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周铁英 《现代语文》2011,(12):57-57
荆轲刺秦王这个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他的壮举一直被人们称颂着。时隔千年,荆轲的大忠大勇、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仍然鼓舞着人们。  相似文献   

2.
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主要有副手未到而仓促出发、对手秦始皇的强大、殿上群臣的共搏,以及剑术不精、情绪化等.而有的学者将荆轲失败归咎于太子丹的不能用人和猜忌、挟有私心,并认为生劫秦王方案和寄希望于暗杀的战略是错误的,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荆轲刺秦王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相似文献   

4.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在我国渊远流长,家喻户晓。荆轲刺秦王最后以失败告终,在这一过程中,荆轲有着自己的无奈,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做一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吴志强  姚锋 《学语文》2015,(3):23-24
荆轲虽然好读书击剑,但是剑术不精,他之所以能成就侠义之名,一方面是众人襄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事件叙述过程中衬托手法成功运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读《刺客列传》,深为荆轲刺秦王的不成功而惋惜,惋惜之余又忽发奇想,荆轲去刺杀秦王,若让高渐离作副手,这一段历史是不是要改写呢?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下)选了《荆轲刺秦王》一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笔者在分析了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后。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荆轲为什么要去刺秦王?”这个问题课本上是提出来让学生进行归纳思考的.教师指导用书虽有说明。但不够清楚。于是笔者就布置学生课后查阅一些资料。在第二天上课时再作交流。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选了《荆轲刺秦王》一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我在分析了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后,突然一个学生问:“老师,荆轲为什么要去刺秦王?”这个问题课本上是让学生归纳思考的,教师指导用书虽有说明但不够清楚。于是我就布置学生课后查阅一些资料在第二天的课上再作交流。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的天空中,荆轲,是一个让独裁者、暴君难以人眠的人物,也是一个让无数“草根”眼睛发亮的形象。无论是《战国策·燕策三》中,还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都是一个“节侠”形象,他性格深沉、刚毅、慷慨,他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他不畏强暴、不避艰险……每一人都可以有他心目中的荆轲,而我们的任务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去了解真正的荆轲,  相似文献   

10.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五课的一篇古文,在这篇课文中,着重为我们刻画出荆轲这一不畏强暴、英勇果敢的侠士英雄形象。在备教过程中,笔者着重从问题入手,以问题来带动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人才任用的很多学问。  相似文献   

12.
一、“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课本注释:“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从译文中可看出将“今”译为“现在”。  相似文献   

13.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五课的一篇古文,在这篇课文中,着重为我们刻画出荆轲这一不畏强暴、英勇果敢的侠士英雄形象.在备教过程中,笔者着重从问题入手,以问题来带动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4.
荆轲历来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贾岛说:"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高度赞扬了荆轲面对强秦无所畏惧,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英雄壮举,为人传颂;王昌龄说:"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认为荆轲刺秦王只是逞匹夫之勇,不足称道。笔者认为,在秦强燕弱,大兵压境,燕国君臣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荆轲能不忘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挺身而出,明知赴死,却义无反顾,令人震撼。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荆轲刺秦王》(下文简称《荆》文)是《战国策》的精彩篇章,它将荆轲刺秦王记叙得生动曲折、跌宕起伏,实现了历史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然而,细细读来,却发现其中似有几处疑点。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收入《荆轲刺秦王》。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句,教材把“戮没”注为“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相似文献   

17.
【设计思想】 本课在设计上本着两个原则: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本课面向高一新生,通过表情诵读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不能过多地从语法角度肢解文本。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荆轲刺秦王》一文,  相似文献   

18.
以《荆轲刺秦王》课堂向课外的延展性阅读实践为例,探究语文延展性阅读的有效模式。这次实践的基本步骤是:由课堂上对"荆轲是侠义之士还是愚勇之士"这个问题的探讨,引出关于"小义"与"大义"之辨,由此延伸到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的问题。接下来布置课外延展性阅读任务,以"我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为主题,介绍相关阅读书目,以一个月为期,指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课外阅读,写下读后感。最后学生上交读后感,教师进行评阅,将习作分类,角度同类的作者组成小组,将本组的阅读成果制作成PPT,在班上进行交流展示。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中,有一种语言现象叫双音节复合词,包括偏义复合词和同义复合词,比如《孔雀东南飞》中"便可白公姥""家有亲父兄"当中的"公姥""父兄"偏指其中的"姥(婆婆)"和"兄(兄长)","逼迫有阿母""蹑履相逢迎"当中的"逼迫""逢迎","逼"与"迫"意义相同或相近,"逢"与"迎"意义相同或相近,前者"公姥""父兄"就叫偏义复合词,后者"逼迫""逢迎"就叫同义复合词。但在《荆轲刺秦王》中,却有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即三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节词放在一起使用,不仅有意义上的强调作用,而且在艺术表达上也有其特殊的作用,我且把它叫做"三音复合词"吧。  相似文献   

20.
荆轲刺秦王     
一、收拢义士“第三十八号,举重的,要价一万两白银。”大臣禀告燕太子丹。“太贵,不行,下一个。”太子丹说。他觉得很沮丧。他只不过要召募一个能刺杀秦王的人,可来应征的除了不能缚鸡的就是呆若木鸡的,好容易来了个肌肉发达型却又要价太高,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