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评价了乔治·华盛顿在美国独立、合众国宪法制定及共和联邦制建立中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从理论预设、核心价值、制度保障、最终目标四个角度对华盛顿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加以解读,并评述了华盛顿宪政思想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肯定了华盛顿宪政思想对美国的民主政治和世界宪政主义产生的深远影响,提出了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如何科学界定宪法的含义,是宪法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宪法概念的界定必然要受到一个国家特定历史时期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现状的影响,必然要受到该国特定时期宪政实践需要的影响。因此,要想合理界定我国当前这一历史时期的宪法概念,就必须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的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现状及我国当前的宪政实践需要。  相似文献   

3.
麦迪逊的宪政思想是美国宪法最重要的理论渊源之一,对美国的宪政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研究,认为麦迪逊的宪政思想主要是围绕着联邦制、共和政体和分权制衡等问题展开的,它们既相对分立,又相互渗透,共同构筑了麦迪逊宪政思想的核心体系。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的宪法思想,以“五权宪法”为主要内容,涵盖了民族、民权、民生等方面.它的积极成果主要有:确立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权利必须有制约和监督的基本原则;提出如何使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等重要举措.当然孙中山的宪法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归根到底来由于他的英雄史观、唯心史观.但孙中山的宪法思想在当时也推动了民国时期的宪法建设,直到今日,对于我国的宪政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民盟宪政观的主要内容、局限性及积极意义进行了总结分析。中国民主同盟的宪政观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它主要以宪法为中心同时包括:宪法与人民的关系,宪法与政党的关系以及宪法与政府的关系3个方面。民盟宪政观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条件,首先近代宪政思想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的必然产物;其次20世纪40年代各派政治力量相互妥协的必然结果;最后民盟内部的成员组成对宪政观的产生起了很大影响。民盟宪政观具有一定局限性,首先,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畸形发展是民盟宪政观的历史局限;其次,民盟宪政观脱离40年代的政治经济条件是其现实局限。民盟宪政观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提供了一次使中国和平进入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尝试;其次它为建立高效、民主的现代化中国政府奠定了基础;最后它探索了一种处理现代化国家政府与人民之间关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对中国宪法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毛泽东的法制思想中,对中国宪法思想的贡献占有重要地位。伴随20世纪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他是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的伟大开拓者,认为搞宪法就是搞民主政治,是未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宪政的必要准备。他规定的社会主义宪法原则是: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个基本原则是宪法科学性的体现,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法律原则,是制定和修正现行宪法的指导原则,并规定共产党和任何人的活动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本文将毛泽东的宪法思想与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交相辉映,给人们以深刻的法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宪法观念是一定阶级、阶层或个人关于宪法及宪政制度的思想、观点和看法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起决定作用的统治阶级的宪法观念,广义上也包括广大社会成员的宪法观念。在宪政建设的发展道路上,宪法观念作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始终影响牵制着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实践。因此,推动宪政制度构建,正确的宪法观念的树立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宪法观念是一定阶级、阶层或个人关于宪法及宪政制度的思想、观点和看法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起决定作用的统治阶级的宪法观念,广义上也包括广大社会成员的宪法观念。在宪政建设的发展道路上,宪法观念作为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始终影响牵制着宪政制度的建立和实践。因此,推动宪政制度构建,正确的宪法观念的树立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文章考察了新中国宪法发展受到域外因素影响的历史,包括54宪法受到苏联决定性影响,75、78宪法在相对封闭的国际环境中产生,82宪法以54宪法为基础,也间接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82宪法的四个修正案则更多受到欧美国家社会生活模式及宪法的影响。文章提出宪法有最低限度基本价值的通约性,宪法发展要无分中国与外国,无分东方与西方,以最低限度的价值共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寻求具体制度和宪政途径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勃兴密不可分。它以西方宪政模式为旨归,是中国近代社会各种现代化思潮的一分子。李大钊的宪政思想是同清末民初宪政思潮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宪政思想的萌芽、发展和转变深受当时宪政思潮的影响,可以说,李大钊宪政思想的发展历史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清末民初宪政思潮演变的历史面相。  相似文献   

11.
罗斯福新政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创新是对美国传统宪政体制的突破,它要求一次“宪法革命”。这些革旧布新是对政治权力和各种利益的再分配,利益和权力的重组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宪法危机”。在美国法治至上和程序至上的宪政体制下,以罗斯福总统为代表的行政、国会和最高法院及有第四权之称的美国新闻界在“宪法危机”之中为各自的权力和利益博弈。为解决危机,美国政府各方在宪政体制提供的“谈判”的机制下以“斗争促团结”,相互协商和妥协,为美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寻求“共识”,最后在宪政的轨道上化解了“宪法危机”,促成了“宪法革命”的实现,确立了美国现代宪政体制发展的方向,为美国找到了一条宪政体制下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编写的公民教材每学段分为四册,分别以美国政府宪政模式中的四种基本观念——“权威”、“隐私”、“责任”和“正义”为主题,深入阐述了美国联邦宪法的精神,其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维护美国民主政治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美国宪法教育的成功经验,对进一步加强我国中小学的宪法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思想和方法上的双重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宪法思想,以"五权宪法"为主要内容,涵盖了民族、民权、民生等方面。它的积极成果主要有:确立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权利必须有制约和监督的基本原则;提出如何使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等重要举措。当然孙中山的宪法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归根到底来由于他的英雄史观、唯心史观。但孙中山的宪法思想在当时也推动了民国时期的宪法建设,直到今日,对于我国的宪政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宪法诉讼是推进宪政建设的终极途径的观念,已成为世界的一种思潮和趋势,也是现代宪政建设的一个特征.而我国诉讼权入宪和宪法诉讼机制至今尚未建立,从而对宪政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本文分析了我国上述状况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建立宪法诉讼的理论依据,提出了宪法、宪法诉讼与宪政建设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宪法诉讼对宪政建设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宪法的司法适用是人类法律实践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实践并检验一部宪法是"善法"还是"恶法"及其社会适应性的必然尺度,也是宪法作为民主、宪政制度的主导性、纲领性文献保持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流水不腐"的先进性的内在需要.现就宪法的司法适用实践的必要性、可行性,重要性及其同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社会综合发展的本质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约翰·亚当斯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任总统,不但是著名的政治家,而且也是杰出的宪政思想家.其分权制衡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于限制立法权、加强行政权、司法独立及权力之间的复杂的多层制衡,对美国宪政体制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考察约翰·亚当斯的分权制衡思想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同时也深刻论证了宪法问题。毛泽东同志关于宪法的思想散见在他的诸多文章之中。但《新民主主义宪政》、《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等文章,较集中地体现了他关于宪法的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法律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宪政是一个古老而又时新的话题。布坎南从一个经济学家的角度阐明了他的宪政理念。他的公共选择理论直接导致人们注意和重视规则、宪法选择和对规则的选择,而在后期,他集中关注的是立宪问题,并初步形成一个立宪经济学的框架。通过对其“宪政”思想的叙述和剖析,揭示宪政的本质及其对我国现行经济制度的参考价值和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革命期间各州的立宪中,马萨诸塞立宪运动以成就最为突出、意义最为深远而著称。马萨诸塞立宪开创了专门制宪会议和人民批准宪法的先例,设计了以分权制衡为特色的新型共和政体,在宪政思想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展现了革命期间美国政治文化的一个精彩侧面,尤其是推动了外来政治理论的本土化,并对英国宪政经验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所有这一切都对联邦立宪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为美国宪政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相似文献   

20.
自中共十六大以来,与宪法和宪政相关的举动已经开始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胡锦涛总书记发表关于宪法的重要讲话,并率全体政治局成员集体学习宪法。这使得宪政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曾出现过多次热潮,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历史教材始终没有明确突出这一重大历史问题,而教师则不应忽视之。10 0多年来,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过,然而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却与宪政一次次擦肩而过。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中国宪政之路的曲折历程 “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宪政与宪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