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盲问题是全球性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有扫除文盲的任务,也担负着消灭传统文盲和现代文盲的使命。按照联合国的定义,不能识文断字者属于传统文盲,而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则被称之为现代文盲。我们从全球媒体近年来的报道中发现,不懂电脑、不会上网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但是,与此同  相似文献   

2.
稷山县加大力度巩固扫盲成果为了继续扫除剩余文盲,严堵新文盲产生,抓好巩固提高工作,稷山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机构不能撤,人员不能散,经费不能减,加大扫盲力度,巩固扫盲成果,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口号,在全县掀起了“学文化、学技术、扫文盲、奔小康”的新...  相似文献   

3.
信息广场     
联合国重新定义文盲标准不会用电脑成新文盲根据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文盲标准,如果你不会看地图、不会使用计算机,那你就会被列入信息时代的“新文盲”之列。联合田重新定义的新世纪文盲标准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田教育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开展扫除文盲的教育工作。按照国家规定具有接受扫除文盲能力的公民,应当接受扫除文盲的教育。”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尚有20%左右的人是文盲或半文盲。这些文盲或半文盲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正如列宁所说:“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 1988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扫除文盲工作  相似文献   

5.
报刊撷英     
联合国新定义新世纪文盲不懂电脑也算文盲据介绍,联合国重新定义了新世纪的文盲:第一类是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是目前扫盲工作的主要对象;第二类是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类是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因此,有人戏称,“新世纪里,一不小心你就成了文盲。”(《新闻晨报》2001年11月23日)孩子成长的八个关键期决定身高的关键期据日本学者报告,男孩子11~17岁,女孩子8…  相似文献   

6.
联合国重新定义了新世纪的文盲:第一类是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是目前扫盲工作的主要对象;第二类是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的人;第三类是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  相似文献   

7.
<正> 一、促进各国政府对文盲现象的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文盲问题。二、提高全社会对文盲问题的关注,提醒人们注意文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下一代人的影响。三、促进各种组织、团体开展各种活动来扫除文盲。四、加强国家之间扫除文盲  相似文献   

8.
扫除文盲与普及初等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国家成功的扫盲运动总是与教育部门做好学龄儿童的入学和巩固工作分不开的。有些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多年的扫盲工作,扫除了大批文盲,文盲比率也有所下降,但文盲的绝对数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扫盲工作的失败。其重要原因在于出生率高,适龄儿童因种种原因不能入学或中途退学的数量增加,不能达到读、写、算的最起码水平而沦为新的文盲,这一现象应验了中国扫盲实践总结出来的一条基本经验:一年堵不住,三年扫不完。本文以中国扫盲经验为例,阐述普及初等教育对扫盲的意义。一、影响文盲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多年的实…  相似文献   

9.
《教育文汇》2005,(12):10-10
联合同重新定义的新世纪文盲标准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  相似文献   

10.
<正> 江苏省淮安县、泗洪县在扫盲工作中,采取了三条措施: 一、建立各种形式的普及小学教育,扫除文盲的责任制。对7至15周岁的学龄儿童和少年文盲,家长必须保证送其入学,并坚持学完五年。对应参加学习的青年、干部文盲,要积极参加学习,并保证按期脱盲。凡经动员未入学或不能学完五年的学龄儿童,以及经动员不参加学习的或不能按期脱盲的少  相似文献   

11.
流沙 《教育现代化》2005,(11):126-126
据《羊城晚报》报道.日前.联合国重新定义新世纪文盲标准。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对扫盲概念的认识仅仅是扫除文盲而已。自然,在实际工作中,扫盲的主要任务基本上就是扫除文盲,而且,就目前来讲,主要是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然而,困扰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是文盲。科盲、法盲的大量潜在也在威胁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尤其在我国...  相似文献   

13.
《教育革新》2006,(1):28-28
根据联合国新定义的文盲标准,如果你不会看地图、不会使用计算机,那你就会被列入信息时代的“新文盲”之列。新世纪文盲标准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后两类被认为是“功能型文盲”,他们虽然受过教育,但在现代科技常识方面,却往往如文盲般贫乏,在现代信息社会生活存在相当困难。  相似文献   

14.
开栏语:过去的时代,文盲是指不识字的人,而今天,文盲可能是指那些不会使用现代传媒的人。每天我们睁开眼,就被媒介包围着,公共汽车上、电梯里,甚至厕所里,人们都不能逃开传媒的影响。我们离不开传媒,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会很好地使用它,做传媒的奴隶还是主人,这对一个人的人生将会有不同的影响——网络的主人会让网络为自己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相似文献   

15.
幼儿发育到一定阶段,从不会说话到牙牙学语,这是从零开始的.在学前这一阶段,孩于学习口语,能达到满足生活需要的程度.如果不入学校学习,长此下去,便可能成为文盲,但并非是语盲.所谓文盲,就是不能“识文断字”,不能掌握记录有声语言的文字符号,更谈不上读写能力了.这对于吸收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不是很大的限制.文盲能使用有声语言去进行交际和思想交流,但要受到很多限制.如果要排除限制,就要掌握书面语言,  相似文献   

16.
假文盲     
在当今社会,不识文断字的文盲可能已经不多见了,可是,"品质低劣"的"冒牌货"——"假文盲"却如杂草丛生,随处可见。您不信?瞧,著名画家华君武先生的漫画《假文盲》:在公共汽车的站台处,人们为照顾妇女儿童,专设了"母子上车处"。可在"母子上车处"站着的却是几个健壮的男士。他们衣冠楚  相似文献   

17.
未来学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学习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能力的人。以前人们侧重于教师如何教的研究,而忽略了学生如何学的研究,致使教学质量不能大幅度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教给学生科学的自学  相似文献   

18.
文盲·扫盲     
当今,世界上尚有近10亿15岁以上的人是文盲,他们既不会读,也不会写。更为严重的是,仅发展中国家就有1.3亿学龄儿童不能上学,如果不采取措施,他们将进入21世纪文盲的行列。 文盲现象已成为一个全球性严重问题,扫除文盲是世界各国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提议,自1966年起,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联合国大于1987年通过决议,宣布1990年为“国际扫盲年”,其目标是通过掀起全球性的普及教育运动,争取在2000年前基本扫除文盲。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全世界的文盲中,98%是在第三世界,其中妇女占2/3。亚洲文盲最多,达6.6亿,其中1/3在中国。非洲人中文盲比例最高,占成人总数的54%,  相似文献   

19.
<正> 扫盲工作必须长抓不懈,但扫盲年过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地方还是不少。中国扫除文盲的任务决非靠掀几次高潮所能完成的。文盲不扫除就难以实现小康,这已是全社会的共识,那么长抓不懈,一抓到底就更应成为各级领导、各部门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方法。小平同志南巡时的讲话,给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壮大了胆子,这一精神也应在农村成人教育中有所体现,扫除文盲对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发展起着基础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讲,扫除文盲工作不能被耽搁下去了。江总书记最近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国民经济必须有一个积极发展的速度。慢了不行、停顿不前更不行。”农民教育、扫盲教育同样需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加快速度,而不能忽冷忽  相似文献   

20.
中央: 现将万荣县开展注音识字运动的情况和经验报告如下: 万荣县在过去十年来,对于扫除文盲的工作是一贯重视的。从1958年以来,由于生产的大发展,人们思想的大解放,群众学习文化的劲头越来越高涨。到处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水利化、机械化,没有文化不能化。”但是群众想文化又怕文化。这就是扫盲毕业之后,回生复盲的现象非常严重。到1958年10月止,全县共扫除青壮年文盲三万四千多人,而回生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