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回族作为中国本土儒家文化与外来伊斯兰文化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有他本民族特殊的礼仪习俗。主要表现在饮食、婚姻、丧葬、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对回族婚姻形式发展演变的研究,对回族族际婚的主体双方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探究回族族际婚姻的真实情况,探讨回族族际婚姻对回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伊斯兰文化和汉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回族文化,回族文化的形成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内容,但是随着民族间的交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回族文化不断变迁,这种变迁将引导整个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为了了解回族聚居区的文化变迁,探讨其变迁的表现和影响,并对陕西商洛镇安县西口回族镇进行了考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观照了西口回族文化的变迁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进程中,为了适应中国已有的文化格局,也为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回族对佛教文化中的某些“非典型性因素”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回族对佛教文化的吸收,是在不违背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适应,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收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回族的通用语为华语,第二语言为阿拉伯语.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全民主要的生活方式为伊斯兰,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相似文献   

5.
经堂教育与教争是清代西北回族历史的两个独特现象.经堂教育是明末清初兴起的一场伊斯兰教宗教改革和文化传承运动,而教争则是伴随着西北回族教派的分化和门宦的产生而出现的争夺宗教资源的现象.学界论及经堂教育往往注重其进步意义,但却忽视了经堂教育实际上也推动了教争的出现这一消极作用.准确认识经堂教育与清代西北回族教争之关系,无疑对今天西北民族关系的团结与稳定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今天的西北回族话中,夹杂着大量的宋元明白话词,这些词语进入西北回族话中,已经赋予了浓郁的伊斯兰宗教文化色彩,表现出特殊的民族宗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西北是回族重要的聚居区,近代以来回族社会面临重要的社会转型,回族教育也以一种多元化的不同类型呈现出来,回族传统的经堂教育、新式教育和陕甘宁边区的回族教育是其主要的几种类型,同时还有"化彼殊俗"的汉化教育、私塾性质的回族教育和分别由政府、回族上层人士、寺院创办的民族教育、新式回族女子教育、回族幼儿教育等类型。  相似文献   

8.
回族话是以回族社会和回族文化为语言基础,在回族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许多富有民族特征的语言词汇,这些民族语言词汇,就是回族社会文化的反映。回族先民的语言的确丰富多样,表现出了多元的特征,但这些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即以伊斯兰文化为基础。回族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以伊斯兰文化为核心,也不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成份。如在回族常用语言中,也有不少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以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学生对就读院校管理制度的看法、在校的恋爱观和对待毕业就业问题态度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制度层面上的文化适应状态及其引起不适应的原因,为帮助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氛围提供了方向。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回族法文化的秩序意义在于从自然、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三个方面规范人类的具体行为,并将这种行为同信仰勾逢,形成以信仰为基础的规范体系。回族法文化从秩序方面反映了人的灵性与德性向度,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有重要的类型学价值与现实意义,但其自身也需要一定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文化传媒产业作为一种以文化信息和智能创意为主要资源的产业,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活力。目前,中国文化传媒产业存在的问题是:中国文化传媒产业缺乏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总量规模偏小,质量档次不高;文化传媒产业人才严重匮乏;受众市场属于低水平均衡状态。因此,我们要扩大文化传媒产业的总量规模和质量档次;明确高校文化传媒产业学科的整合方向;把握文化传媒产业的市场规律;促进和实现多种资源群的合理开发和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3.
个体创造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使命。但由于创造力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的落后,使得学校教育在个体创造力培养上遇到了不少困境。这些困境包括创造力的可教育性受到质疑、知识积累与创造力的提高不成正比等方面。本文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回民作为一个秉持异域情结的群体,国家认同的文化建构对其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塑造作用。国家和社会精英创造了公共秩序,并使得这一秩序渗透到了回民社会中。附和、顺应的策略方是回民在主流文化背景下求得生机和延续的关键。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行动中,回民让自身竭力融入国家创建的公共秩序之中去,并分享国家所建构出来的"中国人"的文化意义,最终成为国家认同的民族实体之一。  相似文献   

15.
王悦洲 《襄樊学院学报》2006,27(6):13-16,54
城市重心地位及长期存在的“城乡分立,一国两策”,使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匮乏;农村贫困与不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急功近利,农民普遍对农村基础教育缺乏需求动力;农村基础教育目标不明,教育模式、培养方式等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元宵“舞龙灯”之俗亦由来已久。休宁县山斗乡有着流传已久,且独具特色的“板凳龙”这一民俗事象,其记载繁见于徽州的地方文献中。通过对当地青岭村村落概况及元宵节“板凳龙”习俗的研究,反映出中华汉民族地区的“龙”信仰在徽州地区的体现,折射出传统儒家思想对徽州地区的深远影响,而这一民俗事象得以传承延续亦是其社会功能的体现。最后,试图透过研究“板凳龙”这一民俗事象,解读其背后徽州社会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当前儿童文学在大的文学氛围中虽然尽可能地坚守着儿童文学本有的精神高度,但在商业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襄挟中,发生了种种变化。由于创作主体的矛盾,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当前儿童文学自然出现了诗意危机、想像力匮乏和人文关怀缺席等三个方面的精神缺失。  相似文献   

18.
当前晚报发展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的信息冲击,政治属性的规制和文化功能的弱化。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有赖于强化其传播文化价值的功能、重新界定其人民喉舌的政治属性以及培育公民社会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会道门作为明清以来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在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会道门文化。会道门文化属于社会文化和亚文化范畴。它具有封建性、通俗包容性、神秘欺骗性、反叛破坏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