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活节彩蛋的习俗正华译在复活节,孩子们到花园里寻找复活节彩蛋,或者欣喜地品尝摆放在节日餐桌上的彩蛋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从古时候起,人们就在春分开始的节气互相赠送染成红色的鸡蛋。因为蛋历来被视为生命的起源和大自然复苏的象征,所以人们(尤其是古代...  相似文献   

2.
~~就是让神吃喝。宗庙的神也依人间的座席摆定座次 ,然后供奉以诸神饮食之物。食物的种类按神地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先秦最隆重的祭祀食品是牛、羊、猪组成的“大宰” ,其次是羊、猪组成的“少宰”。这是祭天神和祖宗用的。如果单祭田神 ,祈求丰收 ,一只猪蹄便可以了 ;如果单祭战神 ,确保胜利 ,一只狗也就行了。《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云 :“礼 ,敬而已矣。”其中心是孝悌。孝悌被简称为“养” ,《荀子·礼论篇》中说 :“故礼者养也。刍豢稻粱 ,五味调香 ,所以养口也 ;椒兰芬 ,所以养鼻也。”《礼记·祭义》篇论及孝的三级标准时说…  相似文献   

3.
陆忠发 《寻根》2001,(1):89-91
尸,甲骨文作 ,像一手垂放在膝盖上而坐的人形。古代祭祀祖先,有时要用尸。尸指的是代替被祭者接受祭祀的活人,往往由死者的臣下或小辈充当。《春秋公羊传·宣公八年》:“祭之明日也。”何体注:“祭必有尸者,节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尸之所以被叫做尸,当是因为在受祭时,他采取的是 式的坐姿。 为什么拿一个活人过来就可以代替祖先呢?比如一个孝子祭祀亡父,将自己的儿子往上一放,全家老小都向这个小儿行礼跪拜,甚至该小儿的父亲也得如此。这个小儿到底有了什么,才让众人(包括他的…  相似文献   

4.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祭月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仲秋节”。  相似文献   

5.
鼎,原本是煮肉食物的三足砂锅。从一鼎发展到九鼎,夏商周三代,鼎已成象征政权的重器、宝器。一黄帝的祖父辈的泰帝,可能处于极言“食”的时代,特意选择鼎作为祭万神的重要神器。黄帝意识到万神之中,有不同类型的神,又有不同方式的祭祀,即把万神分为天神、地神(?..  相似文献   

6.
《寻根》2020,(3)
正酒祭的起源酒祭在殷商时期就很普遍。商人好酒又好鬼,在殷墟甲骨文中,有大量以酒祭祀神灵、祖先的记载。如"癸未贞,甲申酒出入日,岁三牛。兹用。"(《屯南》890)这是用酒祭祀太阳神的。"戊午卜,宾,贞酒年于岳、河、夔。"(《合集》10076)这是用酒祭祀山川自然神的。"癸亥卜,酒上甲。"(《合集》1192)这是用酒祭祀祖先上甲的。在传世文献中,  相似文献   

7.
张良皋 《寻根》2007,(6):88-92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有一段故事: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叽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  相似文献   

8.
正民谚曰:"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正值仲夏,气温升高,百虫活跃,蚊蝇大量滋生,容易传播疾病。古人在这一天打扫庭院,挂艾悬蒲,佩戴香囊,饮雄黄酒,上山采药,杀菌防病等。这些习俗反映了古人对疾病的预防意识。端午节最原始的含意是祈神求福、避邪保健,千年相传,被称为"卫生防疫日"。苏轼的《六幺令·天中节》写出了端午节防疫驱毒的民俗文化:"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相似文献   

9.
刘晓玲 《世界文化》2013,(12):43-45
戒指的起源 戒指被认为起源于古埃及,很可能与古埃及的太阳神崇拜和印章戒指的实用性有关。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神,尊太阳神为万神之王,拉神、阿蒙神、阿吞神是太阳神的不同称谓。太阳神被认为庇护着人类的幸福和平安,同时也象征着美德与永恒,真理与信念。  相似文献   

10.
说“庭燎”     
苏浩浩 《寻根》2020,(1):9-13
燎祭是商代祭祀上帝、祖先以及山川诸神灵的一种较为重要的祭祀仪式。据陈梦家统计,商代燎祭的受祭者有8种,主祭者则为商代诸王。商王通过这样一种仪式与天地诸神以及祖先沟通,垄断祭祀权力,从而实现对人间的绝对统治。到了两周时期,神圣的燎祭仪式演化为庭燎这一形式,不仅祭祀地点由宗庙变为中庭,而且主祭者亦变为诸侯甚至下层专门人员,燎祭不再仅仅是一种祭祀的仪式,同时还具有迎宾、求贤的作用,称为庭燎。  相似文献   

11.
旧历七月初一至初七为“七星斗坛”,俗称“祭斗”。朝阳门外东岳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道观均要设坛,祭祀北斗星。初七即“七夕”,是“乞巧节”。传说中天上的织女与牛郎二星,每年在这一天相会。夜晚,一些年轻的妇女,先在月光下放一只盛水的碗,然后利用水的表面张力...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及多元文化风暴侵袭,使民族村寨体育文化符号受到重大冲击,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传统社会中民族村寨体育文化符号建构分析基础上,探讨现代社会中民族村寨体育文化符号由仪式到展演、由娱神到自娱、由秩序到失序、由记忆到失忆的解构,提出未来重构中需重视传统的延续与本真性回归、重构中需把握文化资本转化的程度问题、重构中需实现民族村寨体育文化符号的文化再生产相关问题思考。  相似文献   

13.
《寻根》2016,(6)
正一石城民间举行的天符醮是道教斋醮的一种,但也不完全等同于道教斋醮,因为天符醮从仪节到意念都与道教的斋醮有差别。醮,原指道教在举行大型科仪活动后进行的祭祷诸神的仪式。斋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按照醮和斋的原意,在道教的斋醮仪式当中道士与信众都应行素食。但是,石城县的天符  相似文献   

14.
吴小伦 《寻根》2021,(4):40-47
祀神是要事,在明清两代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明仁宗曾在《郊祀覃恩诏》中说:祀典神,皆为保庇生民,有司奉祭,务在诚敬,不许亵慢.明人韩邦奇《重修城隍庙记》一文中,则直言"事神"是与"治民"相埒的重要地方政务,"夫有司之职,治民、事神二者而已". 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决溢改道频发,开封罹灾尤重,除城体多次圮坏等直接性损伤外...  相似文献   

15.
一 孔子的神化、圣化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结果.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圣人形象在历代封建朝廷的不断加封中日益强化.晚清各帝虽因内忧外患未亲临圣庙,但仍派朝廷重员致祭孔子,且不断在孔庙中新增大量的儒学名宿配祀.  相似文献   

16.
卢鹏 《寻根》2012,(6):88-96
哈尼族是人数超百万的跨国民族,分布在中国、缅甸、老挝、泰国、越南等国.中国境内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哀牢山和蒙乐山的中间地区,其中尤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最为集中.这一地区哈尼族主要从事梯田稻作农耕,遵循农作物自然生长周期过传统的节日.哈尼族有"昂玛突"(祭祀寨神)、"苦扎扎"、"十月年"(过新年)三大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着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7.
庄小芳 《寻根》2015,(2):58-62
冬至,闽南人又俗称为"冬节",民间有谚语称"冬至小年兜",即冬至是跟新年一样颇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吃汤圆、祭祖等习俗。明清以来,随着闽南人开发台湾的脚步,冬至习俗也随之被带到台湾,在闽台两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冬至习俗。因为汤圆有团圆的意味,又因为台湾子孙常在这一天跨海前来福建祭祀共同的祖先,故冬至这一节日,在闽台两地有不一样的意味。而闽台两地的冬至习俗,既有高度的相似性,又有因时因地产生的变异性,一  相似文献   

18.
在希腊神话里,阿多尼斯是一位美少年。他是孤儿,由林中仙女抚养成人,因为生活在森林里,所以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名猎手。由于非凡的勇敢和绝世的美丽,他赢得了美神维纳斯的宠爱。温柔多情的维纳斯经常和阿  相似文献   

19.
正《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一轮圆月,月光散遍四方,路过市集街巷,行人步履匆疾,石榴、栗、陈果瓜皮藏与怀中,人家庭院各设香案,红烛香炉、羊猪、灯挂炮响,击鼓奏乐,行拜月礼,焚月光纸,分祭月食。月光皎洁,男女聚会于城中,祭神赏月,鸣诗享乐,饮宴会客,当属大日。  相似文献   

20.
东兰青蛙节     
青蛙节亦称“蚂(虫另)节”、“蛙婆节”,是壮族人民传统的祭蛙节日,至今仍流行于广西东兰、凤山、天峨、巴马、南丹、河池等地。青蛙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举行,多从正月初一起,节期长短因地域、年景而异,一般有三天、五天、七天、九天、十五天,最长的可达一个月。 东兰青蛙节的活动以一个或几个村寨为单位举行。活动分为找青蛙、孝青蛙、葬青蛙三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