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横 多用于一字之横担者。起收有方圆藏露之分,行笔有提按快慢之别。如“不”字的上横,中部略按。从位置上,又分上弧横、中弧横、下弧横。居上时皆覆其下(如“不”字),居下时则皆承载其上(如“五”字),中长横对结体起重要架构作用(如“著”字)。从形态上看,有细长横(如“五”字)、曲长横(如“果”字)等。  相似文献   

2.
楚简“史”、“弁”二字构形多有相混,释读颇有异议;辨析时除从形体上着手外,还应把其用法结合起来:记录“史”系词语者为“史”字,记录“弁”系词语者为“弁”字。  相似文献   

3.
丁子云先生的行楷作品,用笔比较沉稳,气象比较庄重,写得还是不错的。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要讲究间架结构,“罄”(声)、“赋”字不够理想。第二,个别字写得不准确,如“暖”字少了一横笔,“骚”字少了一点。第三,作品中有繁简混用现象,如“联”、“继”、“严”、“应”字用了简体字。  相似文献   

4.
谈“一”字     
“一”字虽然字形简单,但它却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字.“一”字的基本用法:一是它独立为字的用法;二是它作为构字部件的用法.“一”字作为一个独立的汉字,有实词的用法,也有虚词的用法.当实词用,有数词、形容词、动词等用法,当虚词用有副词和连词两种用法,情况比较复杂.“一”字作为构字部件使用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作形声字的形旁,二是作指事字中指示性符号使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简明古代汉语字典》,举详实例藉以说明从“朱”得声的字如“珠”、“铢”等字以及与之声音相近的字如“渚”、“柱”和“椟”、“犊”等字均含有“小”义,以补众家“右文说”著作之遗。  相似文献   

6.
“活”的课堂,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不再被动。课堂“活”起来,有很多方法,但问题教学法却是不可或缺的良法之一。问题教学法,有两个关键:一是用好“疑”“思”二字;二是注重启发和互动。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中国的孔子等人的教学活动那里,不难窥见其要害,无须多言。  相似文献   

7.
    
这是汉字巾很常见的一个部首,用在字的左边,写作“十”,如抬、拄、抓等,用在字的下部,一般写作“手”,如擎、挈、拳等。还有几个“手”,我们来认识一下:  相似文献   

8.
郁芳 《今日中学生》2006,(11):31-32
汉语的“打”字可接不同的词构成不同的表达,如“打电话”、“打篮球”等,但同一个“打”字,在英语中却有不同的译法,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达。[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李业雷 《辅导员》2014,(11):26-26
在我们的汉语中,为表示十、百、千、万等或常用量词后的零数,人们常简练地用个“余”字。如:“十余个人”“四百余斤”等等。为表达同一个意思,在口语中又常用“多”“以上”等词来代替‘‘,套”字。英语中具体功能与汉语“余”字形成对应关系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  相似文献   

10.
李灵辉 《湖南教育》2009,(12):53-53
读罢《俗世奇人》一文,对题目中的“俗”和“奇”二字颇有想法。 先说说“奇”。 文章中的“奇”有二指:其一,指泥人张明山手艺之“奇”——精湛;二指泥人张明山精神境界之“奇”——脱俗。  相似文献   

11.
“不尽如人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成语。根据成语规则,成语是不能随意增减字数的。但是我们常在一些公共场合乃至一些权威媒体里听到或看到,有人把“不尽如人意”改成了“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这样一来将会改变或误用“不尽如人意”的意义。“不尽如人意”如果把“如”字去掉,就变成“不尽人意”,似乎读起来较为顺口,但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尽如人意”的关键字是“如”,“如”字的主要义项有:①适合。如“如意”“如愿”等。②如同。如“如此”“如花似锦”“如临大敌”等。③及、比得上。如“…  相似文献   

12.
沈泾渭 《中学理科》2008,(10):49-51
三、本体自喻。 在比喻的修辞格中,“本体”与“喻体”不能是同类事物,更不能是同一事物。所以,如果句子中的“本体”与“如”字成语中的“喻体”是同一事物。就不能再使用这一“如”字成语,否则,就犯了本体自喻的错误。如:  相似文献   

13.
才(cái)、材(cái) 辨析:“才”本义指才能。也指有才能的人,如才干、才气、干才、德才兼备等;。材”本义指木材,泛指材料,引申为有才能的人。如木材、药材、人材等。“才”主要用于人,而“材”主要指木料、资料等事物。只有在指称有某种特长的人时,两字通用,如“人才”同“人材”。“才”能够作副词,如刚才、才来等,而“材”却不能。  相似文献   

14.
不知你知不知道大人们是怎么评价我们这些90后的,“装深沉”、“装酷”、“逆反”等词都有,我一直都对此很不以为然:大人们老是把我们当小孩。我们懂的东西并不比大人少,别老拿“经验”二字教训人!  相似文献   

15.
金字的头上是个“人”字,好像一个盖子,下面又有“土”,又有“二”,连起来理解就表示埋藏在土里的矿物。“金”字包含了“人王干土”这几个字,也有人理解它是由劳动者从土中的矿石提炼出,供大王使用的,  相似文献   

16.
唐山话中的"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山话中的“着”字有与普通话不同的特殊用法:一是作为语气助词,表示“叮嘱,命令”等语气;二是作为时态助词,表示发生在近时过去的行为、动作。  相似文献   

17.
“吗”“嘛”二字,一般人都很眼熟,以为正确使用不在话下。可偏偏就是这两个字,经常会张冠李戴,连中央电视台的2006年的春节晚会也未能幸免:“开句玩笑吗!”本该用“嘛”却用了个“吗”字:“我赔得起嘛?”和上一句正好相反,这里用“吗”才能表达疑问语气。可见,“吗”“嘛”二字不容小觑噢。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中,含“如”字的成语不仅“量大”——各类工具书中收录的有190余条.而且“面广”——因其形象的表意功能被人们广泛使用。源于此,“如”字成语也出现了媒体使用出错率高、命题考查点击率高的“双高”现象。故而有人戏言:“都是‘如’字惹的祸?”为帮助广大考生走出“如”字成语的使用误区,现对其错因作如下剖析:  相似文献   

19.
本以《敦煌愿集》所收材料为对象,用统计法定量分析了“並”、“并”、“併”三字的使用情况,得出结论:“并”、“并”义别,“並”主要是“并列”义,“并”主要是“并且”义;“併”则可通“並”、“屏”、“病”、“秉”等字。这对敦煌写本的整理,以及传世献的校勘、《汉语大字典》的修订都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名人造字     
有一些汉字的来由,与古今一些名人有关,说来饶有情趣。 秦始皇改字秦始皇以前,“秦”写“栗”。秦始皇认为这个字“二王坐一登(木)”,很不吉利,就改为“秦”字,因它“春”与“秋”各占一半:象征秦王朝永固。然而,后人对“秦”字提出不少非议:“‘春’而无曰、‘秋’而无火,亦不吉利。”其实,秦王朝寿命很短,不在于改一字,而在于仁义不施,民心尽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