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宝贝》和《遗情书》两部作品中身体话语的使用,是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的产物。从女性批评的角度看是女性意识的突显。两个作家以女性写作的姿态,用极端的藐视和暴露来彰显作为女人的个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马尔库塞和本雅明都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寻求对现代性的反叛和救赎.马尔库塞在意识形态批判之中终于寻找到他的审美乌托邦;而本雅明则发现和拯救了"寓言",形成他自己的审美救赎,同时他还在资本主义现代艺术中发现了碎片、震惊和断裂.通过对二人艺术及审美观念的比较,希望发现他们审美乌托邦和审美救赎的异同,并努力将之与现代社会批判作有效链接.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男性作家,李锐对女性有着其独特的偏爱,因为偏爱,李锐笔下的女性显得美丽而动人,她们在人生的困境中放出了异样的光彩;在饱经岁月磨难、饱尝人生苦难的女性身上,他有意无意地避开写女性的丑陋,而是把人性的光辉撒在了她们身上,使其作品中的女性有了一种救赎精神。  相似文献   

4.
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作品《红字》中女主人海斯特在残酷的统治中为维护心爱的人而独自承担世间的辛酸与痛苦,每时每刻都在争取一个"人"做人的权利。她用心延续着被道德禁锢的爱情,用自己的余生去进行灵魂的"赎罪"。  相似文献   

5.
影片Dressmaker改编自澳大利亚女作家Rosalie Ham同名畅销小说。女主人公缇丽年幼之时被冤枉杀人遣送出镇,学成裁缝回到故乡探求当年真相,在经历三次救赎失败后,看透了小镇人的恶,虚伪和善变,走向复仇之路。影片并不是单纯的复仇片,影片导演和原著作者均为女性,更深刻地从女性角度来刻画男权人物以及男权阴影下的各个女性人物。  相似文献   

6.
感情是冲动的,但幸福却需要理性的支撑。尽管生活之路不一定会按照我们的理性认识而伸展,但作为读者与教师,我们应该把女性足下刀刃上的光亮出来,而不是藏起来。我们有责任将作家深邃的理性思考挖掘出来与学生分享,与学生共同品味人生百态,共同关爱女性爱情命运的规律,这是对女性的深层关爱。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以家族史的个体化叙事展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经历和历史境遇,借女性救赎反思大历史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女性在小说中闪现着独特的人性之光,成为社会激烈动荡时代知识分子自我救赎的另类力量.这种救赎本身是在知识分子无力主宰历史与政治命运时对爱情、亲情、自由等人性和价值的回归,既是自我发现与拯救,又是对政治、社会的被动逃避,同时还是作者出于女性视角对历史叙事意义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无法栖居的失乐园 --北村的爱情救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村的小说充满了对人类现状的不满和对人类未来的忧虑,但观察和描述的角度大多是爱情.爱情危机正是人的存在的危机,在北村的笔下,当他用一个基督徒的目光打量这个堕落的世界时,他看到的是,在神性缺失的20世纪,人已无力建立现实的爱情.北村作品中爱情主人公的失败,表明了爱情在现世生存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和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后不同的自我救赎和不同的前途。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具体可分为三类:从礼女人、完美女神、反叛女妖.女人的从礼表现在以殷温娇为代表的平凡女性严格遵循礼法妇道;女神的完美表现在以观音为代表的女性是男性事业成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是强势男性仰慕崇拜的对象;女妖的反叛则表现在她们大胆地追求个体欲望的实现,多受到男性的打压批判.由从礼到完美再到反叛彰显出女性自我个体意识的萌动.  相似文献   

11.
爱情是人类最神圣的情感之一,它能够折射复杂人性浮现灵魂的奥秘。铁凝清醒看到女性的生存状态,坦诚展露女性欲望,书写女性理想爱情寻觅之旅。笔下的女性人物为走出爱情镜城不懈努力,却无一例外地滑入爱情囹圄,暴露了现代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某种必经的阵痛。爱情不能帮助女性解脱与成长,她们只有走上自尊自立的理性出走之路才能获得救赎。  相似文献   

12.
宫廷爱情作为中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传统之一,对欧洲各国的文学发展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处于政治、宗教、文学上都极力与伊丽莎白宫廷时期划清界限以求建立新秩序的17世纪,安德鲁·马维尔在其为数不多的诗歌作品中,既展现出深受宫廷爱情传统影响的优雅的骑士形象,又以大胆的措辞反叛传统,形如诡谲的浪子。  相似文献   

13.
《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弃儿希斯克里夫,但是,围绕希斯克里夫的两个主要女性的爱情悲剧却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她们爱的真切,不顾一切后果;但当爱变成恨时,她们又恨得悲切,最终郁郁而终。她们为爱而生,却因爱成恨。为爱而死,正如作者艾米丽·勃朗特所说:“我爱,我恨,我受苦。”而作者艾米丽·勃朗特,作为女性作家,把自身的创作和英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完美的结合到一起,谱写了一部女性的爱情悲剧。本文就《呼啸山庄》中体现的爱恨交织的女性爱情悲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990年代女性小说的研读,本文简要论述了1990年代女性小说中所传达的女性对爱情的看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15.
16.
萧红是一个觉醒而且叛逆的女性。她一生都在努力冲破传统文化束缚,追求女性自由、理想的生存空间。但传统的压力和女性悲剧的生存现状,以及自身的坎坷遭遇,使她的女性意识和传统观念互相矛盾、冲突,这种情感的纠葛呈现在她作为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之中。  相似文献   

17.
深深的小巷,应该是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的。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有诗意的开头,讲述的却是一个算不上诗意的故事:小巷中,主人公徐文霞美丽的青春里蕴藏的是可能为人所唾弃的卑贱的过去——阿四妹在巷子里卖身卖笑的生涯。这篇小说创作于新中国成立不久,在解放后群情高昂的大背景下,作家们主要致力于描绘战争年代的斗争生活和英雄人物,或者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 ,这些妇女不论以什么形象出现 ,都使读者感到清新、鲜活 ,她们以独立的爱情意识向封建礼教挑战 ,成为封建礼教的叛逆。本文通过《聊斋》中女性选择对象的标准 ,追求爱情不重结果 ,以及她们不甘于被奴役的地位的论述 ,揭示了《聊斋》女性独立的爱情意识 ,展示了她们新的思想和新的气魄  相似文献   

19.
《太原大学学报》2015,(4):85-90
铁凝作为一个复杂、独特、不可忽视的女性作家,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并以其别具一格的视角塑造了一系列敢于袒露内心、勇于打破世俗的女性形象。她立足于女性自身生存体验,描述女性生存困境,解读其身陷囹圄的病症之源,探寻女性重获新生的可能性,在无望的沼泽中走出一条铁凝式的女性救赎之途。  相似文献   

20.
《鸡尾酒会》是T·S·艾略特创作于1949年的著名戏剧,一经上映便广受好评,该剧通过平民式人物形象的塑造,向观众展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及困境,艾略特为剧中人物提供了接受现实与宗教殉道的救赎道路。文章试图分析该剧中精神荒原的荒诞对白、道具象征等表现手法及深层原因,并探讨这两条救赎之路的非现实性,旨在揭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