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IP的发展及其对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龙 《图书馆学刊》2005,27(6):69-70
介绍了CIP的发展过程及其对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影响,指出CIP将图书馆的文献整序功能扩大到社会知识领域,推动了图书编目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了书目信息与图书出版同步传递。同时,维护CIP数据的权威性则是出版发行和图书馆界共同的责任。图书馆编目人员要为CIP的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 1979年,CIP 被介绍到我国,由于当时缺乏全国统一的文献著录标准,加之其它方面的原因,难以实施。近年来,在国家标准局、文化部图书馆司及国家出版局的积极促成之下,经过有关方面的共同协商,全国性的 CIP实施计划已进入草拟阶段。CIP 具有的实现国家书目的有效控制,减轻图书馆的编目负担,加快文献处理效率,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诸多优点,已获得国内编目界普遍认同。目前,在我国实行 CIP 的条件已经成熟,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 CIP 工作的可行性已见端倪。  相似文献   

3.
CIP对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CIP的由来以及对地方高校图书馆编目的影响。指出正确的CIP数据不仅能够加快文献编目的速度.而且能够促进文献编目的标准化。阐述了错误的CIP数据给图书馆编目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现在,图书在版编目(CIP)在图书馆分类编目工作中正发挥出愈来愈大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图书在版编目工作(CIP)的概念、实施过程、图书馆利用CIP数据时应注意的常见错误,并对我国图书在版编目工作发展的强大生命力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一、分类申报量:8类上涨,14类下跌 据中国版本图书馆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统计,2014年3—4月,全国各出版单位共为34982种图书申报了CIP数据,与2013年同期数据(37411种)相比,减少2429种,同比降幅6.49%。  相似文献   

6.
CIP在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89年3月,我国实行图书在版编目的第一个技术文件——国家标准《图书在版编目数据》终于宪成了起草工作,与另一项国家标准《图书书名页》(后者规定了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在书名页上的印刷位置)一道向国家技术监督局报批,这标志着我国的图书在版编目事业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图书在版编目(Cataloging in Publica-tion,简称CIP)自70年代以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出版、发行、图书馆各界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1978年,阎立中同志撰文详细介绍了GIP的历史和现状,并于次年倡议在我国实行CIP。而进口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在版编目的发展,从医学类图书CIP数据的分类标引、主题标引和著录数据三方面分析了医学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存在的问题,并对提高CIP数据质量和图书馆书目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1.CIP数据申报量同比下降 22大类中仅有8类上涨 据中国版本图书馆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统计,2014年1-2月,全国各出版单位共为34277种图书申报了CIP数据,  相似文献   

9.
<正> "图书在版编目"(CIP)的应用与推广,对图书馆编目工作效率的提高与著录标准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 提供较完整、标准的款目.通过"CIP"所提供的编目资料,我们可以较快地确定或转换为本馆编目需要的著录项目.  相似文献   

10.
一、历史的回顾集中编目,或称统一编目是由一个编目中心向众多图书馆提供编目成果服务的一项社会事业。它肇始于目录卡片载体出现之后。1851年,美国杰维特(JeWett c、c、)首先提出每出版一书需有目录卡片附行的建议。189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将经审定版权的图书编印目录卡片向图书馆用户发行。1901年,该馆在美国图书馆协会的赞助下,积极发展集中编目事业,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图书在版编目(CIP)的起步与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版编目(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简称CIP),即根据一定的标准为在出版过程中的图书编制书目数据"(摘自GB12451-90)."在版编目的目的是在有关文献被出版之前,向出版商提供编目效据,以便使这些数据能够被印刷在该出版物中.通过这种办法,出版物和它的编目数据可以在同时被图书馆、书商和其他需要这一数据的人们所利用"(摘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5年编制的关于CIP的国际调查报告).这种编目形式不仅可以保证书目信息与图书出版信息同步传递,而且可以使图书编目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集团计划合作运营2006年5月3日,美国研究图书馆集团(Research Libraries Group,RLG)宣布将与OCLC整合产品和服务,并于2006年7月1日实行。合并后的组织将仍然保留OCLC的名字,但计划在其项目和研究范围内创建一个RLG项目组,继续进行RLG的资源共享、数字保藏、档案描述以及其他项目和活动的开发和运行。ALA要求美国国会图书馆延迟编目标准变更美国国会图书馆(LC)2006年4月宣布,从2006年5月1日起停止实施由其创建的编目记录系列规范工作。ALA(美国图书馆学会)执行委员会指出,任何由国会图书馆提供的编目数量或质量的下降对全…  相似文献   

13.
CIP (Cataloguing—in—Publication) 的缩写意为在版编目。 CIP于1968年计划制定并付诸实践以来,其作用也随着编目工作采用新技术而日趋扩大。CIP不仅仅应用于图书资料,也出现在各种形式的书目中,并成为书目的一部分。尤其是机器检索的成功已引起许多信息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如对CIP中的DDC号的联机目录检索,CLR和OCLC认为是今后目录检索的有力工县,并已进入现场试验。  相似文献   

14.
略论CIP(在版编目)的管理与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IP(Cataloguinginpubication)意为图书在版编目,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为在出版过程中的图书编制书目数据。即:根据出版社提供的书刊清样和专门填报的数据工作单进行的文献编目,然后把CIP(在版编目)数据印在图书的特定位置,供图书馆及其他文献工作机构用以编制可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在版编目,简称“CIP”。早在50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进行试验。我国图书馆界有些同志也写过有关文章建议开展“CIP”在版编目。真正开展此项工作是在1986年11月,国家出版局(即现在的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标准局首先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我国实行国家在版编目讨论会”。会议一致认为这项工作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1987年7月,由新闻出版署主持召开首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会议决定由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人民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新华书店总店、新闻出版署标准室及国家标准局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等组成国家标准起草小组,共同制订《国家在版编目数据》和《图书的书名页》两项国家标准。1987年11月完成两个标准的《意见稿》,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1988年底完成《审查稿》。1989年4月份该领导小组召开了一次北京地区图书情报单位、出版及发行单位审查两个标准的扩大会议、形成最后的《报批稿》。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整合我国书目信息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实现书目信息资源共享 ,需要整合图书馆目录、出版社在版编目和新华书店征订目录 ,而在版编目可以作为整合与沟通这 3种书目信息的纽带。为此 ,应改进 CIP数据质量 ,完善在版编目制度。参考文献 8  相似文献   

17.
CIP数据对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对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在版编目数据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给图书馆采编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图书的漏订、错订和重订。本文认为,我国在版编目工作管理不力,出版社不重视在版编目数据质量是导致在版编目数据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就如何管理在版编目工作及提高在版编目数据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七十年代初,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了促使图书著录的统一,解决集中编目卡片供应不及时的矛盾,实行了在版编目(Cataloging inPublication,简称CIP),由出版机构在图书正式出版前将校样送国会图书馆,该馆编目后将著录资料(包括著录标目、书名、丛书名、附注、主题词、杜威分类法和国会图书馆分  相似文献   

19.
CIP(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即图书在版编目。它是指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由图书馆或其它部门利用出版社提供的清样,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编目,然后再由出版社将编制的书目数据印刷在书名页上,以供出版机构、图书馆和图书发行部门共同利用。 近几年,CIP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的几家出版社实施到200多家,所编的数据呈明显上升趋势。笔者  相似文献   

20.
CIP数据与中国标准书号质量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文分编实践,对图书馆在版编目和中国标准书号的质量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呼吁提高CIP数据和中国标准书号的质量,促进编目工作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