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诗歌鉴赏,就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诗歌作品为对象,通过鉴赏主体与作品的交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一般说来,我们对诗歌作品的鉴赏,存在着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文字到内容到审美感悟的过程。这主要是指鉴赏主体在鉴赏过程中,对作品了解的丰富程度及其所获得的审美认识梯度。以对一篇作品的具体鉴赏而言,大体存在以下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鉴赏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它是一个从“感悟体验”到“追问与发现”的审美过程。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就要努力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作品、“追问发现”作品。影响学生能动地感悟体验、追问与发现的变量有三:一是鉴赏环境是否和谐融洽,二是教学设计符不符合鉴赏规律,三是鉴赏实践是否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3.
诗歌鉴赏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创造性心理活动,它有不同的层次。首先,这一心理活动过程是以文字为材料,因而需要有对诗歌形象的感知性了解;第二,鉴赏者要深入文字体系本身去体验作家曾经体验过的感情;第三,既然鉴赏者要“感悟入情”,他们就不会完全冷漠地去审视诗歌,而往往是以作品形象为诱发物、以自身生活经验为参照,这也是鉴赏过程的最高层面。  相似文献   

4.
“体验”是通过亲历来感知和认识周围的事物。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就是要让学生直面文本,感受、体味、揣摩。“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阅读教学的感悟就在体验的基础上,不断走进作品生命完成从无觉无悟,到有觉有悟,再到领悟的生成过程。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体上存在重认知轻情感  相似文献   

5.
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鉴赏古代诗歌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鉴赏古代诗歌要求我们真正进入鉴赏的状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进入作品,感悟诗歌的形象,欣赏作者的语言,领略作品的表达技巧。  相似文献   

6.
人文精神的失落。这一点,人们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觉察到,并已经有很多的论述。而人文精神,更多的就是蕴涵在文学作品当中,诗歌又是文学中的极富人文意蕴的文学体裁。人文精神的整体失落导致诗歌教学的失落,那是很必然的。诗歌教学本身的问题。诗歌教学,长期以来都把它定位在“鉴赏”。从以前的教学大纲到今天的课程标准,都把学会鉴赏诗歌作为教学的最主要目标。新的课程标准在“总目标”部分,有这样的规定:“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挥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以怎样的方式方法才能把学生引导到欣赏的境地?这在目前还难以找到特别有效的途径,更多的是靠教师个人的感悟。就是有的特级教师的诗歌教学课堂,也没有多少诗歌欣赏的特色,也都是把它当作与其它文体一样进行教学。中考高考的导向。在中考和高考中,都把诗歌排除在写作之外。这就直接给了一线教师一个明确的信号:诗歌不考,可以不教诗歌写作,诗歌的教学很自然的就被教师们慢慢地给放逐了。理性化、知识化,是当前诗歌教学的一种现状。所谓理性化,就是完全排除了诗歌中的感情,排除了欣赏当中的体验与感悟,一味用理性的方法一句一句的肢解,第一句写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第二句又是...  相似文献   

7.
李梅花 《宁夏教育》2005,(12):33-34
把“体验数学”、“感悟数学”作为一种新理念,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感情,有感有悟,先感后悟,分感合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感自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育理念。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学数学要多体验、多感悟,对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诗歌是典型的抒情文本,欣赏诗歌就是经历内化与外化.内化,指体验在体验者内心生成的过程.与之相对的是外化,即将内化后的认识、理解、体验、感悟等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形式传达出来.简言之,内化与外化是诗歌鉴赏的二弦.  相似文献   

9.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些道理或思想感情。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学参考》2009,(19):50-51
情、景是古典诗词中最基本的内容。鉴赏诗歌应该从理解情景关系入手。在古诗词教学中,本人尝试用“感-悟-练-用”四步教法,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审美体验,理解并掌握“情景交融”的方法,达到陶冶情操、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诗词鉴赏水平、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鉴赏,是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读者对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它明显地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文学鉴赏虽然以对作品中的形象的具体感受作为开端,但它决不是纯感性的,而是读者通过阅读,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让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积极地活跃起来.我国晋代著名哲学家葛洪,在谈到鉴赏诗歌、传记文学作品时说过:“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也.”这就告诉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要领会和把握作品的“神”,读者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和理性认识.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曾说过:“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文学鉴赏中的感受、体验,就是通过形象思维在理性认识制约下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深切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94年全国语文高考题中出现了诗歌鉴赏题(赏析元稹《菊花》),特别是自2000年起高考诗歌鉴赏题由原来的客观题改为主观表达题以后,考生对此题多感到棘手,甚至畏如狮虎。这是因为,诗歌鉴赏既是关涉到文学、史学、美学、哲学等方方面面的博大精深的课题,又是因为读者的修养、体验、感悟之不同而见仁见智的精神活动,故前人有“诗无达诂”之说。为了消除对诗歌鉴赏题的畏惧感和赏析的不确定感,笔者根据高考的要求和学生实际,编写了如下诗歌鉴赏口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写作主体只有具备了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和评定时所需要的感悟能力,才能在对自然、社会的观察体验过程中,领悟到客体所隐含的意蕴,并把握、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与奥义,也只有这样才能才能够写出意义深刻感人至深的文章。审美感悟之"感",既是感知,又是情绪,而所谓"悟",既是一种心理体验也孕含着理性的思维,因此分析审美感悟能力应该就从"感"、"情"、"理"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学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所以务必要"悟"入。惟有"悟"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悟,亦即现在所说的感悟,其过程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流对话中进行的,是一种微妙的难以捉摸的心理意识活动。欲给感悟下个完整而准确的定义,实为困难,笔者僭用一下刘贞福先生的诠释,他认为:所谓感悟,是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所学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笔者现就感悟式  相似文献   

15.
<正>【课标依据】2012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在审美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细腻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好的篇章,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对诗歌的不同艺术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出比较,掌握作品其中的意蕴,在作品的欣赏中发现美,在诗歌的欣赏过程中,获得不同角度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与诗  相似文献   

16.
诗悟的核心在于悟,在于对诗歌的整体感悟。鉴赏诗歌,经历了感性、理性阶段后,我们还要讲究一种悟性,一种灵感。关于悟,明人陆世仪曾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其可以不灭。得悟亦不难,得悟之后,须继之以躬行,深之以学问,然后悟可以常继。”如果说,  相似文献   

17.
感悟已成为语文教学越来越抢眼的视点。什么是感悟?笔者以为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是感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是感悟,怦然心动、心潮起伏是感悟,刻骨铭心、心领神会也是感悟。感悟很美,但这份美丽必须建立在充分“感”的基础上。有所感才能有所悟。要使学生在积极阅读过程中收获“悟”的美丽,我们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落实“感”的策略、“感”的方法、“感”的途径。在教学《五月端阳》一文时,笔者为使学生能走进课文描绘的那个小村子,感受浓烈的节日气氛,感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引领学生以“感受”为主要策略,进行了下列学习尝试:一、…  相似文献   

18.
诗悟的核心在于悟,在于对诗歌的整体感悟。鉴赏诗歌,经历了感性、理性阶段后,我们还要讲究一种悟性,一种灵感。关于悟,明人陆世仪曾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其可以不灭。得悟亦不难,得悟之后,须继之以躬行,深之以学问,然后悟可以常继。”如果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新粤派语文倡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阅读方式是学生主动阅读,感悟体验、探究发现,尊重感悟的个性和多样性;教师的作用是鼓励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巧妙设问,启发点拨,引导探究。阅读范围是开放大语文的;阅读过程是专注惬意的。阅读目的是满足实际需要,“实用类作品”为学习新知识;“议论类作品”为获取新思想;“文学类作品”为审美鉴赏。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不是说让眼光在纸面上跑一阵。”要“潜心会本”,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应该多留点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不能越俎代庖。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升华。重感悟的课堂,一定会有情的震撼,而情的基点就在于对文本的解读。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