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晏志成 《教育》2010,(10):32-33
对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小学(以下简称枫小)本部来说,“山”不在大,有“质”则名,虽然按照占地的规模,枫小绝对是一所“麻雀小学”,在车水马龙的街道边,一点都不打眼。  相似文献   

2.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3.
古代的隐士,有“大隐”与“小隐”之分。王康琚《反招隐诗》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陵薮”即山泽,“朝市”即朝廷和集市,泛指公众聚集的地方。一个人淡泊名利,甘居山泽,容易做到,而处身公众聚集的地方尤其是在朝廷为官,面对滚滚红尘和横流的物欲能够坚守隐者的高尚操守就难能可贵了,故前者为“小隐”,后者为“大隐”。  相似文献   

4.
“大”不一样的great与big:great与big都有“大的”意思,但表达“大的”含义不相同。*great意为“伟大的,重要的”,用作形容词,一般修饰抽象名词。  相似文献   

5.
“大”和“小”与数量范畴关系密切,用于区别量的大小。称谓名词不需要进行量的区别,却可以受“大/小”修饰限制。称谓名词前的“大”和“小”分别几种使用情况。“大”和“小”常体现出不对称现象,有多种原因共同决定了这些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分析了形容词“大”和“小”插入数量短语中间的不对称分布,并分别对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短语组合以及与名词组合时的相互制约进行了初步分析。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短语的组合是一个相互选择的结果,与量词本身的语义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形容词“大”和“小”与数量名短语的组合也要受到名词语义特点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向指引和现实要求。“老西藏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宝贵资源,两者在价值导向、内容倾向、行动指向三个方面高度契合。“老西藏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遵循历史性与时代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争当大先生以凝聚“大思政课”育人合力,重塑大课堂以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搭建大平台以强化“大思政课”育人功能,创新大评价以落实“大思政课”育人效度等方面,提升“老西藏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礼仪文化中称谓词语很多,如(“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舍”,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令”,美好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大学之“大”,在于精神。而大学精神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即内核的)一致性和传承性,同时大学精神也在与时俱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所以,两方面结晶升华出来的大学之“大”,大在“大道”(宗旨)、大在“大众”(主体)、大在“大师”(实体)、大在“大容”(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11.
杨润勇 《云南教育》2014,(20):39-41
“科研兴校”已成为基础教育界的一个响亮口号。如今,大到一个区域,小至一所小学,如果没有承担各级别的科研课题,其含金量就好像缺少了“成色”,说起工作业绩便感觉“腰杆不硬”,因而教育科研在基层十分“火爆”。但是在“遍地开花”之后,中小学教育科研却频现“有花无果”或将成果束之高阁的情形。为科研而科研、研究止于课题结束之时等没有效益的教育科研,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区域教育科研亟待走进效益时代。  相似文献   

12.
程度副词“很”可与“有”字短语组合成一个较大的偏正式动词性短语。它是一种常见的含有模糊数量义(或隐或显)的句式,分为若干小类。它们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13.
王世赋  矣勇 《云南教育》2011,(23):15-18
实现“两基”以后,云南基础教育“中间大两头小”(义务教育大,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小)的状况El愈凸现,如何顺滑基教这根“链条”,改变其“梭子型”结构,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思考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大半有“大情结”.你不见,充斥于耳的几乎都是“大”:先前是陶醉于“天朝大国”.殊不知自己已是夕阳西下.而西方列强正强筋健骨,虎视眈眈了。近些年耳边聒噪的是“进口大片”“大制作”.乃至不登大雅之堂的“女人喜欢大男人”……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术语中有一个“大我”、“小我”的说法,意思是:社会是“大我”,集体是“大我”,个人是“小我”。集体是大的,社会是大的,个人是小的。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一所学校需要什么?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人们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对一所学校来说.人、财、物、校舍、设备、图书、课程、文化、环境、特色、科研、政策、观念、机遇、创新……可以说一样不能少.样样都重要。但是,如果必须做减法.只留最重要的三样.这三样究竞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就是“钱”、“人”、“精神”。某种意义上,钱+人+精神=立校之本。  相似文献   

17.
一 据悉,2012年4月至6月,安徽省文明办发起“安徽精神”大讨论活动。在这个背景下,至今安徽省已有很多城市陆续向社会公布了它们的“城市精神”。这些城市精神的表述语中多有“厚德”“创新”“务实”“和谐”“诚信”等当下流行词。不仅仅是安徽,全国许多城市甚至极具特色的城市如南京、大连、青岛、泉州、苏州等,其“精神”的表述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8.
老子论“有”,“有”的内容总是要靠“名”来指称,但这种“名”不表达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真实。在“有”的层面上否定“名”的固滞和分化,这一否定过程就不是一种走向非真实之途,而恰恰是向“无”的回归之旅。“有”与“无”都发生在同样一个层面上,在“有”的层面上言“道”,“道”也就是这一层面上的通畅之途。  相似文献   

19.
“小作文”之“小”,并非指文章短小,而是指平时由教师自主安排训练的作文。其特点是:教师自由布置,学生自主写作,批改简单快捷。相比“大作文”,许多语文教师更喜欢指导学生写“小作文”。如果说大作文是“米饭”,能让人吃饱;小作文则是“水果”,让人更有营养。“大作文”训练中读不到的佳作,在“小作文”中却常能见到。为“小作文”正本清源,完全可以让“小作文”收获“大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朱惠影 《考试周刊》2010,(25):35-35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动机,我校以同课异构为契机,围绕“趣”、“奇”、“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多读、多说、多写,积累语言,学会质疑、辩论,以求创新。从而构建出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进入一种“自能”状态,以达到自主学习。同课异构大课堂给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