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赵树理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命运多舛的作家,他曾经被推崇,也曾经受冷落,被批判,最后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他的人生和创作大起大落,誉毁兴衰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生活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赵树理的人生被戏剧化了。解读他坎坷的人生和尴尬的命运,可以引发我们多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 ,对赵树理文学现象的阐释 ,必须联系赵树理与民间文化、赵树理与五四文学传统的转型、赵树理与解放区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 ,以及赵树理解放以后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 ,去分析其文学创作走向成功的内在原因和出现滑坡现象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赵树理 195 0年创作的《登记》为界 ,深入剖析了其解放以前的创作怎样完成了对民间歌手的自我超越 ;又以其解放以后的几个重要作品为例 ,剖析了其在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之间处于两难选择的尴尬境地 ,其创作不但没有超越前一个时期的水准 ,反而出现了滑坡和倒退的现象。这不仅是赵树理的悲剧 ,而且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值得我们深思和记取  相似文献   

3.
赵树理是一个真诚写农民、为农民而写的通俗乡土作家。在那个时代,一方面他自觉追求文艺大众化的审美方式,一方面又积极响应共产党的号召。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出,在不违背创作初衷和审美追求的同时,又要紧跟政治的节拍是何等的艰难。赵树理的小说创作前后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命运,即从走上顶峰到跌入深渊。这一戏剧性变化是一面透亮的镜子,显示了文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环境的多变性,同时也表明了赵树理坚持文学立场的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4.
王红云 《文教资料》2008,(23):27-29
赵树理在创作中,把自己融入到农民生活中,怀着对农民的无限关爱之情,继承五四启蒙精神,通过对包办婚姻、封建迷信等问题的揭示,让人们认识到旧意识旧观念如果不予以克服,就会严重地阻碍社会进步,从而启迪教育农民,摆脱封建落后思想的束缚,走向文明.  相似文献   

5.
你的分量决定命运天平的公平1 领悟悲剧也要有深刻的心灵,人生的险难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浅。  相似文献   

6.
北村晚近小说存在一种明显的“苦难/救赎”的“神性书写”模式,此模式表现出人在现实世界的苦难和无法救赎,惟有宗教才能让人寻觅到灵魂的栖息地。“神性书写”模式在表现北村关注生命焦虑和精神困顿意识的同时,又带给了北村小说创作思想意义和表现形式的双重负面性。  相似文献   

7.
陈德玮  肖程 《现代语文》2006,(10):30-30
什么是悲剧?“悲剧是人伟大的痛苦或伟大人物的死亡”,“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曾苦伤心不曾听,凤城何处有花枝。”读李商隐的咏物诗,激荡心灵而难以挥去的正是这种“伟大的痛苦”中流露出的诗人悲剧性命运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回族文学新生力量的马金莲,她的小说创作一方面真实呈现了西海固生活的苦难而具有了苦难书写的同质化特征;另一方面,在现代性语境中,对民族心灵的变迁予以形象化记述而显示出诗性熔铸之艺韵,进而把民族文化和精神引向多元价值体系的坐标系中进行审视与考量,体现出一位民族作家应有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担当。因此,在"80后"作家中异质存在的马金莲,为回族乃至中国民族文学的发展作出启示性探索。  相似文献   

9.
在刚担任校长不久时的一天下午上学时间,正逢值班,于是我准时站在校门口。我看到孩子们欢欢喜喜地步入校园时,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突然,几个孩子搀扶着一个男孩子跑进校园。只见这个男孩子一手捂着左眼,一边哇哇大哭,鲜血顺着指缝流下来。“不好,眼睛受伤!”于是,我箭一般跑到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迟子建一直固守着她心灵的一隅,向我们传达着她对世界不断演进的认识。读罢她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之后,同样明确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并且被它别样的深度和厚度深深地感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分析赵树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入手,运用文本细读与个案分析的方法来透视赵树理的女性审美观念,并结合赵树理的生平和创作思想对其成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赵树理以他的写作真正实现了文艺大众化的方针,在特定的时期被树为"方向",成为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楷模;建国后,赵树理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人生境遇上都遭遇了磨难,"方向"的意义完全被剥蚀,从"宠儿"变为"弃子"。造成这种转变的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赵树理写作与特定时期的接受语境特别是意识形态语境对他的规约有关。因此,从接受语境的角度分析"赵树理现象",可以揭示在不同历史情境中意识形态话语对作家的创作要求与作家执著坚守自我写作理论主张两者之间的协调和冲突关系。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新评书体小说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树理所开拓的新评书体小说具有五大艺术特征:一是情节完整,故事性强;二是单线发展,扣子艺术;三是团圆主义,喜剧风格;四是言行画人,绰号手法;五是群众语言,“说”的学。  相似文献   

14.
战争时期,特殊的政治需要营构了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如赵树理一样的知识分子能够在此氛围中,既表达民间愿望,又宣传庙堂的主流意识,还可在两者之间传达知识分子的精英思考。建国后的27年,庙堂、民间和知识分子关系的变化,使知识分子话语几乎无存身之地,赵树理只能把对社会的精英思考,隐匿在在民间形式和主流政治话语中。  相似文献   

15.
当赵本山成为社会公众人物进入大众视野时,赵本山的身份开始变得复杂与暧昧起来,随之形成的赵本山现象也开始进入文化艺术研究领域,并受到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以赵本山的影视、小品为载体,围绕着"雅俗之争"、"农村题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喜剧的语言艺术与表演风格"、"春晚之于赵本山的意义"、"农村影视的叙事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无论是媒介批评还是学术批评,都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对于赵本山的高度关注,而恰似这些关注与阐释,无不证明赵本山作为一个文化现象的丰富性所在。对赵本山现象研究现状的梳理,不仅是对一个文化现象的再认识,更是对当代文化变迁与发展的再解读。  相似文献   

16.
作为赵树理和路翎创作思想导向的<讲话>,为文学指明了无产阶级方向,这本身就是一种新文化的创造.在<讲话>的影响下,赵树理和路翎在20世纪40年代都达到了各自的创作高峰,在整合政治意识形态和民间文化形态的过程中,赵树理以接受主体作为创作过程的核心,路翎凸现的则是创作主体本身,二人均拓展和丰富了小说这一文体的美学意蕴.50年代中期以后,在"左"的政治对文学施以粗暴的摧残和破坏的情况下,二人文学创作的激情退却了,面对的是文学才思的枯竭和人生命运的劫难.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在20世纪文坛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成功既有某种"政治性"的因素,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产物,最主要的还是因其作品也相应地显现出它自身的重要价值,体现了赵树理站在广大农民立场上独立思考的可贵品性,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强烈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18.
傅异星 《柳州师专学报》2007,22(1):33-35,53
<锻炼锻炼>是一个充满紧张的复杂文本.它的潜文本意义与其表层的意识形态形成有力的对峙,显示了在新的研究视野下赵树理小说丰富的阐释可能性.然而这种潜文本并不是赵树理有意识的创造而是潜意识的产物.它提示不能根据十七年的文学环境对赵树理做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综观以往对赵树理的研究、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带着各自时代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偏离。赵树理在其个人话语与权威话语整合与分离之中,始终探索和实践着文学为民的道路,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作品,绝非有意迎合权威话语,更没有被权威话语所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