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师是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的中坚力量,帮助教师建构适当角色是校园欺凌防治工作有效实施的关键。在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政策与干预项目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特纳的过程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本文提出教师在校园欺凌防治工作中应承担关怀者、学习者、参与管理者、预防干预者、互动者等角色。同时,分析了我国在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中影响教师角色建构的障碍性因素,包括政策期待与现实期望冲突、“校园欺凌”概念存在混淆与泛化、治理目标与方案可操作性不强等社会因素,以及教师认知不足、动机不强等个体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和教师个体两个层面提出了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中教师角色建构的针对性策略,包括厘清校园欺凌的概念,构建有效治理机制,细化各参与主体职责,帮助教师形成正确认知、提升动力、提高能力等。  相似文献   

2.
校园欺凌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为了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治理行动,其中,英国中小学校在校园欺凌防治上的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进一步明晰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健全和完善校园欺凌的防治机制,强化针对校园欺凌者的惩戒教育,增强师生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春慧  周聪 《班主任》2021,(1):5-8,38
随着校园欺凌事件愈演愈烈,学术界对校园欺凌的内涵、现状、原因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目前研究已从现状调查、原因追溯、措施探讨转向如何预防校园欺凌。防治校园欺凌的目的在于保护生命,因此.有必要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探究防治校园欺凌的措施。班主任作为班级建设、班级管理的重要角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其工作的重要职责。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校园欺凌与生命教育之间的关系,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探寻班主任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黄正平 《江苏教育》2023,(17):60-62
<正>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是近年来社会关注、领导关心、家校关切的一个重要话题。学生之间的校园欺凌行为时有发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量数据和案例表明,校园欺凌会对被欺凌者造成心理创伤,受害严重者会产生抑郁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养成。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防治校园欺凌方面的文件,进行顶层设计,提供基本遵循。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者”和“重要他人”,在防治校园欺凌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此,  相似文献   

5.
李朝阳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3):26-31,38
为了治理校园欺凌,美国从社区、学校、课堂、网络等维度,开展了一系列反欺凌项目.有社区层面的“构建尊重”项目,学校层面的“奥尔韦乌斯欺凌预防”项目与“和平积极应对暴力”项目,课堂层面的“第二步暴力预防”项目,教师的“欺凌终結者”项目,学生的“社会和情感学习”项目与“迈向敬重”项目,以及针对网络欺凌的项目与法案.这些项目提供了“不要嘲笑我”课程、师生课程与手册等内容.各类项目通过建立反欺凌委员会和基金,设立欺凌预防工作小组,营造反欺凌文化,开发反网络欺凌的应用程序与预警功能等途径预防与治理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6.
秦鹏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5):93-94,F0003
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在防治校园欺凌中肩负重大责任,厘清班主任“为何而为”以及“如何作为”有助于提升班主任在防治校园欺凌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班主任的角色、职责和使命决定了其在防治校园欺凌中的担当;班主任可以尽早发现班级潜在欺凌因素、凝聚防治校园欺凌合力两方面入手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挪威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项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挪威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校园欺凌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挪威教育部门在实证调研基础上出台了相关预防措施.为了强化校园欺凌预防效果,挪威通过修改《教育法》赋予学校预防欺凌的义务.挪威注重校园欺凌预防项目的开发活动,大学以及社会科研机构研发出众多项目供学校选择.在诸多项目中,突出的项目包括奥卢维斯校园欺凌预防项目、“零容忍”项目、儿童行动挪威中心预防项目以及学校仲裁所项目.这些预防项目力图通过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协作,实现预防校园欺凌、创造安全的学校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校园欺凌一直是各个国家的“心病”,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我国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成为危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社会性问题。以往研究多注重欺凌者——受害者的二分结构,对其中的旁观者效用鲜有关注。旁观者群体作为校园欺凌的第三方,他们在欺凌事件中的反应与行为直接影响着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行为。因此,从校园微生态视角看,旁观者干预应当成为预防和阻止校园欺凌的一个重要切入口,通过建构“同心圆”式的同伴支持计划、强化课堂亲社会生态规范、营造反欺凌学校文化氛围,将旁观者转化为积极的校园欺凌干预力量,以最终消除校园欺凌,使学校真正成为风清气正的学生成长乐园。  相似文献   

9.
美国20世纪70年代之前,校园欺凌被视为“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一部分”,未受到足够重视.1999年科伦拜高中枪击案以后,如何通过立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规制成为美国联邦和各州关注的重要问题.囿于公共教育的州权自治传统,美国在联邦层面至今未制定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而是通过《教育法修正案》《民权法案》等法律加以规制.联邦层面的法律规制以事后救济为主,不足以让校方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校园欺凌的事前预防.在州层面,美国各州通过专门立法对校园欺凌予以规制,在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校园欺凌的预防机制、报告机制、处理机制和协同治理机制.但同时,各州立法在规范学校反欺凌政策、惩罚欺凌行为实施者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影响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痼疾"。基于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复杂性与多源性特征,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面临困境主要体现在欺凌发生的隐蔽特性、防治欺凌法律决策的两难境地、传统观念对欺凌的偏颇认识和科技发展的"纵容"等几个方面。因此,树立正确的防欺凌观,建立以教师、校内外安全监察员、家长和社会公民为一体的防欺凌"安全链";净化网络环境、实行网络行为责任制;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制裁欺凌法律法规,以及推广共赢文化、营造合作的社会风气则成为校园欺凌治理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破坏学校的育人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场所。从学校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被忽视、校园欺凌防治和惩戒机制不完善、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缺位、与家庭和社会反欺凌资源合作不充分等是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成因。本文就学校在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中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陈捷 《教育探索》2022,(1):83-88
校园欺凌防治是世界性难题,芬兰KiVa计划最大的特点是将防治校园欺凌的主体从家长、老师、被欺凌者转移到旁观者。其理论基础包括旁观者干预模型、情绪反馈、责任分散等。受“儿童不成熟”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校园欺凌政策往往将家长、老师等成年人作为防治主体,而儿童仅作为治理的客体。实际上,儿童作为欺凌事件的重要参与者,能够处理与其认知能力相当的事务,且这是其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方面。校园欺凌政策的制定应充分重视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作用,具体而言,可根据不同年龄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通过移情训练、树立利他主义榜样、教化道德包容、增强集体认同感等方式,激起校园欺凌事件中旁观者的同理心,增加帮助行为。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级各类院校教育对象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道德水准下降、责任意识不足、社会价值观错位等问题,由此也引发恶性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对学生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校园欺凌现象亟待遏制。师范类高职院校在校园欺凌方面既有普通学校校园欺凌的共性,也有一定程度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文章结合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对师范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访谈,提出防治师范类高职院校校园欺凌问题的一些建议:扎实推进“德育为先”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法制教育”政策宣传;全面整合“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积极构建“防治结合”多措并举等教育对策,实现对校园欺凌的有效管控,从而助力师范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以中小学生为主的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日益增高,且呈现出欺凌行为隐蔽性强、欺凌形式复杂多样、欺凌双方差距较大的特点。通过加强班级管理,能够有效预防和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班主任要加强校园欺凌知识的宣传、积极预防校园欺凌、及时处理校园欺凌问题、做好欺凌事件后续教育工作,以此提高班级管理效率,降低校园欺凌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教师是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工作的关键力量,研究其参与和干预校园欺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中小学教师干预校园欺凌计划研究结果发现"感知欺凌情境严重性"、"自我效能"、"同理心"是教师干预校园欺凌情境的三个显著因素,而大多数组织特征变量并未产生明显作用。该计划为防治和降低校园欺凌事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策略,即发挥教师旁观者正向作用,阻断欺凌情境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践行“平安校园”的管理要求,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相关工作,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约束学生的同时,打造更加科学规范的家校共育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严肃处理校园欺凌问题,共建和谐校园。本文简要介绍了较为常见的校园欺凌现象,并结合平安校园标准对校园欺凌的预防策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如何有效预防和遏制校园欺凌,已成为全社会的当务之急。当前校园欺凌呈现隐秘化、低龄化、多样化、帮派化和残忍化的特征。导致校园欺凌的原因也错综复杂,包括社会负面影响、学校教育缺位、家庭防线失守、法律制度缺失、个体认知不足等。校园欺凌的整治与预防应在借鉴国外治理校园欺凌的基础上,从社会预防、情景预防、法制预防三道防线入手,构建有效的我国校园欺凌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8.
校园欺凌频发已成为社会和政府广泛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于校园欺凌的研究已经展开,但是对于校园欺凌的基本概念尚未形成共识,这对于有效防治、深入研究校园欺凌不利。清晰厘定校园欺凌概念是有效防治该现象的必要前提。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是不同的概念,长期将二者混为一谈,对于治理该现象不利。校园欺凌概念应该从狭义上界定,它不应该包括校外入侵,也不包括教师作为受害人的现象。狭义校园欺凌产生的法律责任可以分为三类:学生作为欺凌者的责任,教师作为欺凌者的责任,对校园欺凌行为管理不力者的责任。这些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完善法律并对这些责任进行相关规定,才能够有效依靠法律手段防治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媒体大范围曝光校园欺凌案例,校园欺凌问题俨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不分国籍、学段,是各个学段都会发生的问题,特别是在高校,校园欺凌表现形式多样,更具延续性、隐蔽性和暴力性.高校校园欺凌作为以高校为中心的社会性问题,需要以高校为中心,连接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的支持和公益,多主体协同合作探索预防与应对的策略,防治...  相似文献   

20.
十多年来,有关“校园欺凌”的研究成果丰硕。然而,“校园欺凌”的涵义模棱两可、逻辑不明,有必要进行批判性“清思”。文章主要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校园欺凌”含义的追问、复杂而多样化存在形式的澄明及其根源的揭示,洞悉其背后的本真。“校园欺凌”不仅存在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也同样存在于教师与教师之间,且超越了有限的校园物理空间;“校园欺凌”不仅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病症、社会有机体的疾患,更是典型地投射出社会制度层面的“短板”,是人的发展不完满性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