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果性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里具有基础性地位,它既是西方科学思维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开启现象学构想的首次尝试。胡塞尔为了说明因果性的客观有效性,将问题返回到纯粹意识领域描述了其实质,并确认了其在现象学态度下的明证性。对比分析哲学对因果性问题的论证,胡塞尔现象学在解决因果性问题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得到了突出的说明,它为自然科学夯实了基础并实际上开启了一种纯粹哲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现象学是一门意识哲学,而内时间意识是诸意识形式中最基础的一种。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胡塞尔通过细致的分析,完成了对内时间意识之基本结构——由“滞留——原印象——前摄”共同构成的“现在域”——的描述,并且由此回答了奥古斯丁与布轮塔诺留下的“时间难题”。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视域中的知觉理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胡塞尔的意识知觉阶段、梅洛一庞蒂的身体知觉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审美知觉阶段。以克服或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为目标,梅洛一庞蒂对胡塞尔的意识知觉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杜夫海纳则创造性地综合各家优长之处,将现象学的知觉理论推进到了美学领域。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为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奠定了哲学基础,提供了研究和分析方法,这也在审美知觉理论上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现象学家胡塞尔早期是由布伦塔诺引领走上哲学道路的,但后来他毫不犹豫地批评了老师含混的表象概念,同时提出客体化行为的概念,并认为客体化行为才是意识体验的基本意向性结构。自此,胡塞尔继承并完善了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完成了早期对意识意向性的探索,这为其从早期描述心理学转向行为现象学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5.
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现象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胡塞尔现象学的奠基工作之上,海德格尔重新向存在发问,使现象学发生了解释学转向,由此终结了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开启了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思想的“移居”.这意味着现象学的主题、方法和思想路向在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殊与差异.澄清现象学的解释学转向是理解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对胡塞尔现象学批判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以一种突破性的新型描述方法走进了西方哲学视野,现象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新的心理学学科也成为了西方心理学人文取向的一支。胡塞尔现象学心理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本质现象学,即是先天纯粹的心理学,从区域性本体论以及一般性本体论入手,阐述了现象学哲学的内容,从现象学哲学所引导出来看待世界的...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认知科学领域内,延展心灵论题向在认知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认知计算主义提出了强烈挑战,同时也为意识的自然化进程打开了一条道路。但是延展心灵论题一经提出就遭到了来自认知科学领域内部的各种质疑,奇怪的是,很少有人从延展心灵论题的哲学根源即现象学的角度对这一哲学立场进行审视。通过阐述"心灵"、"身体"和"意识"这三个术语在延展心灵论题和现象学中的不同含义以及从胡塞尔现象学的立场出发对延展心灵论题的六个核心主张所做的解析,我们发现延展心灵论题可以利用现象学方法丰富自身的论点并完善自身对各种意识现象的描述,同时延展心灵论题也能够给胡塞尔现象学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如果"分析现象学"真正的开端是现象学立场在心灵哲学中的运用,并且,如果它仅仅被看作是分析哲学与现象学的融合形态或桥梁形态,那么,"分析现象学"的过去则与分析哲学和现象学的历史一样长.这个过去应该包括分析哲学和现象学早期的广泛互动(例如胡塞尔与弗雷格、罗素与梅农、摩尔与布伦塔诺、赖尔或卡尔纳普与胡塞尔之间的互动)与后期的分道扬镳(根源于石里克对胡塞尔、卡尔纳普对海德格尔的著名的批评).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下半期被海德格尔描述成科学论再度昌盛的年代。科学论作为实证主义首先指英法社会学思潮,作为哲学的内在冲动则是从新康德主义一直到胡塞尔现象学的最高原则和最终目标。胡塞尔的现象学劳作,力图摆脱哲学的实证主义化和心理学化,他的哲学创获被海德格尔正确地概括为现象学的三个基本发现:意向性、范畴直观、先天。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在刚刚完成胡塞尔的《关于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教程》的出版后,就向他的马堡读者声明,胡塞尔在对时间的分析中毫无新意,如果这是一种对胡塞尔时间意识描述分析不忠实与不尊重的评述,那么德里达直接宣称,从现象学内部的他者与时间这两个视角可以使得意识现象学动摇并坍塌的说法则更加令人怀疑其草率。德里达究竟有没有很好地理解胡塞尔时间观?目前国内学界对这个问题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本文旨在通过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与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文本之比照与探究,重点讨论德里达对胡塞尔时间意识学说的解构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11.
第二、胡塞尔制定了现象学的基本方法:现象学还原和括弧法。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真理既不是经验的也不是分析的,而是仅仅凭借直观描述现象,从而建立严密科学的哲学(即现象学)的真理。什么是现象?胡塞尔对现象有独特的理解,它既不是指唯物主义者理解的那种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关于客观对象的表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也不就是主观唯心主义所理解的人通过直观意识到的感觉材料(如贝克莱的“感觉的组合”  相似文献   

12.
美国现象学心理学从20世纪中叶逐步形成与发展,它汲取胡塞尔现象学中所蕴涵的哲学心理学思想,以此为理论基础展开具体的心理学实践。它把“生活世界”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根基,重视意识的“意向性”特点,发展特有的心理学研究程序与方法,对人在日常生活中呈现的、体现主体性的心理现象进行纯粹的描述和意义理解,将实现一门人科学的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教育现象学     
《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14,(5):F0002-F0002
教育现象学 是源于二十世纪前期的现象学运动。现象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二十世纪初建立的一个哲学流派,其基本主张是“通过回到原始的意识现象,描述和分析观念的构成过程,以获得有关规定性的实在性的明证。”而教育现象学是以理论现象学为哲学基础,以实践现象学为研究方法,以回到“事实本身”与“生活世界”为理论基点和研究背景,最终以运用现象学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的一门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布伦塔诺对于20世纪西方哲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胡塞尔来完成的。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研究方向上,布伦塔诺引导胡塞尔从数学研究转向了哲学研究,坚定了胡塞尔以严格科学的精神来探讨哲学的信念;在研究内容上,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事实上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5.
德国人胡塞尔(EdmundHusserI,1859-1938)创立的现象学是西方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潮之一。现象学的哲学思考强调的不是用概念、教条来告诫别人,而是强调从现象中直接看到普遍,在现象中直接把握本质。按照胡塞尔的说法,就是将理论和预设的概念先括弧、悬置起来。现象学采取“本质直观”的方法,“朝向事情本身”,让你自己去看、去听、去直观感受,将生活中先于思考的种种体验呼唤出来。它是对西方唯理论——从个别到普遍,现象到本质抽象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上海教育》2005,(8A):17-18
德国人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创立的现象学是西方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思潮之一。现象学的哲学思考强调的不是用概念、教条来告诫别人,而是强调从现象中直接看到普遍,在现象中直接把握本质。按照胡塞尔的说法,就是将理论和预设的概念先括弧、悬置起来。现象学采取“本质直观”的方法,“朝向事情本身”,让你自己去看、去昕、去直观感受,将生活中先于思考的种种体验呼唤出来。它是对西方唯理论——从个别到普遍,现象到本质抽象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康德以“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实现了知识论的颠覆;胡塞尔通过提出“面向实事本身”建立起意识现象学;海德格尔使现象学从先验层面向经验层面的存在论转向叩问“存在之遗忘”;伽达默尔将语言、意义和存在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实现了现象学向实践哲学的复兴。“现象学之于教育研究何以是可能的”之提问,可从知识论、存在论和实践哲学等方面对教育研究产生强烈影响来回答。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对现象学整体的说明,不光是逻辑与数学在知识上的厘清,或甚是意识本质面的先验科学,更是一种纯粹的本质科学.它为所有的科学知识提供本质性的建基工作.所有呈现在意识里的东西都可以被现象学加以研究.胡塞尔发现整个哲学似乎都被这门现象学的科学包含在内,或根基在它身上.现象学的"本质直观"需要从此时此刻的个别经验所发生的经历,转向本质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萨特吸取黑格尔哲学中的非理性成份,将胡塞尔等人的现象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人生哲学的方法论,对海德格尔为其确定的研究对象——处境中的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意识是其本体论的基础,萨特正是通过对意识特征的描述,“自在”与“自为”的剖析等一步步推导出人是绝对自由这一结论的。然而这一本体论的基础并不牢固。致使他的本体论乃至是整个自由哲学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20.
胡塞尔认为,以往的哲学研究在前提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使今天的哲学陷入重重危机。前提的明证性与方法的合理性是哲学合法性的必要条件。前提的明证性是哲学成为严格科学的本体论基础,现象学方法则是通向这一明证性前提的唯一道路。因此,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将哲学建基于明证性的前提之上是哲学走出危机的理想途径。围绕着如何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实现哲学前提的明证性诉求,胡塞尔展开了其意义深远的现象学运作,开辟出了一条挽救哲学危机的现象学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