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以静养生古今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动、静养生现代健身观认为只有运动才能保健养生,增强体质,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则不衰”等名言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唯物辩证的养生论认为,动与静受阴阳规律的支配,有动有静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缺一不可。自古以来,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强调运动养生一个方面,而摒弃以静养生的另一方面,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害的。只有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采用或动或静的养生方法才是正确的。在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2.
1.中、西休闲活动及其理念的差异(1)东方民族的休闲活动及其理念主“静”重“养”:中国五千年的大陆文明和以厚重血缘维系的农本社会,使东方民族崇尚中庸、协和与乐生,休闲活动及其理念主“静”重“养”。即于静中求动,于“健”中求“寿”和“道”。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传统体育,以修身养性为目标,多以个体的、娱乐性的、技艺性的、表演性的健身、养生活动为主。在运动形式方面,表现为“上下相随”“左右相依”“内外相合”的整体性,在运动负荷方面,强调运动的节制性,不主张运动的激化造成人体内部平衡的破坏。(2)西方民族的休闲…  相似文献   

3.
宁开阳  刘云萍 《武当》2010,(2):17-18
练太极拳贵在心静,这是太极拳习练者的共识,也是太极拳习练者追求的目标。在这方面,先师们教诲很多,诸如“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身虽动,心贵静”,“先在心,后在身”,“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等等,都说明心静对练好太极拳是何等重要。但不少初学者在练拳时往往找不到心静的感觉,因而进步不快。笔者认为,解决如何心静和如何放松的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儒道哲学思想视野下的太极拳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认为:太极拳文化吸收和应用了中国古代儒道家的哲学思想,蕴含着儒道哲学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谐统一”、“仁义谦让”、“无为思想”、“养生之道”和“虚静本体”观念.因此,太极拳文化是中国儒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国儒道哲学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5.
历代的养生学者都十分强调"静里乾坤"、"以静养生"。老子认为生机勃勃的万物最终都要回归到初始状态,而返回初始状态的过程,也就是"静"。养生家们认为养生应从身静、心静与清静入手,其中,心静是最为重要的核心。1.身静:身静是与动相互对立统一的。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养身就是指一个人在做体力劳动或体育运动时,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硬撑,务必劳逸结  相似文献   

6.
武术气功的功效为:静动双修,以静养气,动以练力,上虚下实,以势运气,以气催力,内走经络,外练筋骨,力随气生,以气血滋润全身,使精力旺盛。气功养生家认为:“练气功可以调身(体态),调息(呼吸),调心(神经)”。以气疗病,增强自己内脏功能的免疫力、抵抗力、修复力,亦以功代药,提高自身体质,替他人祛邪扶正的能力,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7.
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它恬淡、安宁,如一泓秋水,涵着明月;又如十里绿甸,风吹草低。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无非一个“静”字,不静无以“直”,不静怎堪“圆”?对老年人而言,静能养心,静能益智,静能知戎,静能护金身六甲,平抑虚火,遏制众病蜂起。心静是洁净而安详的心境。心静者则寿高。这已被古往今来许多事实所证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巴金、冰心、方成、丁聪等高寿老人,淡泊名利,心灵洁净,一门心思做学问,佳作连连,就是得益于心静。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杨振宁年逾八旬,神采奕奕。他说:“心静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8.
与前几年相比,81岁高龄的著名老一辈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似乎没有多大变化:灰白的头发依然浓密,清瘦的身体依然硬朗,说起话来依然风趣健谈,思路依然十分清晰,动作依然十分敏捷.当笔者请教马老有什么健身秘诀时,他神秘地一笑,说:“秘诀谈不上,感觉就四个字动、静、学、乐.”马老说,这四个字是健身宝鉴,老年人要长寿,就要按照“动、静、学、乐”安排日常生活,养成习惯.所谓“动”,马老说,每天要有一定时间用来运动.马老经常性的运动是打太极拳、上下楼梯、干轻微的家务活等.对于“动”,马老强调要“适宜”,即要根据个人  相似文献   

9.
科学研究呼唤宁静致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出自诸葛亮的《戒子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是这个“俭“字。“非淡泊无以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可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  相似文献   

10.
论中、西休闲文化的异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探讨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休闲文化与西方休闲文化的异同:认为东方民族的休闲活动及其理念主“静”重“养”,西方民族的休闲活动及其理念主“动”重“畅”,中、西体育思想互补和交融。最后认为:体育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西休闲文化的研究,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类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运用诠释学方法,从身体哲学出发,深入剖析太极拳“静”的思想理念,挖掘与整理太极拳的身体经验及其价值取向。研究指出,太极拳的“静”主要包括“阴阳动静”之静、“体用动静”之静与“持敬主静”之静。太极拳习练中的“静”主要蕴含“松静自然,以意领形”的身体感知,“心无杂念,引神入静”的身体意象,以及“练养结合,动静合一”的身体境界。太极拳习练中的“静”在价值取向上,追求“静而空欲”的行为秩序与身心养护,强调“静而平躁”的自我调适与德性养护,注重“静而缓急”的实践智慧与精神养护,坚守“静合天人”的宇宙意识与生命养护。太极拳中的“静”既在心,又在身;既内在,又超越;既感性,又超感性,可视为中国式的“即身而道在”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2.
林泉宝 《武当》2014,(9):19-19
大道因静而得。“静”也是太极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关键。“道”的含义囊括了清与浊、静与动对立的两个方面。其中,清静是本,浊与动是流。因为清是浊的根源,静是动的基础。所以,不论是养生或是技击,都要以清静为本,这样拳道合一,天人合一,则与天地同寿。先哲有云:“无劳尔形,无摇而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生命之根本决在此道”,其中的诀窍在于形神清静,保持根本。太极拳的各门各派都非常讲究这个“静”字。  相似文献   

13.
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其认识论、方法论与道家思想发生了直接联系,形成了“以静制动,动静自如”;“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后发先至,崇下尚退”的战略理论。道家思想被认为是武术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4.
人类爱花,古来有之。屈原以兰自喻,陶渊明爱菊,林和靖喜梅,周濂赏莲,已成为美谈。花香怡人,赏花益寿。我国民间流传许多谚语。如“花中自有健身药”:“赏花乃雅事,悦目又增寿”:“养花种草,不急不恼,有动有静,不生杂病”:“种花长福,赏花长寿,爱花养性”;“常在花间走,能活九十九“等等,都说明了以花为伴的人容易获得健康。  相似文献   

15.
张连国 《武当》2024,(4):18-20
<正>太极推手的兵家谋略主要表现在以静制动、粘走制敌、分合有度、以迂为直、舍远求近、无形胜有形、得机得时、因势借力、往复折叠、因敌变化等方面。1、以静制动静不仅是一种战术要求,而且是对指挥者的心理、精神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诸多战略、战术的必备条件。《淮南子·兵略训》:“兵静则固,专一则威,分决则勇,心疑则北,力分则弱。”李亦畬的《五字诀》被拳界公认为太极推手的学习纲领,第一条即是论静。  相似文献   

16.
认为:进入高中学习阶段,由于青春期各方面的变化,许多女生变得喜静畏动,害羞、胆怯.当学校组织篮球赛时,她们常常只满足于充当篮球场上的配角--啦啦队员或安静的观众.  相似文献   

17.
杜新春 《武当》2013,(1):62-63
所谓内家拳法,就其特点而言,讲究动作缓慢均匀,以意领气,以气引动,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人的寿命究竟是多少呢?早在我国古代就有“天年”之说。所谓天年,指的是人的自然寿命。古人认为,人的天年为120岁,  相似文献   

18.
使老年人、体弱者以及患有慢性病或身残的人们,能健康、正常的参加一项或几项体育锻炼,是我们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关于老年人和病患者能不能和要不要参加体育锻炼?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一种主张“静”和“养”,只注意药物医疗与营养;另一种却主张以“动”“练”为主,“动”“静”结合,“养”“练”结合。无数事例和实践经验证明,前者是消极的,后者  相似文献   

19.
经过几年的体育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日常的教学中,配以有节奏的音响喊“l、2、3”数字口令,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而且可以使“数字口令”的节拍与学生的动作建立联系,又可帮助提高肌肉感觉的准确性。一、“1、2、3”口令在队列队形游戏中的运用小学低年级“快快集合”游戏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使学生在教师发出信号后,能由散开队形变为集合站队,同时做到“快、静、齐”。这时教师就可以在发出规定信号后喊“l、2、3”,学生齐说:“快、静、齐”,这样就可以把全班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l、2、3”…  相似文献   

20.
很早人们就在探讨养生之道究竟是“动”好还是“静”好,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见诸报端。但综其所述,无非是要求人们注意“心静体动”而已。运动有很多种,应因人制宜,量力而行。如加强心肺功能的运动有:走、慢跑、游泳、爬山、骑自行车等。强化肌肉功能的运动有:体操、保健按摩等。而太极拳则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并可安定情志。值得一提的是,运动要做到“形劳而不倦”。国外专家提倡“小量运动”,即每周从运动中消耗2000卡热量对健康最有益。他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参加小量运动的人较不运动的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低,平均寿命长四五年。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