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北魏灭佛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太武帝灭佛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反佛的第一次,较之以后的三次反佛,它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日最为严厉残酷,长安地区的各寺僧侣大部被杀;二乃起因最独特,主要是政治原因,包括少数寺院僧侣可能图谋造反;三为当时朝廷与佛门间的经济矛盾最小,全境的僧尼敷只占北魏全国人口约1/400;四即灭佛持续最久,长达十四五年;五为结束得最突然意外,灭佛决策者太武帝竟遭太监宗爱谋杀,灭佛也就人亡政息了.研究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对北魏灭佛及后三次"法难"事件的整体把握与诠释.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的三武灭佛●蒋裕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焘即位后,规定50岁以下的和尚必须还俗,服兵役,缴纳租赋。这样,朝廷便与僧侣发生了冲突。当北魏进兵到崇佛的北凉,完成统一北中国的最后一战时,北凉的僧侣拿起刀枪,为北凉的君主死守都城。城陷之后,有三个僧...  相似文献   

3.
从“三武灭佛”看道教排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上,佛、道两教长期争斗。道教排斥佛教,一般从纲常伦理、夷夏之辨、王道政治三方面发难,并企图借帝王之手打压佛教。道教排佛是"三武灭佛"的诱因,而非根本原因。"三武灭佛"并不是宗教信仰纷争的结果,主要是佛教势力与专制皇权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势力强大的佛教与封建国家争夺土地、财富、人口等宝贵社会资源,危及到了封建统治。佛、道最终走向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4.
武宗灭佛是唐朝历史上一次比较重要的事件,对于灭佛的原因众说纷纭,以往的分析过分地强调经济原因而忽视了道教的原因.实际上通过对唐朝一些反佛者的言论的分析,可以看出佛教与道教以及佛教与儒教的冲突才是武宗灭佛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北魏明元、太武两朝的世子监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北魏前期的明元、太武两朝,曾实行过一种授予储君特殊权力的制度,即以世子监国。由于此制实施时间很短,两朝之后便在北魏历史中消失了,因而未能受到学术界的注意。笔者搜集有关史料,对它的来龙去脉略作叙说,以期引起方家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6.
北魏太武帝灭佛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二世纪末起,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历时数百年的统一封建王朝,第一次经历了分裂、割据与纷争的社会大动乱。这一时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社会痛苦、政治混乱的悲剧时代。然而,它又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精的一个时代。佛教作为一株源自于异域的意识形态之花,这一时期在中华大地寻找到赖以滋生的土壤,得以生根、发芽。但是,在公元五世纪中叶,中原的佛教徒们经历了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法难”—一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北魏,建国于三八六年,积极致力于征服中原,至太武帝拓跋素即位,于四五九…  相似文献   

7.
北魏太武帝灭佛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是中国古代史上“三武一宗”灭佛的第一次。此次法难主要是由于佛教与儒、道二教之间的矛盾冲突,佛教自身的腐化堕落以及佛教与主权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佛教在吐蕃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发生过两次灭佛事件,其中后一次朗达玛灭佛,导致吐蕃境域"无佛"现象长达近一个世纪,给藏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最为深远的社会历史影响。本文认为,朗达玛时期之所以发生灭佛事件:佛教的过度发展是根本原因,经济问题是重要原因,政治问题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三武灭佛”和“康熙禁教”,对我国宗教及历代统治者的宗教政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导致这些事件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损害了统治者的利益,同时也反映了宗教发展与适应社会的必然过程。它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宗教,也启示着宗教界人士如何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0.
唐武宗会昌年间,唐王朝一步步展开了对佛教的打击。结果.全国大部分寺院被毁,众多僧尼被迫还俗。  相似文献   

11.
发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三武灭佛"和"康熙禁教",对我国宗教及历代统治者的宗教政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导致这些事件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损害了统治者的利益,同时也反映了宗教发展与适应社会的必然过程.它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宗教,也启示着宗教界人士如何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2.
在安徽池州旅游景点的导游词里,笔者看到这样一段文字:在845年(唐武宗年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循着这条线索,笔者找了  相似文献   

13.
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塔身高约2米,塔刹残高49.5厘米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死后,佛教徒把他的骨灰分散保存在各地兴建的“窣堵坡”里,窣堵坡就悬坟。公元一世纪前后。佛教传入我国,我国的建筑家在我国古代原有高层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墓塔的建筑形式,创造出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新建筑——塔。我国古塔建筑多种多样,大体分为实心塔和楼阁式塔两类。实心塔是用砖石等材料砌出的实心体,不能攀登。楼阁式塔,内有塔室,可以攀登凭眺。我国古塔大部分属于后面这一类,有密檐楼阁式、楼阁式、砖木混合式、砖石混合式四种。从塔的建筑材料分为木塔、砖塔、石塔、琉璃塔、铁塔等。塔的层数从一层到十五层,多是单数。我国历代遗留下来的古塔全国现存大约三千座以上,七、八百年以上历史的有百余座。本期封底照片是原存山西省朔县崇福寺陀弥殿内的  相似文献   

14.
朗迭玛灭佛运动对佛教在吐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朗达玛灭佛是出于统治、维护王权的需要,作为赞普他必须要保证“权力制衡”.朗迭玛是统治者而非信徒,因此应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看朗达玛灭佛运动.灭佛运动固然产生了很多弊病但却成功的促进了佛教与苯教的融合,为日后藏传佛教的形成发展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15.
北魏宦官王馥墓志记载了其担任宦官诸职的情况,表明北魏孝文帝建立的宦官体系内,中黄门地位高于小黄门与中谒者。孝文帝改革在着重参考了汉代女主统治时对宦官制度所做的调整之后,将原有的内侍系统与汉代宦官系统互相匹配,融入了“给事”因素,其结果便是中黄门的地位被调整到小黄门之上。而后一人同时兼任两宫宦官,无须再挂有“给事”头衔,“中给事中”等成为固定官职。  相似文献   

16.
北魏道武帝天赐元年改定爵制,把先前的五等爵序压缩为王、公、侯、子四等。王爵级别最高,在政坛中也最为耀眼。当时受封王爵者共十人,是为“天赐十王”。十王的身份特点与天赐爵制的封授原则存在一定的距离,统治者尝试各种办法试图予以弥合。十王的人员结构与等级差别是北魏初年政治形势和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集中写照,也是当时宗室政策的缩影。随着北魏皇统的形成,道武帝利用王封协调权利配置格局,以顺应构建皇权制度和宗法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北魏中后期(文成帝即位起)的后妃与宗室诸王多与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积极参与佛事活动,促进了佛教在北魏的兴盛。本文分析了皇室阶层的崇佛活动、崇佛动机以及信仰的程度问题,以有助于加深了解佛教在北魏皇室阶层的发展盛况。  相似文献   

18.
唐武宗灭佛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灭佛事件。它的失败表明,不管出于何种理由,以政治手段解决宗教问题都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对宗教的批判应当以政治宽容为前提。  相似文献   

19.
20.
孝文帝元宏践位后,从太和九年至十年(公元485—486年)连续颁布了均田、三长、租调等制(以下简称“三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本文拟就“三制”产生的社会条件、颁行的目的以及社会效果谈一点看法,以见教于先进。一北魏太和(公元477年—499年)以前,私家豪族势力恶性膨胀,严重影响着北魏的中央集权。其矛盾的焦点表现在双方对于农民剩余劳动的再分配上。私家地主要地租,封建政府则要赋税。在剥削农民的意义上说,赋税和地租共同来自农民的剩余劳动;在瓜分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