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对重庆市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和总结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针对重庆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从政府发挥管理职能、突出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搞好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结合教育的认识障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政府对产学研结合教育的认识障碍。产学研结合教育不能单纯由市场调节、学校主体,甚至基层政府某一环节来推动。政府只有从广阔的社会领域,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长远角度来实施宏观引导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发展,才能有效地将各方面的努力导向产学研结合教育上。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置身于高等教育发展体制之中,也时刻受到以政策推动、标准规制、行政干预为表现的国家权力和以资源配置、经济杠杆为调节手段的市场力量的深刻影响,而人才、技术等学术因素是产、学、研结合的逻辑起点,因此政府、市场、学术也是驱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水平下,驱动因素作用及强度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三种驱动模式,即政府主导模式、市场主导模式和学术主导模式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是一个利益博弈、动态演进的过程,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要素通过"动力产生-动力传输-驱动反馈"三个环节发生作用,驱动机制存在于其中并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反馈机制是国外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驱动机制的核心要件。美国"辛辛那提"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最为典型的案例。中国应用型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驱动机制建设应在四个方向上努力:发挥政府主导角色,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专业化发展体系建设;坚持教育性原则,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项目化管理体系建设;拓宽保障思路,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市场化资源配置体系建设;激发社会责任,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社会化评价反馈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模式是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法,更是学校与企业的双赢机制。"产学研"在国外出现了新的情况,就是政府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大学的出版权利和知识产权等。本文对"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的内涵、实施必要性、国外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利于推广"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危煜祥 《广西教育》2010,(18):10-11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实施20多年,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外部环境不佳、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指导教师的管理与考核不完备等问题。对此,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就应改变传统的合作教育观念,建立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大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惟其如此,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是高等院校体制改革的基本诉求,也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在其实际运行和不断发展的进程之中,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对高等院校的教育统筹权责不明、教育统筹制度本身效力层级较低、教育统筹发展监督评估体系缺失等瑕疵都是制约该制度对高等院校体制改革发挥有效积极作用的现实问题。因此,准确定位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理顺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限,完善省级政府对高等院校的综合改革,对于高等院校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结合组成要素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火学 《江苏高教》2001,(2):99-102
产学研结合是各组成要素的结合,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充分认识产学研结合各组成要素在结合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本文试就产业界、政府、大学及科研院所在产学研结合中的角色及各自在结合中所发挥的作用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结合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发展高校的产学研结合育人模式,需要研究企业需求与学校育人之间的“无缝”对接、政府宏观调控对产学研结合的引导与促进作用、科研工作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内环型产学研结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产生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政府行政功能的发挥、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和主动性、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度和积极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等。研究这些主要因素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协调一致的运行机制,对深化产学研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影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因素及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题组 《职教论坛》2007,(3S):12-16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产生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政府行政功能的发挥、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和主动性、企业参与合作的意愿度和积极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等。研究这些主要因素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协调一致的运行机制,对深化产学研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结合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结合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产学研结合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一定的方向。本文阐述了产学研结合教育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及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探讨了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12.
阐析了行业对产学研结合与解决好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瓶颈问题的重要支撑作用,并从强化政府统筹与健全政策法规、行业协会职能归位两个主要层面探讨了发挥行业力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高校根据自身特色与优势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和企业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课题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科技特派员身份、纵横向科研课题项目等优势,进行资源整合,建立本科生创新创业、研究生培养于一体的产学研专业教育发展和管理平台、校外创业创新基地,并实施、探讨了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案与方法,对各个院校的教学改革实施有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高等工程教育官产学研结合体系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产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角度分析了高等工程教育官产学研结合的利益驱动机制,设计了广东省高等工程教育官产学研结合体系的两个阶段,分别是产业宏观分析与规划阶段和官产学研结合具体实施阶段。构建了两个阶段的不同运行模式:第一阶段可借鉴技术路线图模式来进行操作;第二阶段可采用政府科技专项、卓越工程师计划等模式来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5.
政府在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中,政府、企业、学校都是重要的实施主体。职业院校通过各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发展,实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政府不仅要统筹协调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制定并督促落实相关政策和规划,还要为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运行提供支持,领导、管理、推动、监督产学研合作的开展。文章通过梳理我国政府关于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和举措,回顾了政府主导和推动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历程,进而分析了政府在职业院校产学研合作中的角色定位,指出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了“高位导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当前应用型高校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阐述了“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的目标、原则、实施主体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新模式,“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对实现产学研结合教育深层次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天津市高校在实施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创新型模式,在促进社会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创新型模式主要是:  相似文献   

18.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教育环境和资源,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优势,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和热点研究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践应用中也存在着观念落后、机制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投入不够、督导不到位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相应对策,从而为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产学研结合是现代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产学研结合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加以探索。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使企业成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主体,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也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紧密联系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创造更多地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要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是学术界(大学和科研机构)一家,也不仅是学术界和企业界两家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共同努力。这其中政府作用的发挥,对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面对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