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陶陶 《考试周刊》2009,(22):33-34
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内涵不对应.造成了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典故作为文化空缺现象的集中体现,成为翻译中的拦路虎。本文以古典诗词中典故的英译方法为例,在文化空缺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典故的英译原则应以传递文化为目的。  相似文献   

2.
况新华  吴慧琦 《海外英语》2012,(9):227-228,237
随着文化的日益全球化,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体现出来。使用图式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进行解释和研究,从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以《望庐山瀑布》的许渊冲英译本为分析材料,从语言图式、结构图式和内容图式三个方面来说明图式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并讨论它在古诗翻译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褚金芝  荆琳 《海外英语》2020,(7):118-119
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而崇高的地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进行诗词的英译.花类意象在诗词中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诗词中花类意象的英译,对译者来说也是一大难点.基于此背景分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花类意象及其蕴含意义,尝试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视角下,从花类意象英译时文化因子的处理、译文中抽象的花名与具体的花名互相转化等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中花类意象的英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于洪波 《海外英语》2015,(1):186-188
薛涛,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不仅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而且在中国整个文学史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对薛涛诗词翻译的研究不仅可以加强译语读者对薛涛本人和其诗词的了解,同时也能促进中国古典文化的广泛传播。该文介绍了薛涛诗词的英译概况及其诗词的英译研究的情况,并对薛涛诗词英译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对薛涛诗词的英译提供一些帮助,推进西方世界对薛涛诗词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典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运用极为普遍,古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常不直言其事而用和这一事有关或相似的某一典故来影射,含蓄委婉而意义深远。另一方面,典故言简意赅,言近旨远,故事性强,寥寥几字就能丰富诗词的形象,深化诗词的主题,增强人们的联想力,故引经据典的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极为普遍。  相似文献   

6.
以Baker为代表的翻译学者提出了叙事理论的翻译研究。本文尝试在叙事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许渊冲在诗词英译过程中所带有的叙事学特征,从中发现叙事与诗词翻译的结合点,研究从源语叙事到译入语叙事过程中的时空建构和人物事件再定位机制对诗词英译所起的特别作用。目前叙事学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翻译研究方面的声音较为微弱,其适用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尝试初步探索叙事学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分析方面的适用性,旨在扩大叙事学在翻译研究方面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歌之美不仅在其意境,而且在其表达。双关与典故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两种修饰手法和艺术技巧。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双关与典故的英译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在分析双关与典故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英译中相关技巧进行了归纳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47):114-115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表达,然后以李煜著名的诗词《虞美人》为例,探讨了进行英语诗词英译的前提条件,并对《虞美人》一词中的写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列举了翻译实例,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传达问题,希望能为相关翻译人员带来一定的启示,提高英语翻译水平,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9.
全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数字的使用与分类,分析了数字在诗词中的修辞功能,提出了欣赏数字艺术功能的主要方法;第二部分从诗词英译实例中归纳出数字英译的四种基本方法,并对不同译法进行了比较和评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用翻译美学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方法,以宋词《雨霖玲》为研究对象,结合许渊冲的"三美论",从四个方面研究其两个不同的英译版本。本文通过分析和对比研究提出:中国古典诗词在翻译上将传统的翻译理论同翻译美学的学科理论相结合,更能从字词句到情感传达出古典诗词全方位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词中双关与典故的英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典诗歌之美不仅在其意境,而且在其表达。双关与典故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两种修饰手法和艺术技巧。由于语言、化差异,双关与曲故的英译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本在分析双关与典故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英译中相关技巧进行了归纳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词细腻含蓄的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也是艺术美学与文字美学相结合的感染力,能激发读者对美的触觉及感性意念。因此,从翻译角度上来讲,意象是诗的灵魂,译诗即译意象。此文概括总结了中国古诗意境的表现方式以及意境传达的英译策略,有助于译者更准确地英译古诗意境美。把中国的文化美、中国的古典神韵传达给更多的西方读者,使全世界更多的读者能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此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古典诗词在流行歌曲歌词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歌手许嵩的专辑中的歌词为文本,整理和分析许嵩的歌词对古典诗词的借鉴、典故的化用、意象的使用以及意境的营造,理出现代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现代歌曲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仅有利于现代流行歌曲的发展,同时也使我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一阵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典范的"中国风"吹入西方世界。西方人眼中的东方诗词文化是"音美"、"形美"、"意美"的结合,散发着古典与神秘的魅力。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古诗词在英译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美"的流失。因此,审美视域下的英译策略是将古风美韵完美展现出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诗词中含有大量文化内涵丰富的典故。李白《清平调》三首诗用了许多典故,诸如群玉山、云雨巫山、飞燕等,是难解难译的诗。本文运用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策略,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六位译者对《清平调》中典故的不同英译,探讨不同译者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和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译文以异化翻译为主。这种翻译策略取向对汉诗典故的英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用典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辛弃疾词中大量用典,前人对此褒贬不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歧?古人爱用典故的原因何在?怎样评判诗词中典故应用的优劣?文章对此进行了浅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诗词的翻译在《红楼梦》英译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不易翻译的部分之一。而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灵魂应该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得以再现。从霍克斯和杨宪益译本中各选取五首林黛玉诗词对其诗歌中意象的再现进行对比研究,为诗词翻译中意象的再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问存在较大差异,要译好诗词显得相当困难.通过分析林语堂与许渊冲对宋词李清照《声声慢》的译文,以探讨“三美”原则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从翻译补偿角度,对许渊冲所译《西厢记》中叠字的英译问题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在此译著中运用大量异类补偿的方法成功地补偿了原文中众多叠词所形成的声音效果,指出翻译补偿理论蔚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作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典故的涵义和类别,概述了历代文人用典的特点,提出了中国古典诗词用典的最杰出作家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观点,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用典,大多能做到寓典于情、寓典于景、寓典于理、寓典于境、寓典于关,具有一种美丽而自然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