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2年3月18日,厄普代克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伯克斯县的先令屯镇。在厄普代克来到人世前,美国爆发了一场经济大灾难,即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到1933年,美国的工业产值下降到萧条前的三分之一,数干家银行关门,近1300万人失业。城市中充斥着救济平民的流动厨房,农民的粮食由于无法卖掉而腐烂。伴随着经济萧条的便是整个社会的动荡和人心的浮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豆田     
北雁 《大理文化》2011,(10):49-51
我照旧得在每个周末回到离城市七十多公里的洱源乡下老家。然而父亲却每次都显得极不高兴的样子,说车费一直在涨,没事就不要回来了!我知道父亲心疼钱,并且知道我的日子依旧紧巴得很,所以他这么说实际上全是出于对我的关心。我便只得告诉他说是想家了,回来和一家人一起团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心     
王祖远 《大理文化》2014,(11):31-34
1“阿倍,你爸说他不上来了。” 母亲从三楼的廊外探进一头白发,蓦然现出的寥落身影打断了我正指导孩子吟诵李白的《秋浦歌》。那是一个秋日,我在母亲满布皱纹的一脸明镜中,觅见了秋霜。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生日     
我常年在外地求学,毕业后又在外乡工作,一家人总难有团聚.今年暑假回家,一家人终于团聚.于是,我们兄妹三人一合计,准备为父亲"圆生",以表儿女对父母的一片孝心.……  相似文献   

5.
老兵父亲     
一父亲到了晚年的时候,记忆逐渐开始衰退,这对于一个有着许多坎坷经历的老人来说,不知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总缠着父亲讲他作为一个士兵时候的故事。那是一个崇拜英雄的年代,有着百团大战和淮海战役经历的父亲无  相似文献   

6.
乡女     
颜龙 《滇中文化》2000,(3):51-57
俗话说,福无双降,祸不单行。可不,春花的父亲上山地收包谷,因避雨、踩翻了石块,打伤了腿,是乡亲用水牛将他驮回来,到乡卫生院一检查,骨折,得住院治疗。春花的母亲在看望丈夫的路上,又急又慌又害怕,突然手脚不能动弹了,继而倒在地上,抬到医院一诊断,是中风,乡卫生院建议转到县医院治疗。这对春花来说是一个平生未遇到过的沉重打击。一家四口人,哥哥在县一中读书,只她这个18岁的农家女对付这突如其来的灾祸?更使春花担忧的是家里本来就无法承担父母的医药费,可无论如何,父母的病得医治。  相似文献   

7.
父亲     
父亲是三年前去世的。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我还在单位上班,等我赶回老家,我看到父亲被剃光了头发静静地躺在床上。望着父亲紧闭的双眼,我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父亲已经冰冷的脸,我什么都不敢想,我只希望会出现奇迹,奢望父亲的生命再扛十年。  相似文献   

8.
父亲     
一直以为 父亲,还是我心中的那尊神 可是,突然发现 父亲,真的老了  相似文献   

9.
刘昕蓉 《世界文化》2010,(10):F0002-F0002,1
<正>从古希腊的哲人到东方的诸子百家,无不倾心于真正的快乐这一话题。勋爵在结尾处说道:"在这里,我并没有提到精神上的愉悦,它不同于人们理解的感官的快乐,是更为稳固、更为持久的快乐。"显然在这封信中,他简单明了地告诉年轻人如何顺利穿越感官快乐的迷航。勋爵没有自命清高,也无意去纠正他人,而是借自己年轻时的轻狂往事,感叹若有岁月倒转,他如今的选择,便是送给儿子最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秋日小记     
一"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相似文献   

12.
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影响其他成员,本文主要是关于在家庭结构的建立中,母亲、父亲和孩子在这个结构中的关系。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孩子精神结构的建立的各个阶段,父母在各个阶段的所处的位置对此的影响,同时解释了俄底普斯情结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块被祖辈翻挖了无数次的山地一把垦荒的锄镐代代相传年复一年父亲接过祖父手中的锄镐继续在山地里耕耘是那块生存的荒地累倒了一代又一代叫作父亲的人如今也累弯了我叫他父亲的那个男人的腰板,父亲——你那弯被岁月压得如同新月般的脊梁是一盏点亮我灵魂的明灯照着我走出大山踏过泥泞。  相似文献   

14.
回乡札记     
向迅 《大理文化》2013,(9):34-38
一我一直对故乡抱有很深的偏见。我多次在朋友面前表露出对故乡的不满,我厌恶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的狭隘心理与小农意识,还有那些夹杂在生活中的七七八八的繁文缛节。但是我又无数次在我提及故乡的那些篇什里,对那块土地进行了无畏的褒奖,我甚至将故乡写得很美,也很温暖。又因我多次给朋友描述我理想的未来生活——带着家眷择一清静之地结庐而居,只是关于这样一个理想处所的物色,我从来没有考虑到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礼物     
我5岁时父亲在菲律宾隔离区当军需官,他留守在卡维特岛宿务市附近。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在那里建了一所医院,这所医院充当进入宿务市的外国船只的隔离站。当美国人在二战后离开菲律宾时,卡维特岛和再也不起作用的这家医院被抛弃了,置于独立的菲律宾的管理之下。包括我父亲在内的一批骨度如柴的劳动大军驻扎在那里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6.
汤双 《中国文化》2014,(2):195-196
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悲痛之余却也有一丝庆幸——他走得还算没有太大的痛苦。家里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不愿失去尊严的人,而且从来就非常怕疼。他不只一次地说过希望能像周一良先生那样,在睡梦中离去。一直以来,我十分担心的一件事就是他最后的日子会像有些类似的病人那样,身上插上各种管子,靠杜冷丁度日。如今他的走法虽没能如周先生那样安宁,但离他所希望的也还算相差不是太远。  相似文献   

17.
18.
父亲的火塘     
彝山的冬天是枯瘦的。风一阵一阵从山坡上漫过,在村庄边回旋。断截的包谷杆被风卷起来,挂在村外萧条的刺篱上。整个冬天,一条条山路上满是厚厚的灰尘,走在上面,扑哧扑哧地轻响,不管穿什么鞋子,不久便一律镀上了一层灰。  相似文献   

19.
奶奶与父亲     
奶奶 一 以血肉之躯.死守着温暖着.乌黑矮小的茅草房小村观音河里那使了一辈子的双手既厚又大。坚韧粗壮握锄耕种,挥镰收割拉孩子.洗衣做饭喂猪洗碗。不会累似的眼睛一睁,忙到黄昏晚睡早起.养成习惯  相似文献   

20.
语丁 《世界文化》2010,(9):16-17
在我收藏的外国文学作品里,应属卡夫卡为最了。我最喜欢《卡夫卡全集》里的日记和书信,不只因为那些卡夫卡直抒己见的文字比借助于"小说沉思"的文字要易读得多,更是因为那些文字是卡夫卡发自内心的直接陈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