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填字游戏     
横向一、王昌龄诗《出塞》中“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上句。二、杜牧诗《清明》中“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上句。三、源于周星驰的电影《国产零零漆》,有“前卫“、“酷“等意思。四、动画和漫画,特指当代连环画和动画片。  相似文献   

2.
王昌龄《从军行》(其四)一诗究竟表现了怎样的诗歌主旨,历来争讼纷纭,莫衷一是:有“豪言“说,有“苦语“说,也有既是“豪言“又是“苦语“的“折中“说等等.其实,无论从王昌龄“出塞复入塞“乃至边塞诗创作的时间来看,还是从开元前期唐朝边境战争的性质来看;也无论是从王昌龄边塞诗中经常使用的表示“敌人“或“敌国“的诗歌意象来看,还是从本诗艺术手法的具体运用来看,《从军行》(其四)的主旨都只能是表现唐朝将士在保卫边境的战争中,面对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和频繁的战斗而凸显出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因而它当然是“豪言“,而非“苦语“,也非两者的“混合“.  相似文献   

3.
“龙城”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对王昌龄这首《出塞》诗中第三句"龙城"一词,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看法.一九七八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作"但使卢城飞将在",注云:  相似文献   

4.
<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出塞二首·其二》两首诗都是王昌龄的《出塞》,第一首被称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历代名家对这首诗也是十分推崇,褒奖有加。下面,笔者也想从时间与空间的视角,试着谈一点自己的思考。据史料记载,这首诗应该写在开元十二年甲子(公元724年)左右,其时王昌龄二十七岁,在开元十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  相似文献   

5.
王昌龄诗传边塞情 ,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 ,《闺怨》和《出塞》是诗人激愤于时代的阴阳篇  相似文献   

6.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堪称唐边塞诗中"神品",尤以《出塞》为冠,明李攀龙赞《出塞》为唐七绝压卷之作。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  相似文献   

7.
刘智君小朋友:你提出王昌龄《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的“龙城“,教材中作“卢城”,问到底是“龙域”还是“卢城”。我很赞赏你的学习精神,也乐于给你解开这个疙瘩。是的,我们一般见到的本子,都是作“龙城”的。宋刊本《王荆公百家诗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前出塞》 这首诗歌选自《杜少陵集》。《出塞》是汉代歌曲的名称,是歌唱边塞战争生活的军歌。诗人借这一旧歌题,前后写了14首诗,先作9首,题为《前出塞》,后作5首,题为《后出塞》。本诗是《前出塞》中的第6首,它借戍边战士的口吻,表明了对战争的看法,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战争政策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9.
王昌龄《诗格》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镜秘府论》所收王昌龄《诗格》,可能经后人补辑,但基本内容是可靠的。其中有根据他为人讲作诗法时的纪闻辑录而成的语录体,也有有意著书而成的书面语体。一些内容作于为江宁丞时,但有些内容当作于贬龙标之后,包括语录体和书面体。以前我们只认为它作于贬江宁丞时,是不对的。王昌龄《诗格》的注文也可能为王昌龄自注。  相似文献   

10.
填字游戏     
《初中生学习》2014,(12):45-45
横列一、数学概念,在互逆命题中与原命题相对的命题二、香港已故著名导演,作品有电影《大醉侠》《龙门客栈》等三、原指军人脱离队伍私自逃跑,现比喻思想不集中,做事不专心四、王昌龄诗《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的下一句五、成语,按照来到的先后确定次序六、古龙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叶孤城的称号七、成语,指变着法定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八、矿物蜡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是古代一种军歌的名称。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民军队常常齐声高歌鼓舞士气一样,古代的战士们在行军打仗时也有雄壮的军歌。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就是其中之一。自古以来,国家对边防都是十分重视的,从秦汉时期到王昌龄所生活的中唐,900多年间,十几辈的戍边将士久别亲人,风尘万里去守卫边关,这一去,或许就战死沙场,或许就病死在边疆,一辈子就再也不能返回故乡了。虽然天上高挂着的还是那个月亮,月光下的关隘也还是那样森严地耸立着,但守关的人啊…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人教版第12册)的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现了一种小学老师们不熟悉的修辞手法:互文。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就是把整  相似文献   

13.
王昌龄《宿灞上寄侍御璵弟》一诗当是作于开元28年冬(740年)赴任江宁县丞途中。细绎此诗诗意对了解王昌龄的思想和人格有重要价值。它透露了王昌龄的对朝廷忠贞不渝,乐观旷达的品质和性格,也反映出了王昌龄一贯的非战思想和主张。  相似文献   

14.
《国风》、《小雅》中的征战诗、思妇诗和饱受战乱之苦背井离乡的流浪者之歌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反战意识。战争有它的客观性、必然性,但它的负作用也昭然可见,周初到春秋这一时期有关战争的诗歌,吟唱出了人们反对不义战争、渴望和平生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李白(701—762)和王昌龄(698—约756)同时身为盛唐著名诗人,而且两人有着深厚的友谊,一生有着密切的交往。王昌龄,字少伯,一生官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三十岁时进士登第。大约四十岁,远谪岭南。第二年北归,调任江宁丞,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几年后因"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又有"王龙标"之称。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称"七绝圣手"。著名的诗作《从军行》、《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芙蓉楼送辛渐》、《闺怨》等都属七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自谓"久于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  相似文献   

16.
历岗 《小学语文》2007,(4):53-53
问:《古诗三首》(义务教育六年制12册10课)中有王昌龄的《出塞》诗,我们在古诗中还见到《入塞》《塞下曲》等诗题。请问《出塞》《入塞》等诗题有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17.
江德中 《福建教育》2005,(6A):33-33
古诗以高度的凝炼概括现实生活.在句式上与其他文体相比较有它的独特之处,其语言与现代语言有较大差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如果从字面上解释,可能理解为“秦朝时的明月,汉朝时的关塞”,这就是一种误解。古诗为用词交错有致,不使行文单调平板,把一个意思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内容彼此隐含,  相似文献   

18.
<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送别诗。王昌龄,字少伯,世称“王龙标”,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他的诗作多是七言绝句,代表作以边塞诗为主,如《从军行》《出塞》等。  相似文献   

19.
盛唐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历来以诗风雄健清丽为人称道。一曲“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二首》)更被评家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倾倒无数后来者。王昌龄的七绝,按题材主要可分三类:边塞诗、宫词与闺怨诗以及送别诗。其中前两类,自古倍受推崇,评价很高。而约占七绝总数三分之一的送别诗,除《芙蓉楼送辛渐之一》等极少数  相似文献   

20.
互文与校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出塞诗》中为人乐道的名句。此句应理解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这种上下成“互文”的语言现象,在我国绚烂多姿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古典诗词曲赋中,是屡见不鲜的。了解并掌握汉语言的这一特点,无论是阅读古籍,或是阅读现代文章,对我们了解文意,开拓思路等,都是大有裨益的。“互文”现象,它实际上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的特点是:形式上是词语分置,而内容上却表现出分置词语的同意并列.互为一体或彼此补充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