力角逐的乐趣,两者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情景的创设和问题的表述,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明确课标要求,把握教材,还要透彻地了解学生。  相似文献   

6.
问题是让人探究数学规律的根本动力,教师要让学生具备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适合学生提问的氛围,创设开放的、学生可自由提问的情境;要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诞生路径思考,站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提问;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传授恰当的提问技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明白何时质疑、怎么质疑。  相似文献   

7.
课堂提问的到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但问要问得到位.而一些提问是“徒劳的提问”,主要表现在:①目的不明确;②零碎不系统;③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承受能力;④不给学生思考余地,没有间隔、停顿或自问自答;⑤随口而  相似文献   

8.
曹红悦 《生活教育》2012,(14):14-16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表述、研讨和提问"为主要外显行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是促进教师德业兼修(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本课题的一个重要观点。第一,"提问、研讨和表述"是落实体现三维目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提出目的是要改变课程过,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课堂提问技能的心理学意义研究,是实践新课改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从提问的心理学意义看:提问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思考、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技术上应遵循的心理学原则和方法则是:(一)创设提问情境;(二)考虑学生知识的基本结构;(三)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及年龄特点;(四)允许等待一会时间;(五)问题要明确;(六)掌握问题的各种类型;(七)态度要平等。  相似文献   

10.
“问”是点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而那种随心所欲,零敲碎打式的提问是十分有害的。教学中,为了实现以问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提问时要注意三个不可:一不可未经认真思考即脱口而问;二不可在学生思维没有进入问题情境时就频频发问;三不可以问代教,用“满堂问”来统领教学。所以我认为,课堂设疑提问必须达到四个基本要求: 1.问要有值。提问要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教师要认真研究,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目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整体设计提问。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问题要具体、明了,表述要清晰、准…  相似文献   

11.
实施新课程后,大多数教师都明白了动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意义,因此,在各种观摩课中,教师提问的频率很高。一堂课提两个问题是少的。有些课在40分钟内能提5个问题。提问是动员学生思考的好办法,过去也用。不过那时局限于“一纲一本”,结论还要回归教材。现在应有所不同。新课程提出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提问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兴趣,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如果仅仅是为了连贯教学,提问就没什么意义。对青年教师来说,首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其次是要掌控问题的方向。一般来说,在一节优质课中,教师的教学智慧必然体现在这两方面。缺乏经验的教师不是提问太早,就是对学生的回答肯定或否定都过于草率。在初中教学中,此类问题暴露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常言道;“引导之术贵在问。”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的一环。它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如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及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深入探讨课堂提问,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学会生存—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出版)明确表述了如下观点:教育不仅要传递和储存知识,而且还应该去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的职责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一他将越来…  相似文献   

13.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设计山西/李云川《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中,“食物”的概念应是本课的难点。怎样让学生明白“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并不都是一致的”。我对此设计了如下教案:(1)出示小黑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2)提问:指出哪些是食物?(3)提问:“尸体”...  相似文献   

14.
朱大禹 《江苏教育》2006,(3B):33-33
当前数学课的提问是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不少课堂中学生的思维行动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因此,提问要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注意:(1)要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活动,即通过学生的探索和思考再做回答。(2)少提那些只要用“是”或“否”来回答的封闭性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在思考中学习。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如何处理好全体与个体的关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同样的教育,是数学教学中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处理好数学教学中全体与个体的关系,努力为每个学生创造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条件,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学习困难的学生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好的提问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准确明了,而且要问在点子上,使学生便于思考。同时,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准备不同层次的问题,适时…  相似文献   

16.
李芸 《湖南教育》2002,(4):41-41
设疑导入。即巧妙地设置悬念,使学生积极思考,进入强烈的求知状态。比如教小学数学《垂线》,老师可设计以下问题:要从街上的自来水管(直线BC)把水引到黄虹家(点A),怎样才能使水管最短?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与议论。然后,教师指出,这是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  相似文献   

17.
徐丽英 《湖南教育》2005,(15):31-32
一、设计提问既要巧选角度又要切合实际。教师要求学生探索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的:基于这个认知规律.课堂提问很有讲究,问得太白(停留在已知区),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会养成思维的惰性;问得太悬(直接提问未知区),学生一头雾水。折腾半天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不仅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继续.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  相似文献   

18.
数学知识需要形式化的表述,但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必须经过朴素而火热的思考。老师的责任是返璞归真,运用适度的非形式化方法,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展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为此,在教学中应注意:(1)把数学教材中形式化的表述顺序颠倒过来;(2)认识到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往往来自于个别范例和具体活动;(3)帮助学生揭示数学的内在联结;(4)将火热的思考提高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上来。  相似文献   

19.
浅谈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乎每一位教师都明白提问的重要性,然而对提问方法的探究,提问语言形式的设计与加工等,则不一定都有理性的思考,笔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0.
一.有效提问特征及价值 陕西师范大学课程论专家张迎春教授在其论文《教学有效提问:从理解到行动》中指出“有效提问”就是教Ⅱ币有目的、清晰明确地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积极回应,促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同时,指出有效提问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表述清晰明确;(2)能够引发学生共鸣;(3)能使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4)具有导向性;(5)具有可拓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