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落潮期 ,孤独症成为时疫 ,在有进步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队伍中蔓延。许广平于 192 5年 3月11日曾写信给鲁迅说 :“苦闷则总比爱人还来的亲密 ,总是时刻地不招即来 ,挥之不去。”鲁迅本人也感觉成了“荷戟独彷徨”的游勇。写作于同一时期的散文诗集《野草》、小说《孤独者》等都反映出这种普遍存在的孤独悲观情绪。魏连殳即是孤独者的典型代表 ,他的内心充满绝望意识 ,由孤独悲观产生绝望 ,因绝望产生复仇意识。鲁迅写作此篇的目的不在于批评魏连殳这个人物 ,而是真实披露在特定时期一代人的心灵创伤 ,也描述出鲁迅这辈人的巨大心灵痛…  相似文献   

2.
《孤独者》是鲁迅先生于1925年10月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头茧"中品味孤独,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向社会作绝望的反抗。细读文本,魏连殳作为一个"孤独者"之精神特质逐渐清晰,然而是什么造就了他的"孤独"?他又为何要选择一种自我毁灭的结局?这都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鲁迅的《复仇》共两篇,写于1924年12月20日,又一同发表在1924年12月29日《语丝》周刊第7期上。这两篇作品,属于同一母题的两个故事。复仇,是鲁迅作品的一个鲜明的主题,也是鲁迅生平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在《野草》里作者明确地以《复仇》为题。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所谓的"旁观者"的看客心态,在先生的小说,杂文,乃至书信、谈话等中都屡屡提及,但从对象关系上来看,似与别处又有所不同,这其中表现着鲁迅先生崭新的思考。下面我们来解读第一篇《复仇》。全文共有九个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文本中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复仇女性,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古今中外经典复仇女神的影子,如精卫、美狄亚、莎乐美、涅莉等,复仇女神通过借助张爱玲的神来之笔完成了复兴。张爱玲笔下的复仇女性通过两种反差极大的方式复仇:极热闹的复仇和极冷清的复仇。尽管复仇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不同,可是却有一个没有争议的共同点:她们的复仇过程是深具痛感的,并且不能避免痛苦绝望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孤独者》作为鲁迅小说集《彷徨》中色彩凝重的一篇,其间深蕴着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深浓的孤独与苍凉感。在生存空间中,个体与他人是一种相互对立、映射、窥视与反窥视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充斥着冲突与对抗。这就注定了个体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来摆脱这一空间的孤独命运。  相似文献   

6.
绝望一直是鲁迅哲学的重要内容,他的绝望是抗争历史阴霾的产物,故而,抗争与绝望紧密相连.鲁迅因其绝望而深刻,而同时他又抗争绝望,拒绝分享,孤独地走向救赎.鲁迅的绝望孤独、救赎紧密相连,从历史的层面看具有超时空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以复仇起笔,贯穿全文的,是哈姆雷特的复仇过程;为了复仇,他甚至抛弃了心爱的女人奥菲利娅,最终导致后者因绝望疯狂而溺死。作为莎翁悲剧的集大成者,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悲剧爱情是《哈姆雷特》中一个重要的悲剧元素;爱情的幻灭与复仇的过程构成了剧本的主要框架。  相似文献   

8.
寒冷的冬天又一次降临了。江苏大丰的麋鹿保护区漫天飞雪,气温达到了零下十几度。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发现,一头编号为236的公鹿不见了。大雪天里一头麋鹿落了单,很可能带来可怕的结果——死亡。人们找遍了保护区的每一个角落,还是看不到236号的踪影。就在大家几乎绝望的时候,那头麋鹿出现了。看着236号孤孤单单地站在雪地里,人们欣喜之余不禁心头发涩:如果不是当初人类一个无心的善举,就不会造成这头麋鹿今天的孤单……  相似文献   

9.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报仇也彻底。读完《基督山恩仇记》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点。我看着主人公从天堂掉入地狱,从充满希望的小伙子变成绝望的囚犯,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变成一个心中充满仇恨的复仇天使,最后看到他放下复仇的  相似文献   

10.
孤独者     
他住在我们的对门;是一个好清洁、不爱说话的人,常带着两条狗;主要的乐趣在于种许多树。每日,在一定的时间,他坐在俱乐部花园里,有几分忧郁,有几分厌倦;过了一会儿他开始吹吹哨子玩。于是一桩奇事发生了:园林里所有的小鸟全高兴地加入了,大家啭着,大家唱着;他走来走去,把他带在口袋里的面包屑给它们撒一些。  相似文献   

11.
孤独者     
高考像一场战斗,高考也像一场比赛。战斗是勇气与意志的比拼,比赛是实力与心态的较量。在高中,我加入了"奶粉"(绰号叫"奶牛"的网球天王罗杰·费德勒的粉丝)的行列,一边迎接着各种大  相似文献   

12.
哈姆雷特在剧中的言行举止反映着主人公不断变化的心理,他从快乐到绝望的过程,也正是他从生存到毁灭的过程.本文将就其言行分析王子的复仇历程.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的哲学中,绝望的存在不容置疑.尽管作品纷繁多样,但都共同体现了一个"挣扎"的主题:"希望"的消逝与幻灭,以及"绝望"与"虚无"的真实存在.<复仇(其二)>和<铸剑>中充满了生与死、希望与绝望、沉默与开口、天上与深渊、爱者与不爱者……的本质性对立,但这种对立却依据一种独特的心灵逻辑,那就是"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反抗绝望"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颓败线的颤动》蕴含了丰富的怨恨情感。文中的母亲以出卖肉体的屈辱养活了子女,却被子女怨恨鄙视。子女的怨恨导致母亲内心的痛苦、愤怒与怨恨,使母亲最终进行绝望的复仇。论文运用马克斯·舍勒的怨恨理论,详细解读文中子女对母亲的怨恨和母亲对子女的怨恨这两种情感,从而深入揭示鲁迅爱与复仇的生命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野草》中的不少作品都有鲜明的“绝望的抗战”的色彩,如《复仇》、《复仇(其二)》、《颓败线的颤动》、《腊叶》、《死火》、《死后》、《这样的战士》、《影的告别》、《希望》、《雪》,等等。这“绝望的抗战”是《野草》中最具特色的思想之一。在几十年来的《野草》研究中,由于对这一思想只泛泛地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结果便产生了许多误解。如有的说《野草》“是苦闷的象征”,有的说《野  相似文献   

16.
龙永干  罗冬 《天中学刊》2006,21(3):107-112
鲁迅对复仇的提倡旨在解构封建道德中奴隶式的“怨恨”,进行国民性改造。《孤独者》中魏连殳向民众报复的悲剧,唤起的是启蒙者对孤独的澄明与担负。《铸剑》中黑色人的复仇则是创作主体以艺术的方式解读历史时,在感性与理性、艺术表现与现实实存、情感逻辑与价值判断所形成的悖论中进行的“绝望的抗战”。  相似文献   

17.
在鲁迅的小说《孤独者》中,上层统治的代表、看客、"我"、魏连殳表现出不同的活法,命运各有差异。这些极具内涵的意象耐人寻味,他们反映了一个重大的人生问题:人为什么而活。为"吃人"而活的人生阴冷、黑暗又丑恶,为看热闹而活的人生浑浑噩噩、麻木不仁,为理想信仰而活的人生茕茕孑立、无路可走。当时鲁迅在黑暗中还看不清通往理想的路,但是他用"我"不停地抗争着走下去的姿态启蒙读者:向前走,挑战虚无与绝望,走出人生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的小说《孤独者》中,上层统治的代表、看客、"我"、魏连殳表现出不同的活法,命运各有差异。这些极具内涵的意象耐人寻味,他们反映了一个重大的人生问题:人为什么而活。为"吃人"而活的人生阴冷、黑暗又丑恶,为看热闹而活的人生浑浑噩噩、麻木不仁,为理想信仰而活的人生茕茕孑立、无路可走。当时鲁迅在黑暗中还看不清通往理想的路,但是他用"我"不停地抗争着走下去的姿态启蒙读者:向前走,挑战虚无与绝望,走出人生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风筝》一文的主题是:反映了作者对亲情的淡漠乃至更广的人际关系的冷漠的绝望心理,反映了个体孤独的普遍性,作者由此表达出自己要在绝望和孤独中斗争的勇气。这一解读对理解鲁迅作品真实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孤独者的路     
林高明 《师道》2010,(10):5-6
教育需要创新。但是,创新者,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坚韧。因为在目前的评价机制下,创新者往往走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自毕业工作开始,就认认真真的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生涯的点点滴滴,那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