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读课文,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侧重字词教学,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帮助学生了解句与句,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要注意抓表现中心思想的段落和词句。"这是教学大纲的明确规定。下面就自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抓住重点句来揭示中心问题谈谈自己的作法。1、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抓重点句揭示中心如《大森林的主人》一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段落分明,中心明确",我在教学一开始,提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从文中找出适当语句来回答,学生马上找到文章最后猎人说的话:"在大森林里,你不  相似文献   

2.
<正>一天,我在学校看到几个比较熟悉的高三男生准备去玩球,他们所穿的运动衫后背上,都印着一句"舍我其谁",于是我就问他们那是什么意思。可是他们几个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嘀咕了几句后,显得不好意思地说:"老师,真不好意思,我们不懂。"其中一个有些胆怯地说:"是不是说‘把我扔给哪一个?’"我问另外几个同学:"这意思你能明确吗?"他们说不能。我接着问:"‘其’字该怎么理解?这是关键。这个字在文言文中,  相似文献   

3.
石勇 《中学生百科》2011,(36):28-30
有一句谁都知道的话叫"性格决定命运",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一位叫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家说的。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无非就是这个信息:一个人的性格太难改变了,会决定他一生的命运:或者可以让他成功,或者可以让他失败。但除此之外,我们对性格就一无所知了。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4.
反思我们多年的语文教学,不外乎这样一种模式:在小学低年级主要进行字、词、句的教学,并且仅仅局限于字词句,让学生反来复去地写字、组词、造句,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的重复;在小学高年级则主要是进行句、段、篇的教学,这种教学基本是以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的: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为什么要写这一句 ?为什么安排这一段 ?这些词、句、段对渲染主题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段意是什么 ?中心思想是什么 ?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然后通过“启发式”或“填鸭式”导出每个问题的统一答案,要求学生必须记住。这种模式是不是比较好的教学模式呢 ?它对提高学…  相似文献   

5.
帮忙     
《新作文》2006,(5)
在邮局大厅内,一位老太太走到一个中年人跟前,客气地说:先生,请帮我在明信片写上地址好吗?当然可以。中年人按老人的要求做了。谢谢!老太太又说:再帮我写上一小段话,好吗?好吧。中年人照老太太的话写好后,微笑着问道:还有什么要帮忙的吗?嗯,还有一件小事。老太太看着明信片说,帮我在下面再加一句:字迹潦草,敬请原谅。帮忙  相似文献   

6.
问:<阿房宫赋>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该句中后一个"而"的用法存在争议,有的说表承接关系,有的说表转折关系,有的说表递进关系,还有的说表因果关系,那么这个"而"究竟是什么用法呢?  相似文献   

7.
难在不惑     
正什么叫修行?下定义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很难。难就难在,很多人一上来就走偏了。怎么走偏?那就是一说修行,就忙着找书籍,找导师,找讲座,找寺院,找"仁波切"。本来找找也可以,但我要立即作一个提醒:修行的关键,不在于吸取,而在于排除;不在于追随,而在于看破。排除什么?排除大大小小的"惑"。看破什么?看破大大小小的"惑"。先说"小惑"。那就是我们平常不断遇到的疑惑、困惑。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一段段实际的障碍,等待我们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8.
经常听到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说某某或某些学生"不行"之类的话(这里所说的"不行"非指暂时),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加起来将有多少"不行"的学生,不难想像.果真如此,我们将如何评价我们的教育?若总是在埋怨学生("不学"、"笨蛋"、"废物"等)而不去反省自己,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只能面对那些"行"的学生呢?所谓"不行"说明了什么呢?这些学生无可救药?  相似文献   

9.
1.给加点的字注音。静谧( )②凋零( )2.题目“暗香”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②段末“毫无张扬之意”与第③段中的哪一句相照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③段画线句中“最温柔的记忆”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事例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写到“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我们的心湿漉漉的”,表明了“我们”什么样的心情?请用一个词语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仿照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完成句子。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  相似文献   

10.
一、活动的由来在一天的餐后进区活动时,太阳悄悄地跑进了我们教室。这时,梁嘉炜说:“这太阳,晒死人了。”黎咏娴说:“怕什么,晒太阳可以消毒。”崔悦说:“太阳对人的身体有好处。”我反问一句:“有什么好处?”“太阳可以晒衣服”,“冬天晒太阳,我们就觉得不冷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那么,“太阳还有什么用呢?”“它可以帮我们做什么呢?”我给孩  相似文献   

11.
1.文章开头叙述《平凡的世界》在陕西热播的场景,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析第⑦段开头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5.分析第⑦⑧两段中引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有部热播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这部剧的主题歌有这样几句歌词:"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当时我正在中国大地经年累月地奔走,每当我听到电视机里面这样唱着,我就把这首歌的歌词改成:"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我更要行。"干任何一件事,行与不行谁说了算?我们自己说了算!1977年11月的一天,阳光灿烂,我正在地处中俄边境黑龙江畔的异乡田野里收割庄稼,遥远的县城里的广播清晰地传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全国高等院校恢复高考了!"我凝神静听,上大学的梦想在我的心里熊熊燃烧,但在我冷静下  相似文献   

13.
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业务学习时,我有幸观看了徐州大马路小学邹凯老师执教的《赶海》录像。其中邹老师对学生的一句问话:“老师说明白了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乍一听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可仔细一品味,我们不难发现:“老师说明白了吗?”是教者对自己的要求。如果学生没听明白,那当然是老师没说清楚,或者没提醒学生听,老师可以重说。这充分体现了教者对学生的尊重。“大家听清楚了吗?”或者“同学们听明白了吗?”这往往是教者对学生提出的质问,我已经说清楚了,你什么原因没听清楚?虽然也可以重说,但责备已很明显。学生就是没听清楚,也不…  相似文献   

14.
<正>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般会遇到三个问题,下面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讲什么?"讲什么"的问题似乎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回答可以很简单:书里有什么就讲什么.这样考虑当然有对的一面,因为大纲和课本是教学的依据.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又不完全是这样,到底哪些内容该讲?哪些内容该略?怎样讲才能讲在点子上?1.要讲本质、讲思路、讲规律如果我们讲课仅仅是把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给学生解释通了,把例题的解法给学生说  相似文献   

15.
<正>【案例背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组写景抒情散文,在学习第一篇课文《春》时,我先示范朗读了课文,问学生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对春天怎样的感情?学生都能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我接着问:"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这种情感?"学生也很容易地看出了文中所写的草、花、风、雨、人等景物。我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以写‘草’这一段为例,教给大家一些欣赏散文语言的方法。"【案例描述】师:我们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句中的"钻"如改为  相似文献   

16.
记得小学时,老师总爱问什么“中心思想”啦,“文章的大意”啦,诸如此类的东西。到了中学,就换成了“这句话放在这里好不好,为什么?”“这个词与那个词之间是否矛盾,为什么?”多得不得了,哪怕是一个极普通的词,都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最后一句是“可以说的当然不止这些,在这里就不多写了”。在我看来,这百分之百是废话,可我们亲爱的老师不这样想,她把这句话提出来,又问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我说是老师说不是,接着就什么铺垫烘托对比之类,一大堆。考试时,总会有些题问哪个标点是错的。我们选出来的,老师说是…  相似文献   

17.
朱瑛 《陕西教育》2004,(10):13-14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失衡 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 师:默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 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 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  相似文献   

18.
×××同学问:《纪念白求恩》段与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要弄清段与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首先必须弄清每段各说了什么。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每一段都有一个明确的分论点。弄清每段各说了什么,就是要归纳出每段的分论点。归纳分论点的办法,可以从先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入手,各段的重点句是: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9.
"了解什么样的人会得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这是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一句名言.细细琢磨,这句话很值得我们老师深思.是否可以这样说:"了解什么样的学生会出现问题,比了解学生出现了什么问题更重要."  相似文献   

20.
《桃花心木》一文中,种树人说的话和作者的感悟是重点段落,尤其是作者感悟一段紧承上文,含义深刻,理解这一段对于整篇课文的学习意义重大。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感悟,突破重点。一、自主质疑,引发探究首先出示作者感悟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自主质疑: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问题引导探究:1.什么是“不确定中的生活”?2.为什么说“在不确定中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二、指导探究,初步感悟确定了问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的方法:可以联系上下文,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