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半无叶型豌豆不同品系的株高(x1)、单株荚数(x2)、分枝数(x3)、百粒重(x5)、双花双荚数(x6)和单株籽粒产量(y)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个性状对产量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单株粒数>百粒重>分枝数>单株荚数>双花双荚数>株高,其中,各个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中单株粒数最高,间接效应中单株荚数通过单株粒数对籽粒产量的间接作用最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利用半无叶型豌豆育种中,应以选择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为主,同时要注意增加双花双荚数,适当兼顾百粒重及其它。  相似文献   

2.
玉米数量性状的相关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5个玉米杂交组合的10个数量性状进行了相关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穗重,株高,百粒重,行粒数4个性状与单株粒重具有较高的相关遗传力,通过它们对单株粒重进行相关选择,可靠性较大,穗重,穗行数,行粒数3个性状对单株粒重的直接效应较大,百粒重,株高居中,穗重,行粒数对单株产量具有较大的影响,是间接选择的重要目标性状。在选择强度相同时,通过其它各性状间接选择的效率均比对单株粒重的直接选择效率低。  相似文献   

3.
对转BADH基因水稻品系在0.0,3.0,5.0g/L NaCl胁迫下的抽穗期、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成穗率、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株籽粒产量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上述三种浓度NaCl胁迫下,有效穗数与单株籽粒产量之间的偏相关均达到极显著;在0.0,3.0g/L NaCl胁迫下,只有千粒重与单株籽粒产量之间的偏相关达到极显著;在3.0,5.0g/L NaCl胁迫下,只有实粒数与单株籽粒产量之间的偏相关达到极显著。在三种浓度NaCl胁迫下,有效穗数、实粒数对单株籽粒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而千粒重的直接效应则较小。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12个夏芝麻品种(系)的10个数量性状的稳定性,同时采用相关分析法论证了产量稳定性与其它性状稳定性间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品种(系)数量性状的平均表现与环境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关系.产量的稳定性与单株蒴数、单株粒重及株高的稳定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株蒴数、单株粒重和株高的稳定性可作为夏芝麻稳产性育种的间接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Eberhart和RusseⅡ(1966)的分析模式评价了12个夏芝麻品种(系)产量等10个性状的稳定性,并按Spearman等级相关的方法研究了产量稳定性与其他性状稳定性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多数品种(系)产量等10个性状的平均表现与环境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关系;产量的稳定性与单株蒴数、单株粒重及株高的稳定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单株蒴数、单株粒重和株高的稳定性可作为夏芝麻稳产性育种的间接依据.  相似文献   

6.
选择甘薯品种安薯07的自交结实种子进行培育,对472株自交后代的最长蔓长、单株分枝数、茎粗、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质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单个性状的变异分析中,单株鲜薯质量、单株分枝数和单株结薯数的变异系数较大,而茎粗、最长蔓长的变异系数较小.在相关性分析中单株结薯数、单株分枝数、最长蔓长和单株鲜薯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单株结薯数、单株分枝数、最长蔓长会对提高产量有贡献;单株分枝数与单株结薯数呈极显著相关性,说明甘薯自交后代各性状间关系复杂,因此在甘薯育种过程中不能单一考虑某个性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结薯数、单株分枝数、最长蔓长对产量直接作用较大,可以作为甘薯育种的参考选择性状;单株分枝数通过单株结薯数对产量间接作用较大,因此甘薯育种过程中应考虑甘薯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籼型小粒稻各次枝梗及其颖花分化发育和退化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关系,发现一次枝梗及其颖花与二次枝梗及其颖花之间,在分化和退化过程中有较大的竞争性;增加有效二次枝梗及其颖花数,比增加有效一次枝梗得其颖花数,对增加总有效颖花数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8.
粳稻新品种产量与产量性状的逐步回归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常规粳稻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为粳稻育种实践中选择相关性状提供信息.采用逐步回归与通径分析方法,对2011年河南省粳稻新品种区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最终效应(绝对值)为:穗总粒数>千粒重>穗长>公顷穗数,穗总粒数、穗长均为正效应,千粒重、公顷穗数均为负效应,公顷穗数通过穗长、穗总粒数对产量的间接负效应较强.穗数每增加1万穗/hm2,增产31.03 kg/hm2;穗长每增加1 cm/穗,增产203.17 kg/hm2;穗总粒数每增加1粒/穗,增产20.46 kg/hm2;而千粒重每增(减)1g,产量减(增)71.55 kg/hm2.模拟得出稻谷产量8 265~10 125 kg/hm2的产量结构为:公顷穗数316.48~323.15万穗/hm2,穗长17.63~18.89 cm,穗总粒数119.21~147.07粒/穗,千粒重22.35~24.82 g.在高产育种实践中应以增穗总粒数和穗长、适控总穗数、保千粒重为主攻方向,各产量因素优化协调是实现粳稻高产目标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利用河南省主要推广的1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与单株粒重有关的7个性状基本遗传参数,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节粒重,有效莱,粒茎比与株粒重呈高度正相关,环境相关较小,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控制,作为提高产量的选择指标是可靠的。遗传变异系数以株粒茎比最大,荚粒数最高,株高,粒茎比遗传力较大,荚粒数,节粒重遗传力较低。产量因素对产量贡献大小依次为节粒重,株有效荚,粒茎比。  相似文献   

10.
利用前期选育的13个不育系与7个恢复系设计42个杂交组合,种植在昆明市富民县散旦乡的农户试验田里,进行完全随机组合重复试验.考察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结果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的性状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千粒重和结实率.每穗实粒数的一般配合力最高,所配组合的产量及实粒数也较高.有些组合的千粒重较高,达到了25 g以上.结实率的变幅为0.96%~87.25%之间,平均值为50.0%左右;其中以B7-16和S4杂交组合V-117型的结实率最大,为87.25%,表现出较高的恢复度.42个组合的平均产量为10 499.85 kg/hm2,产量总体偏低.但组合V-94和V-116最为突出,产量分别为31 243.50 kg/hm2和21 520.50 kg/hm2,达到超级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1.
21个杂交水稻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21个水稻杂交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生育期千粒重株高一次分枝数穗长有效穗数着粒密度穗粒数抗倒伏系数穗实粒数生物产量。因此,在选育水稻品种时,应注意选择生育期较长、粒重及株高较高、一次分枝数较多、穗长较长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
小粒稻和大粒稻的生理研究,无疑对水稻育种和水稻栽培十分重要。本文采用小粒稻和大粒稻共6个品种:南泰8号、七桂早25,三黄占(小粒)、美果选、特青2号、双桂36(大粒)作为试验材料,于玻璃网室内盆栽,每盆4株,肥、水及其管理一致,播种后定期测量植株分蘖数、顶上4片的叶片、叶鞘、茎穗干物重,收割时进行常规考种。试验结果表明,~(32)P、~(14)C在小粒稻和大粒稻分蘖的分布(%)不同,大粒稻“美果选”比“特青 2号”和“双桂36”~(32)P在分蘖分布多,~(14)C在分蘖少,分蘖数也少,小粒稻“南泰8号”~(32)在分蘖分布(%)比“七桂早25”和“三黄占”多,分蘖数也多。小粒稻“南泰8号”和大粒稻“美果选”,生育后期植株干物质保留在叶片、叶鞘和茎秆节间比其余品种多,其余小粒稻和大粒稻叶片、叶鞘和茎秆干物重贡献给稻穗增重较多,“美果选”的分蘖干物重和植株地上部干物重,比其余大粒稻品种减轻。大粒稻,“美果选”和小粒稻“南泰8号”的充实粒数少,谷粒产量低。实验结果证实王永锐(1986)提出的高产水稻品种生育后期,确实存在有“两段式阶梯灌浆形式”,如大粒稻“特青2号”,“双桂36”,小粒稻“七桂早25”,“三黄占”,并认为这可作为水稻选育种和高产栽培的生理指标,以及作为水稻生理育种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绿旱一号" 旱直播栽培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水平相同的条件下,随着播种量的提高有效穗数增加,穗长、穗实粒数及分枝数下降;在播种量较低的条件下,增加氮肥用量可提高有效穗数和穗长度,但在高播量的情况下,增加氮肥用量对增加有效穗数及穗长度效果不明显;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穗粒数、粒重及着粒密度影响效果不明显;各个处理中,以A2B2处理产量最高,A2B3处理的产量次之,即播种量在40~60kg/hm2范围内,氮肥用量(纯氮)在270kg/hm2左右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在总施氮(尿素)量60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氮肥运筹方式对抛栽杂交水稻穗部性状、抗倒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减少基肥、增加分蘖肥用量能增加有效穗数;减少基、蘖肥增加孕穗肥用量使穗长、一次分枝数、二次分枝及穗粒数增加,但抗倒性能下降;减少基、蘖肥增加粒肥往往会导致减产。各处理中,以基肥:分蘖肥:孕穗肥:粒肥为3:2:1:0的处理产量最高,达到11526kg/hm2,较对照增产20.43%,达极显著水平。因此,抛栽杂交水稻氮肥施用基肥:分蘖肥:孕穗肥:粒肥以3:2:1:0为宜。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阐明水稻穗内不同粒位间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差异、粒位分布特点及其与品种穗型间的联系。 创新要点:将水稻品种的穗型变化与稻米营养品质结合起来,从水稻穗粒结构角度,对同一稻穗内不同籽粒间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与植酸含量差异、粒位分布特点及其与水稻品种穗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分析。 研究方法:以典型的直立穗型和弯穗型粳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对两类水稻品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籽粒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的测定分析,并依据水稻籽粒在稻穗上的着生部位,将同一稻穗内的不同籽粒划分为六个粒位,比较分析了两类品种同一稻穗内不同部位间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的差异变化及其粒位分布特点。 重要结论:水稻穗型虽然与品种问的籽粒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高低没有直接关系,但对其穗内不同籽粒间的主要矿质营养元素和植酸含量存在着较大影响;与稻穗中下部的弱势粒相比,同一稻穗内着生在稻穗上中部的强势粒通常具有相对较高的锌、铁矿质元素含量,而籽粒植酸含量和植酸,锌(铁)摩尔比则有所降低,稻米营养品质也相对较好;不同矿质营养元素相比,粒位效应对铁矿质营养的影响作用要略大于对钙和锌营养元素含量。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华优63后期施氮肥,其穗部和叶片干物重增加,叶鞘和茎秆的干物质运转加快。叶片干重以花前施氮的最高。花前施氮钾,开花期叶鞘干重降低较多;灌浆末期至黄熟期和收割期叶鞘干重下降,分别以花后施氮和花前施氮钾下降也较多。开花期茎秆干重,以花前施氮下降明显,灌浆末期至黄熟期和收割期分别以花后施氮和花前施氮钾降低明显。穗部干重以花后施氮的最高。因此,华优63以花后追施氮肥为好,稻穗增重速度较快,产量较高。文中讨论了水稻生育后期施肥的一些原理和原则,关键在于促进叶片衰退缓慢,茎叶贮存物质迅速向谷粒运输,茎叶不徒长,谷粒产量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探讨了不同NPK养分,不同磁化处理的磁性化肥对杂交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不同磁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以N_3P_1K_1×磁化粉煤灰(2000GS磁化处理)的磁肥的效果最好。养分与磁处理间存在显著互作反应,不同磁肥对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的影响均极显著,但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的偏相关程度较大,水稻产量约70%可由每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的变异决定,NPK养分是磁肥主成分,其效应大于磁效应,且磁效应与养分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营养胁迫下,发现水稻穗部枝梗和颖花一些主要生理性状,如N、P、K、叶和鞘、可溶性糖、叶绿素等都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表明它们分别受到不同的基因型控制。但枝梗和颖花的分化,除了与P和主茎干物重/分蘖干物重,有显著和极显著的正遗传相关外,与其它生理性状都没有达到显著遗传相关性,但如果不考虑相关显著,仅考虑它们的相关系数的大小,显然是P>N>K,这与一般理论不相符。穗部的枝梗及颖花退化数,与所有这些生理性状均无遗传相关性。为了解释这一试验结果,我们提出了关于水稻幼穗枝梗颖花分化发育过程中,对植株体内或土壤中N、P和K因需求量不同,而引起的反应强度和敏感性不同的假说。  相似文献   

19.
The genetic basis of heterosis was studied through mid-parent, standard variety and better parent for 11 quantitative traits in 17 parental lines and their 10 selected hybrid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The characters were plant height, days to flag leaf initiation, days to first panicle initiation, days to 100% flowering, panicle length, flag leaf length, days to maturity, number of fertile spikelet/panicle, number of effective tillers/hill, grain yield/10-hill, and 1000-grain weight. In general the hybrids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respective parents. Significant heterosis was observed for most of the studied characters. Among the 10 hybrids, four hybrids viz., 17A×45R, 25A×37R, 27A×39R, 31A×47R, and 35A×47R showed highest heterosis in 10-hill grain yield/10-hill. Inbreeding depression of F2 progeny was also studied for 11 characters of 10 hybrid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breeding depression were found in many crosses for the studied characters, but none was found significant. Selection of good parents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for developing high yielding hybrid rice varie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