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一.中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这也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文就是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化。初中生通过学习古诗文,可以培养热爱民族语言的兴趣,有助于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古诗文教学责无旁贷。古诗文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古诗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此文就从一线语文教师应怎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操作、如何驾驭教材、如何挖掘出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为思考的起点,从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对此进行实践探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戏剧的国度。一些优秀的戏剧剧本,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的熏陶、道德情操教育的绝好教材。然而,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语文教学,却冷落了戏曲,在各类中学语文教材中,只选入了少得可怜的几篇戏剧作品,所以应将传统的戏剧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中,因为重视戏剧教学,可以使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民族文化精神,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同时又是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又一宝贵途径。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是国学经典。学习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了实现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应深入探究教材内涵,为学生展现文言文的内在情感,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探究兴趣,从而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艳 《新教师》2022,(8):36-3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篇目增加,体裁也更加多样。为有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阅读经典、传承文化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经典文化的浸润下,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崇尚真、善、美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有着丰富的内涵。语文课堂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展开启蒙教学,引领学生解密汉字,进行阅读体验,参与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让学生逐渐从感知到传承再到爱上传统文化,在文化的传承中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一要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二要精心设计,在课堂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打好传统的根基。  相似文献   

8.
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宝贵的民族财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积累了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小学语文教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借助语文教材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严宝银 《考试周刊》2014,(48):47-47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开展经典诗文诵读,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既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历史责任,又是以学强身、修身养性的有效载体。语文教学要承载传承历史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优良品格、提高学生综合修养的重任,就必然回归到积淀丰厚、精深博大的经典文化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认识中华丰博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重视加强品德修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要求。这既是教育战略指向,又是教学战术指导;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又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作者结合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实践,对此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学生精神品质的重要载体。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开阔自己的文化视野,又要梳理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使之形成序列化、层次性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可采取诵读法、情境法、故事法、生活法等,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能使他们逐渐产生文化自信,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如今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民族自豪感。阅读经典,是对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文化浸润的最佳途径,也是培育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肥沃"土壤"。一、阅读"教材经典",激发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内容和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能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展。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进行分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李建 《现代语文》2014,(11):115-116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了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各个民族文化智慧"。苏教版初中学段经典名著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先进文明的载体,更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宝库,是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经典名著阅读过程中可以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感受力、认知力、执行力,从而提高阅读素养的生长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人文素养包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这段话指出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以便传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宝贵资源,其中不仅凝聚了民族的传统美德,还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因此,本文从传统文化层面出发,对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中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陈红 《学周刊C版》2011,(10):116-117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学语文教材的选文应更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含量.从而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更充分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正>1.借助教材,以情境激发文化自信。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民族灵魂。"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蕴藏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和美好。在诗歌教学前,可以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利用电脑播放《唐之韵》《百家讲坛》《苏轼》《李白》等名家介绍的视频,欣赏由唐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对传承优秀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铸造学生的灵魂,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