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许多别具一格的形式。对联就是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的堪称一绝的民间文学形式。中华对联文化源远流长、雅俗共赏,历来是传播主流文化和进行道德教化的好形式。在先贤们创作的种类繁多的对联中,有一类对联是教人励志修身的。这类传统励志修身对联,大都对仗工整,文字凝炼,含意深厚,富有哲理,它旨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受到警策或自励,从而学会为人处世的艺术.提高人生的志趣和价值,有些励志修身对联堪称为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统一的文学精品。即使在当代,这些励志修身对联对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也富有教育意义。励志修身对联,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一种修身进德、励志图强的好方法。可使人三省其身,如听良师训导,潜移默化,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高素质。无论是从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还是从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来看,学习和欣赏传统励志修身对联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成长秘诀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传统励志联)这副对联,上联讲的是交友,下联讲的是学习。这两个问题与人的成长关系重大,所以我们不妨称其为成长秘诀。先说"与有肝胆人共事"。所谓有肝胆,是说做人赤诚坦荡,有血性,有担当。与这样的人交友、共事,人生才能少走弯路,事业才有成功的可能。古人讲"披肝沥胆""肝胆相照",说的正是类似的  相似文献   

3.
读书对联     
读书人都爱读书。自古以来,不少读书人将自己勤奋读书的思想情趣写成对联,用以自勉或勉励别人,富有哲理,脍炙人口,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古往今来,读书与对联有着不解之缘。读书对联,或淡读书的志向情趣,或谈读书的方法,或谈渎书的态度,或谈读书的甘苦,或谈渎书的收获成效等,都能给人以深刻的教诲。今天,当我们读一读这些古今的读书对联,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实在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5.
学贵有恒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传统励志联)中国古代历史上流传过许多苦读的故事,像头悬粱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其中强调的无非是四个字:晚睡早起。还有一副流传颇广的对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益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这副对联干  相似文献   

6.
<正>关于读书,古人有两个对联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是"人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二是"勤耕种无多有少,多读书不圣也贤"。读书既是自己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方式,就免不了在各种场合谈读书。真正的读书就是读经典当今有一个概念叫"信息爆炸",这是很多人说没有时间读书,或纷纷选择"快餐式阅读"的一个重要借口。但我完全不赞成这个判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和"信息爆炸"几乎同样流行的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宽甸县八河川小学积极开展"三个一"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为了使读书活动落到实处,学校开发校本教材——《励志、成才、感恩》,并以此为载体,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天背诵一个励志警句"、"每周讲述一个感恩故事"、"每月训练一个好习惯"系列活动,增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同时学校还要求学生每天记住一个警句,写出喜欢的原因,每周阅读一个感恩故事,写出感恩体会;每月养成一个好习惯,做到自我、教师、家长评议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20):140-142
对联是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对联可以给人以励志,抒怀、陶情等美的享受。在一些中考试卷中还出现上联或下联然后求下联或上联的题目,掌握一些对联的写作知识不但能帮学生解决考试中的问题,而且通过对联写作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对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对联写作训练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学(包括中职、中专)语文课本出现对联和涉及对联内容的并不少,但对联一直以来却是"身份不明"。其教学状况,用"可有可无""零星浮浅""几近空白"等语或可概言之。本文分析当前中学语文课本中对联的"地位",论及对联进入高考题、对联与语文教学等问题,提出中学语文适当开设对课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I have a dream!"有梦想不难,但实现梦想却并不容易。励志书籍常常占据着畅销书排行榜,而在豆瓣电影搜索标签"青春"、"励志",美国电影超过英国、韩国、中国的总和。梦想,是美国电影工业给青春的一份大礼。《风雨哈佛路》是一部很主旋律的励志电影,是真实的事情。女孩利兹·摩瑞出生在贫民窟,父母吸毒,8岁的她开始乞讨,但她依然深爱自己的母亲。15岁那年母亲去世,这个"80后"女孩慢慢知道,只有读书成才能走出困境。她努力争取到读书的机会,千方百计申请哈佛的全额奖学金,面试的时候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如今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利兹,威立了Manifest Living公司,以自身经历帮助弱势群体改变自己的命运。饰演利兹的索拉·伯奇也因为《美国丽人》《风雨哈佛路》等电影,走上了自己演艺事业的高峰。作为电影大国,美国好莱坞精细化、商业化的制作,也为梦想披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有着可爱面孔的弗莱迪·海  相似文献   

11.
老师的嘱咐     
《初中生》2010,(1):58-58
有个不成器的读书人,要送儿子去读书,特地请自己过去的老师嘱咐几句。老师想了想,写了一副对联: 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好读书时不好读书  相似文献   

12.
冀中能源邯矿集团阳邑矿在全矿班组青工中开展了"争创学习型班组,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并发出了"一起读书、励志成才"倡议,营造出了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3.
<正>"书卷长留伴一生",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能滋润干渴的心田,拂去灵魂的浮躁,撇除精神的泡沫。对师者而言,读书可增智添才、励志修德、养性怡情,是一场心灵的"寂寞长跑"。据说,欧美国家有个传统:每到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家长读书给大家听,一起分享,共度时光。这,看似一个"我爱我家"的励志故事,其实更是一碗  相似文献   

14.
德性与读书     
正"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清末翁同龢为南浔张静江故居题的一副对联,翁同龢的这副对联包含着他读书观史、阅人处世的切身体验。正所谓,"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世事变迁,人生无常。家族如何福泽绵延,个人如何立身处世?作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的翁同龢,他治家的信条是"积德",是德性教化,而非望子成龙。"读书"是他心目中的"第一件好事",他将"读书"与"积德"并举,而非  相似文献   

15.
对联     
《小学青年教师》2008,(2):20-21
1.细细品读,展开想象,用下列词语编写一副对联。千条拂雨花润风万朵柳2.请为自己的书房写一副对联,激励自己读书学习。3.观察特点,合适的对联用线连起来。踏破磊桥三块石暑鼠凉梁客咳惊稻草捆秧父抱子分开出路两重山  相似文献   

16.
正(接上期)模式之七:榜样励志,成梦育英才践行励志教育充分体现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哲理。南通工贸技师学院树立了一大批优秀的师生典范,包括从校园走上社会取得成功的学长学姐、先进个人等。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来影响他们,激励其学习先进典范刻苦求真、奋发有为的励志精神,促使自己早日能像榜样一样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17.
第1部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14分) 1.明代文学家徐渭有一副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上联是针对青年人说的,下联是老年人的感慨。这副对联中的四个“好”字,注音依次为——、一(2分) 2.当前一些广告词滥用谐音,不利于语言的规范化,请恢复下列成语的本来面目。(2分) (1)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改为(2)一明惊人(眼病治疗仪广告)改为(3)默默无蚊(蚊香广告)改为(4)咳不容缓(止咳露广告)——改为——3.修改下列病句。(2分)(1)暑假期间,大家去游泳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修改方法: (2)“心连心”艺术团在老…  相似文献   

18.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撰写的一副对联。其中上联的意思是说在校园(书院)里,周围环境的声音和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返璞归真,顺其自然,让原汁原味的童真童声"声声入耳"。  相似文献   

19.
"日记里描述的带班激情,三年之后即使我自己重温,也备受鼓舞与震撼。这一本文字,我自己更愿意把它作为一种励志的东西来读。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不但需要经常给别人励志,更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励志。"  相似文献   

20.
读书联欣赏     
重视读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对联,令人喜爱。撰写读书联的人本身就是志在书山探宝,心向学海寻珠之人。他们撰写的读书联或谈志向,或谈情趣,或谈读书甘苦,或谈心得体会,或谈读书之益,或谈学习态度,都是肺腑心声,甚至是毕生苦读的经验,但总是意关爱书,指明读书的作用,指导读书、强调读书与实践并重,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