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首先介绍了侗族以及湘西侗族居民的基本特征,然后从民居造型结构的地域表现、民居材料的地域表现以及民居建造与地域民俗表现等三个方面来论述湘西侗族民居的地域艺术特色,并结合地域环境、气候环境、生活习俗、生产劳作、居住特征等方面阐述了民居地域艺术特色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农村新民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任务是促进以居住为主要使用功能的建筑及其群体的建造和以居住条件、居住环境为内容的建设.新民居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目前在农村新民居建设中存在着一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地考察与实证应用分析研究表明:梅州地区客家人因客居环境不同,其民居建筑类型因地而异,其中,围龙屋是梅州地区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也是客家地区最典型的民居之一;围龙屋的选址——布局——建筑对"风水"十分讲究,"风水学说"中的元素在民居建筑中得以广泛运用,表现为崇山择福地、拜水谋财气、避凶聚元气、天地人合一圆天地阴阳和谐;从地理学角度来审视围龙屋建筑"风水"观,具体表现为选址上做到崇山拜水,布局上讲究座北朝南,建筑上注重人与环境和谐统一,遵循了"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基本原则,营造了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与生态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梅州围龙屋民居建筑"风水"观对现代民居建筑仍然具有借鉴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民居的可继承性,从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民居形态更新、人居环境建设、乡村旅游开发等方面探讨了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指出应探索多模式的保护与发展道路,实行动态保护和有序开发。  相似文献   

5.
吴敏 《闽江学院学报》2011,32(3):115-118
闽北与皖南北民居的建筑样式与装饰风格,存在着相同性与异同性,主要是由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经济交往、人员来往造成的。闽北民居建筑样式受移民文化的影响较大,因此,建筑样式呈现多种风格,除受到赣东北、浙西南的民居影响外,受皖南民居建筑的影响最大。装饰符号决定着民居建筑风格,闽北与皖南民居的异同,在于对装饰图形语境的表达上,通过对两地间的石雕图形比较,从深层次挖掘两地民居的文化特点及民居建筑装饰的异同美。  相似文献   

6.
浅论丹巴甲居嘉绒藏寨民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甲居藏寨民居历史、环境、型制、空间的分析 ,说明了藏寨民居与它周围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思想的关系。去粗取精 ,提取出若干适应当地生活习俗、气候自然的环境空间构成手法。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对丰富现有的环境空间构成手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郴州汝城县是湘南地区现存民国建筑最多的区域之一.以汝城县胡凤璋故居为例,从建筑的结构、构造与材料工艺等方面来研究湖南民国楼宇民居,其建造技术不仅与西洋建筑风格的引进和新型建材的广泛应用有关,也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等因素相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中体西用”的建筑典范.其建筑技术结合建筑的装饰、防火和防寇功能,特色鲜明,技术远较传统民居为高,体现了民国楼宇民居建筑的许多特点.  相似文献   

8.
以乡村民居为基础进行民宿改造具有较为突出的设计优势和综合价值。与新建民宿相比,民居改造能够盘活闲置房舍资源,增加乡村经济收益,有效降低改造成本和环境压力,同时能有效融入地域文脉,实现文化传承。民居改造的民宿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民宿基本功能、突出民宿空间环境、保留民宿文化基因,从主题确立、空间布局、庭院景观等角度入手,推动民宿设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徽州传统民居单体和群体形态的调研,结合其建筑形态、文化内涵及其建造技术对徽州地区人居环境的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进行研究.从而对徽州民居的更新与整合发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0.
自西晋五胡乱华之后,来自中原地区的客家移民定居后在闽粤赣边区形成了民居聚落群。民居建筑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面貌,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为适应闽粤赣边区的特殊地域环境,客家民居在建筑材料、规模、形态上体现了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等特点。同时传统客家民居也体现出对中原汉文化的延续和继承,在住宅的基本结构、造型、空间布局、对外关系上承袭了中原民居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钦州湾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多民族杂居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多类型的民宅与村落。以民族特色分类,可分为汉族民居、壮族民居和京族民居;从建筑材料来分,可分为石头结构民居;竹木结构民居;泥土结构民居;水上疍家。  相似文献   

12.
西方经济学将住房归属为投资的设定,未必完全适合中国现行国情,它会在理论层面上误导国民的购房理念张行为。因为从理论适用范围、土地制度安排等诸多方面分析,都有理由认为,住房在我国特定经济条件下不仅具有投资属性,且仍具消费属性。因此,住房在归属分类上,不宜机械地移植西方观念,而应视我国现阶段具体情况而界定。就是说,我国住房保障性部分应是主要的,旨在满足民生需求,体现消费性质;而其余部分可放开经营,顺应获利冲动,体现投资性质。两者各在不同届面上,达到活跃市场和带动经济,这样分类运行才更有利于推进我国住房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教育史上,女子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女教育家。女教育家们参与或独立创办许多初等、中等和高等女子学校,实施各具特色的教育方针,提升了整个日本社会女性的知识和教养,并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在近代日本的女子教育史上写下了重要的篇章。同样在近代,中国也产生了不少女教育家,她们积极创办各种女子学校,致力于中国妇女的解放运动,但是由于中日两国迥异的社会状况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中日两国女教育家们参与或独立创办的女子学校的发展状况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古村落民居保护与开发的产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古村落正在迅速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现代建筑。伴随着古村落的消失,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民族习俗也在消退。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古村落被列为国家文物加以保护,并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文物可以划分为文物实体和文物形态,利用产权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传统古村落民居的产权现状,及由此所引起的保护与开发的无效率性,可以给古村落民居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有很大差异。中国的小学生课余时间学多玩少,亲子间的对话主要围绕学习展开。日本小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看电视或与父母沟通,也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也折射出中日两国在家庭教育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When we tend to analyz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eachers, system arrangement and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can be considered a significant method for analysis. In reality, there appears a phenomenon of overlapping identification in the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of teachers in China, which leads to plural selections in the identification manners of teachers’ identity. To some extent, it also makes the realistic living conditions of teachers in Chinese prominent. To be specific, teachers realiz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interest-select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7.
从民俗学角度看徽州古民居的主要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徽州古民居的装饰性和传统性相结合的特点是与徽商的生活文化密切相连的,选择怎样的民居样式体现了当地民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世代相传的民居样式又会加强民众对生活的某种集体认识。这个动态的过程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8.
修订中文版过剩适应量表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比较中国和日本中学生的过剩适应特征。将日文原版过剩适应问卷进行编译后,对中日1588名中学生(656名中国初中生、932名日本初中生)进行跨文化比较。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数据与测量模型拟合度较好;五个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在0.60~0.80之间;量表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另外,差异检验表明,在过剩适应特征上,日本低年级的中学生“自我抑制”和“自卑感”得分较高,而中国的中学生“努力达成他人期望”和“顾虑他人”得分更高。结论:中文版过剩适应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过剩适应存在文化差异,日本的中学生更容易自我压抑,自卑感更强,而中国的中学生更容易听从周围人的意见,对他人期望的屈从度更高。因此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学生过剩适应问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中日两国虽然都在使用汉字,但由于两国国情,民族传统,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在汉字的简化结果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给我们两国文化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详细分析了中日简化字在字形上的异同,希望能给我国的日语学习者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虽然都在使用汉字,但由于两同国情,民族传统,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在汉字的简化结果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给我们两国文化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详细分析了中日简化字在字形上的异同,希望能给我国的日语学习者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