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值得商榷的“妖魔化”———评李希光先生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和《再论“妖魔化”中国》□焦国标我很关注李希光先生这两年努力经营的“妖魔化中国”理论,每有大作大著面世,我都认真拜读。先是《国际新闻界》1996年第5期上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美...  相似文献   

2.
3.
"妖魔化中国"这个概念,最早是1996年新华社记者李希光等人在合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中提出的,当时是针对美国掀起的一股反华浪潮,而美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借机大做文章,对中国极尽造谣毁谤之能事,播发了大量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报道.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后,便出现了富有戏剧性的一幕,美国人马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中国妖魔化美国"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4.
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发生后,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做了不少歪曲事实的报道。这些歪曲报道被揭发出来后受到了我国民众的一致抗议,我国的一些传媒学者也批判了这种妖魔化中国的行为。然而仅仅批判西  相似文献   

5.
6.
中国正频频成为日本右翼攻击的对象和扩充军备的借口。在朝鲜半岛冷战结构因历史性的“两金峰会”而出现动摇之后,日本右翼政客更是加紧炮制新版中国威胁论继续混淆视听和自我打气。 82岁的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刚刚出版了《21世纪日本国家战略》一书,其核心  相似文献   

7.
专家认为,河南完全有机会启动政府攻关策略,从而及早遏制继续被妖魔化,把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8.
现在,对记者“妖魔化”已经成为一种舆论、一种倾向,记者的公众形象不是很好。但这与实际状况和人民的希望是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当然也是很有害的。  相似文献   

9.
现在,对记者“妖魔化”已经成为一种舆论、一种倾向,记者的公众形象不是很好.但这与实际状况和人民的希望是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当然也是很有害的.在新闻事业空前繁荣、互联网高度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正确面对媒体,借助媒体推动工作,是各级机关单位、各类人群都要思考的斯课题.新闻监督的强化,是群众的呼声,是社会的需要,是锐不可当的发展趋势,也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媒体的监督,怕、防、躲、堵、压、灭,都是愚蠢的、难以奏效的,也是适得其反的,正确的态度是坦然面对,诚恳接受、勇于承担.  相似文献   

10.
令人疑惑的“爱恨情结”《国际新闻界》今年第2期发表了方汉奇先生的《美国记者的爱恨中国情结》一文 ,回顾了百年来美国记者有关中国的报道。方先生对来华的美国记者大部分历史时期(1949年以前)的作为是持肯定态度的 ,认为他们是“爱”中国的 ;而近二十多年来 ,美国记者是“妖魔化”中国的 ,是“恨”中国的 ,由此构成了百年来美国记者对华的“爱恨情结”。从这篇文章来看 ,美国记者的“爱恨情结”是继时性的 ,是先爱后恨的 ,而不是共时性的 ,不是爱恨交织的。读至此 ,不禁令人生疑 :上个世纪前五十年 ,中国四分五裂、兵连祸结、政劣…  相似文献   

11.
世博会是传播中国的契机,也是改善上海形象的良机。上海人正在悄然改变,而外界对上海人的印象却几乎原地踏步。当下中国,最著名、最持久的地域歧视,不是针对河南人、北京人、广东人或东北人,而是针对上海人  相似文献   

12.
王璜 《传媒观察》2006,(8):43-44
新闻学视阈中的“妖魔化”,如今被归结为一种典型的“负传播”,指媒介在新闻报道中既有丑化、矮化报道对象的主观故意和组织行为,又存在报道片面、报道倾向错误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新闻记者在反驳西方新闻媒体虚假报道方面,不能避实就虚,应学会用事实说话,以感人至深的新闻细节和实事求是的采访报道态度,向西方社会公众传递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08,(13):62-63
一 通过西藏拉萨和奥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普通中国人终于看清了西方新闻媒体在妖魔化中国方面的丑恶嘴脸.一些中国新闻从业者心存幻想,认为只要开放新闻市场,让西方新闻媒体自由报道,那么,真相就会大白于天下,西方新闻记者就不会恶意丑化中国.  相似文献   

15.
16.
指南针是我国的伟大发明。王振铎设计的司南模型号称是它的雏形。但这一设计全然不合理,其中的勺形器竟然是用电磁铁做的。其所据之《论衡》司南之杓一语,实应为司南之酌,有宋刊本和萧梁·吴均诗为证。杓既然是错字,所以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的设计完全落空。司南之酌指司南车在地上行驶,与磁勺毫无关系。近来有人认为汉代以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制造不出指南车,这个看法亦无充足的科学依据。又有人认为司南之酌是以磁针和小葫芦瓢组成的水浮指南仪,也只是根据推理提出的想法,无任何考古材料作支持。此类武断和臆测之说,科技史家实应引以为戒。因为在发明指南针这种大事件中,添上一些不实之词,反而会降低其可信性,不利于加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18.
自从<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发表后,"妖魔化"成了中美媒体、政界和学界历久不衰的争议话题.常有人问:"美国媒体为什么要妖魔化中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自从《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发表后,“妖魔化”成了中美媒体、政界和学界历久不衰的争议话题。常有人问:“美国媒体为什么要妖魔化中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