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之论庄者,大都以庄子为消极悲观,对现实没有任何欲求,甚至是浑浑噩噩、梦醒不分,只知在幻想里追求精神上的解脱,或者在现实里为奴隶主阶级制作挽歌。总之,这些观点都是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观点的发挥和发展,认为庄子只是一意依顺自然,谈不上主观的任何作为与追求。笔者对以上观点持一定保留看法,并试图从庄子思想的主观追求方面,也就是表现强烈的自我意识方面作一些探讨,以便进一步明确庄子的真正人生和现实追求。  相似文献   

2.
李震     
他追求卓越,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读书狂、探索狂、工作狂。学生在作文《敬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是:什么是善的生活。但是在这之前还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人应该如何生活。"应该"在这里有明显的规范性色彩,但这个问题并不必然指向一个道德的或伦理的回答。比如,王博在《庄子哲学》中写道:"庄子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生命的问题。"(第23页)他认为,庄子对于生活态度的主张是"游"或者真正的"游戏"。如说:"也许对于庄子来说,他很喜欢的一个字  相似文献   

4.
庄子是一位隐士,他向往自由,做自己生命和世界的主宰.庄子对自由的追求体现在他超越了现实的羁绊,做一个是其所是的人,也体现了他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陈晨 《考试周刊》2013,(39):27-28
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他的人生观蕴含许多积极乐观的思想。庄子认为,过于追求外欲,是得不到幸福的。庄子享受"无为",即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民国一代大师,大多兼具渊博精深的学识与狂放不羁的个性,不过要问其中谁最狂,则非刘文典莫属. 刘文典一生研究《庄子》.他极为自信,每当上课讲庄子,第一句话便是:"《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有人懂!"他还经常卖关子:"古往今来,只有两个半人真懂庄子."当别人问起是谁,他便慢慢道来:"第一个就是我刘文典,第二个是庄子本人,其余所有研究庄子的人加起来,算半个!"在西南联大时,日本飞机空袭,老师与学生都四处躲避,刘文典一边跑一边还不忘对人讲:"我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 这其实是那些真正的学术大师的内心写照,正因为他们把学问看作自己的生命,在自己毕生研究的领域才会有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狂劲儿.这非但不是盲目的狂妄,反而是学术使命感的体现.只不过刘文典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让人反而感受到他性格中的那份可爱与天真.  相似文献   

7.
柳松 《职教论坛》2005,(35):59-60
一、庄子追求"出世" 儒与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镇,而道以老子、庄子为本.庄子哲学追求的也是人与世界的和谐,但它与儒学不同的是,它追求的是与天、与道的和谐,追求的是与自然之大化流行之和谐,而儒学所追求的只是与宗法社会的和谐,因此儒是"人世"的,而庄子则是"出世"的.  相似文献   

8.
在庄子看来,民为治安的基本内容,国只是治安的外在形式。他主张“大顺群生”,“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在庄子之前,民总是附属于国,庄子的治安思想是首次建立在以人为本位的基础上,把人突出到一个空前的主体地位。不过,庄子笔下的人更多的是自然的人。在对人应采取何种态度上,庄子则走了极端,他彻底否定“治”,提出“不治天下”。人的社会性在庄子面前遭到彻底否弃。庄子把人的地位与人性的价值抬到了至高无尚的位置,显得虚无飘渺  相似文献   

9.
《庄子》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惠施和庄子比种葫芦。惠施非常用心,每天施肥、除草。庄子只是有时去看看,见无异常就自顾做别的事去了。可最终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势很好,结出了硕果。惠施不解,就去请教庄子:"为什么我那么用心栽培却一无所获,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管理,反而长得  相似文献   

10.
庄子可以被区分为传统的庄子、激进的庄子和文化的庄子。对于激进的庄子来说,“天”只是一个替代性的空白填充词,代表了真正无动因的自发性,而作为存在内在因素的视角、身份和价值的无穷无尽的转换,是对世界的一种新的开放,此即激进的庄子所说的“道”本身。对于激进的庄子来说,死亡也是根据这种彻底的不可知论,以及伴随着的对于转化的开放性来处理的。从三十三篇选集的整体上看,作为传统的基础主义者的庄子占据了文本的大部分。而把《庄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三十三篇文本来阅读,作为一个作者——庄周——的作品,是中国两千年王朝历史中占主导地位的解释方式。  相似文献   

11.
龚天卓 《神州学人》2013,(12):34-37
梦想有时等同于理想,有时又区别于理想;梦想是一种渴望,又是一种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2.
追求美,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因为他没有研究宇宙的本质,因此,他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他的哲学没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问题.他也不研究政治问题,也没有参加宗教活动,所以也没有关于善恶的问题.从审美的角度看,庄子的自由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他的逍遥游是达到审美境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试论庄子追求的理想人格王国胜作为一个贫困的隐士,一个没落的贵族,庄子深刻地体会到了自己在社会变革面前的无能为力,他不愿受当时统治者的牢笼,表明了自己的隐士品格和高傲精神。他主张“重生贵己”,顺应自然,但是,不管如何“重生贵己、人总是要死的,死与“重生...  相似文献   

14.
人们通常认为庄子的思想是出世的,这种观点在表面看来不客置疑,因为《庄子》一书有大量出世的言说,但是庄子独特的言说方式决定了他所言说的内容与他的精神实质并不一致,在他的“道说”里面尚有“未被道说的东西”。实际上庄子热爱生命、批判现实、追求自由,执著于为人类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为社会培养精神健康、心理正常、“重生”和“乐生”的人,可以说在庄子“狂人狂言”式的出世言说之下,蕴藏的却是真正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惠施和庄子比种葫芦。惠施非常用心,每天施肥、除草。庄子只是有时去看看,见无异常就自顾做别的事去了。可最终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势很好,结出了硕果。惠施不解,就去请教庄子:“为什么我那么用心栽培却一无所获,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管理,反而长得那么好呢?”庄子笑道:“你错了,其实我也在用心管理,只不过我用的是自然之法。  相似文献   

16.
毛姆试图在印度文化精髓——印度宗教和哲学——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印度文化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世俗之物置之度外﹑注重内省的精神性,这正是毛姆所渴望追求的一种境界。但是印度文化只是他精神探索之旅中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心,是一颗颗年轻的心.敏感而脆弱,多么需要鼓励、喝彩与掌声。学生最渴望的是得到师长的重视、关心。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关切的眼神,有时也会给他(她)带来莫大的影响,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风筝》是一篇蜚声中外,历久弥新的散文。它通过叙述儿时的“我”毁坏弟弟苦心孤诣尚未完工的风筝,并在成年之后寻求弥补过错而不及的悲哀和沉重。同他的小说《故乡》一样呈现出了多样化的主题思想:或者批判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和方法,倡导近代儿童教育的科学观念;或者表现一个革命者严于自省、勇于更新的高尚品质;或者歌颂兄弟间血浓于水的真挚动人的感情;或者表达作者对美好青春(或一种新的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或者是一种兼而有之的包容。无论我们从哪一个角度进行赏读,作品所负载的意义流露出作者思想上的沉重和悲哀,情感上的渴望和…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一个落水的人来说,什么样的帮助才是最实际的?是给他一根能救他的绳子。《庄子》中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庄子家已经贫穷到揭不开锅了,无奈之下,庄子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官吏监河侯家去借粮。监河侯知道庄子是个有学问却没有什  相似文献   

20.
杨红 《课外阅读》2011,(10):386-386
庄子是一个热爱生命、批判现实、追求自由、执着于追求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的人,在他的“狂人狂言”里蕴含着的却是真正的入世精神。他的精神对我们当代和谐社会的建立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