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观察的水以及平常喝的水都没有颜色,但昨天,我看了有线新闻报道,衡阳有一条“黑水”河,河中的水是黑色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在教学《水》一课,让学生观察纯净水,了解水没有颜色时,一位学生提出的疑问。为了达到既解决学生问题,又让学生受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我把学生提出的水有颜色的问题延伸到了课外,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水是没有颜色的,而看到有颜色的水,大部分是受污染对自然有害的水,从而激发学生树立保护生活环境的意识。这次教学的延伸,还增加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产生了久远的…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写作内容是学生平时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中所得,因而,迫切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观察兴趣,养成观察习惯 1、抓住儿童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强的特点,诱发观察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持久地去认识周围的一切,从变幻无穷的生活中获取更多、更广的知识。要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就要根据儿童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因势利导,启发鼓励他们去观察。有一次,一位学生带了一些蚕虫回校,同学兴趣可浓了,围着蚕儿吱吱喳喳地议论开。有的说:“蚕儿怎么结茧?”有的说:“蚕儿怎样变飞蛾?”听了孩子们天真的议论,教师就抓住机会启发他们:要解开这个秘密,就要认真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在观察中会得到答案的。第二天,孩子们真的带回小蚕儿放在生物角一下课就蛮有兴趣地观看,还把它们生长变化的过程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3.
水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学生们在生活中接触到水的机会非常多,本文将谈谈初中化学"水的组成"的趣味化教学探究.首先会让学生对于水的组成有明确认识,然后会对于氢气及氧气的性质分别展开探究,最后会对于物质的组成及分类展开辨析.一、水的组成水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学生们对于水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认识,然而,对于水的组成学生们却并不知道.在展开"水的组成"的探究时我首先向学生们提问:大家觉得水可以分解吗?有的学生说能,有的说不能,从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中我感受到,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都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于是我展开演示实验来解答学生  相似文献   

4.
七年间,三次教《水》,每次都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第一次教《水》是七年之前,应一个乡镇的邀请,我去上公开课。当时,用的还是《自然》教材。那节课,自我感觉不错,听课老师评价也很好。我对传统教材的一个突破在于,让学生在对比观察中发现了水的性质。教材的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水,认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我想,如果仅仅给学生一杯水,让学生用感官观察,他们在没有对照的情况下,就不容易发现水的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是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自然课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启蒙课 ,要求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和归纳推理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能力。一、抓住特点培养观察能力在低年级学生观察能力方面 ,大纲只要求学生“用感官进行观察” ,这种观察属于定性观察 ,凭借感官直接对事物进行感知。如教学《水》一课时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先利用眼睛看 ,认识水是无色透明的 ,接着指导学生用鼻子闻 ,认识水是没有气味的 ,再用舌头尝 ,认识水是没有味道的。最后可引导学生把已获得的上述水的各种特点归纳、…  相似文献   

6.
一、在观察中学会发现 观察是科学课中的最常采用的方式,也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活动方式。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提出问题,甚至发现一些生活小巧门。比如在教《水》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水槽中的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他们按照“一看,二闻、三尝”的顺序得出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的液体。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水的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7.
首先对观察进行指导,提出观察要求,明确观察目的。当观察结论有矛盾时,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如在观察蚕卵及蚁蚕的形状、颜色及大小时,有的学生说:“蚕卵扁圆,中间有坑,是黑褐色的,有米粒大小。”有的反驳说:“有的是白色的,中间没坑。”矛盾出现了就让他们再去观察,观察后再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没有孵化出小蚁蚕的卵是黑褐色,孵化后的  相似文献   

8.
一个总在抱怨生活不如意的年轻人去拜访一位高僧。高僧取出一个个形状各异的装满水的瓶子,问年轻人:“水是什么形状的?”年轻人困惑地说:“水是没有形状的啊!”高僧道:“水看似没有形状,实则是随遇而安。它时刻变化的形状就是最好的证明。”年轻人恍然大悟,满意而去。  相似文献   

9.
有一次习作训练课,写的是全班学生去寺庙游览的往事,而寺庙旁的一口水井,又差不多是每个学生都会写到的片断。其中对这口井中水的温度,在学生的习作中就有几种不同的讲法。有的说:“这口水井的水很奇怪,冒着热气,水是热的。”有的说:“我们从水井里提上来的水,是冰凉冰凉的,用它洗把脸很舒服。”而有的却说:“水井里的水,不冷也不热,正合适。”……  相似文献   

10.
我听了一位老师的一堂自然课,讲的是第三册第十五课“大气的压力和浮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教师教得得法、学生学得灵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失为一堂自然教学改革课。现简介于后。一、提问质疑,激发兴趣。本课在“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大气的压力和浮力。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一开始,教师就提出问题:我们知道了水有压力,空气是不是也有压力?学生议论开了,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但都说不出理由,只好眼望老师,聚精会神地等待了。这时,教师拿出一个注射器,把一个弹簧放入注射器内,再把活塞推入,松开压在活塞上的拇指,活塞马上被弹簧推了出来。“要使活塞不被推出来,该怎么办?”教师问。“用大拇指压在上面”。全班齐  相似文献   

11.
巧用塑料袋     
一、证明水是一种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首先要组织学生观察水、认识水。在上《一杯水的观察》一课时,我特意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薄薄的透明的食品保鲜塑料袋。在观察水、研究水的时候,不需我提醒,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用这个塑料袋去装水,捏来捏去地玩,从而发现水是一种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为形成“液体”的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证明空气的存在由于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尽管他们大都知道我们周围有空气,没有空气人就会死,可是,如何用实验来证明空气实实…  相似文献   

12.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小学自然教材是以儿童身边的事物为内容,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编排的。这十分有利于诱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小学自然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发挥教材的优势,把握住每课教材的内容、目的和要求的层次性,创设台情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探究自然的兴趣。如在教《空气》一课时,教师将盛满水的玻璃杯用纸盖住,然后让杯口朝下。当学生看到玻璃杯中的水并没有因为杯身倒转而流出来时,他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惊奇地问这问那,有的…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兴趣是学生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的进去,钻的进去就会有成效。诺贝尔物理学得奖者杨振宁博士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那么什么是兴趣呢?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一篇文章中也谈到:“学生学习语文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语文成绩就越好。  相似文献   

14.
有一次习作训练课,写的是全班学生去寺庙游览的往事,而寺庙旁的一口水井,又差不多是每个学生都会写到的片断。其中对这口井中水的温度,在学生的习作中就有几种不同的讲法。有的说“:这口水井的水很奇怪,冒着热气,水是热的。”有的说“:我们从水井里提上来的水,是冰凉冰凉的,用它洗把脸很舒服。”而有的却说“:水井里的水,不冷也不热,正合适。”……我有意识地选择了这有不同说法片断的习作,叫学生读出来,引导学生听出不同之处。很快地,教室里几乎像炸开了锅似的,大家对井水是冷还是热的问题,争论起来,学生各持己见,谁也不肯让谁,都说那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是想像和凭空编造的,还很具体地说了当时的感受。我当时没有马上揭开这个秘密,让它成个悬念,留给学生课后“观察”。我说“:同学们,这三种说法我一下也不知道到底哪种对,哪种错,好在水井离我们很近,大家可以再去观察,以后再讨论这个问题吧。”并布置他们再写一篇“观察”作文。一周以后,我用了一节语文实践课的时间,又让学生以“井水到底是热还是冷?”为题,讲讲自己“观察”的结果。这次,每个学生都有准备,写了书面的《观察记》,在班上“争论”起来,还是出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结果。例如——第一种,眼睛观...  相似文献   

15.
第二册第五课中“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学生不容易理解“纯净物”这个概念,常与“干净物”的概念混淆,认为不纯净就是不干净。我是这样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的。“自然界的水是不纯净的,那可不可以说自然界的水都不干净呢?”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听了,反应不一,都在议论着。持肯定意见的同学说:自然界的水是不纯净的,里面有杂质和有害于人体健康的东西,所以自然界的水都不干净。而持折中意见的同学认为:有些矿泉水里面会有矿物质,我们照样饮,并没生病,所以自然界的水尽管不纯净,  相似文献   

16.
水是什么     
水是什么?谁能告诉我。有人说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可以随意流动,没有形状。有人说水是执著的追求者。“水往低处流”,“低处”是水永恒的目标。险峻的高山挡不住他,突出的危石挡不住他,层层茂密的森林也挡不住他。无论何种艰难险阻,都不会改变他流向低处的决心。水生来如此,决不回头,这就是执著的水。  相似文献   

17.
近来,在教育界常听到老师们说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句话自然是针对学生说的。然而,对于老师,有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问题呢?我想,显然是有的。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有的教师,尽管在大学学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教材教法等课程,但却不能深入浅出地讲授中学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不知如何用那些优美的名篇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去点燃学生心灵中美的火花;不知如  相似文献   

18.
在教“长方形的认识”时,教师讲述:“老师的一块台板玻璃不小心被压碎了,压碎成两部分(如图1所示)。如果要照原样配一块,要不要两块都带去?”在生活中,有的学生曾经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但他们从没有仔细考虑过。这时,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有的说必须带两块,有的说带那块小的玻璃,有的则说带大的玻璃。教师出示图2,并问:“这样能恢复到与图1一样的形状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不行。”又问:“那么带那块大玻璃呢?”有学生说行,还能画出图3。此时,教师趁势引导,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学生发…  相似文献   

19.
所谓创设“陷阱”引入“岐途”,是指教师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有意创设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错误思维,再引导学生从实际操作中认识错误,从而正确解决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计对培养儿童认识探索自然事物的兴趣,训  相似文献   

20.
自然教师应该怎样驾驭教材 ,如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认识自然事物和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 ,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呢 ?我认为 :1 以情激趣 ,以趣促学“兴趣是一位最好的老师” ,在自然教学中 ,只要学生对自然产生了兴趣 ,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会迎刃而解。例如《毛细现象》一课 ,教师拿出预先准备的白色吸水纸 ,对同学们说 :“谁能和‘变脸’一样 ,给这张吸水纸变个脸呢 ?”问题一出 ,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积极性 ,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用彩笔涂 ,有的补充说用毛笔快一些 ,还有的说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