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剑 《学语文》2008,(4):40-4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求得对文本与作者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沟通与交流,其实质就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而此种对话应该是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深层对话。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2.
解读文本,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继而在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根本。所以,课堂应该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呢...  相似文献   

4.
李宏生 《阅读与鉴赏》2007,(11):18-20,42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交流的不对称性也造成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因此,阅读对话交流就需要一种起调节作用的中介.以使读者能够有效地进入文本的天地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较为准确地解释、重建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本意义是作者赋意、文本传意和读者释意的复合共生体,是作者、文本、读者多维对话的产物。而语文教学的对话状态更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包括师本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等。每一种对话都会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都会赋予文本新的意义。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丰富的对话机制,努力使教学充满创意、充满勃勃生机。这里,仅从教师备课角度谈谈如何在与作者、学生、同伴的多重对话中研读文本,努力丰富、创新文本,为有个性的创意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对话过程,一个在文本的撮合下,实现学生视域、教师视域、编者视域和作者视域走向融合的过程。对语文教学对话,过去关注和探究较多、较深的往往是对话的历史形态、实现方式和操作策略,而对话的动力机制则鲜有人探索。“张力”的提出,则是对探究和体察对话动力机制的一种深刻回应。  相似文献   

7.
对话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此,有人不禁要问: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其实,由一篇篇具体的课文组成的文本,不仅仅是客观事物,更是像对话中的一个人,就像一个“你”一样在自身说话。这是因为,一篇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阅读这些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进行的一种间接对话,或者说是和作者进行的一种心灵对话。作者求之以知音,读者求之以会意,双方同时臻于一种新的境界,于是我们便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因此,文本是我们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对话伙伴。阅读的本质,其实就是读者通过文本与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同时代的其他人乃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历史和未来对话。  相似文献   

8.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的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文本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作者促膝谈心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关键是如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有两种对话:一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一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前者是学生以“文本”为凭借与作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契合,后者是师生双方敞开心灵、人格对等的精神交流。“心灵对话”,张扬个性,发生灵性,让对话过程中每一个场景都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就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悟,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根本。所以,课堂应该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流”、“沟通”,而“对话”是语文新课程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如何解读文本,完成读者、作者、文本间的多重对话,致使师生在文本对话中感悟、交流、沟通、升华,《生命,生命》一文课堂的教学,或许对你有些许启发。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20,(94):11-12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对话,一种精神与另一种精神的融合,一种素养对另一种素养的提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及思想碰撞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生与文本对话时,要指导学生尊重文本,慢慢读,慢慢欣赏,慢慢浸润心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文本的最深处,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和传达的思想,真正尊重文本和理解文本,挖掘出文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克林伯格认为,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的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文本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一种对话,是编者、作者、文本、学生以及教师之间的复杂对话。在这诸多的元素中,文本是关键,它是架设在编者、作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对文本的解读应成为语文课关注的焦点,而解读文本离不开品悟语言。语言承载思想,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15.
对话:语文阅读教学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淑丽 《现代语文》2005,(2):113-114
西方解释学认为,文本作为话语作品,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读者作为建构作品意义的主体,与作者主体是平等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文本、读者、作者三个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教学中,教育者与受教者在沟通与沟通关系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提供了“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语文阅读教学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  相似文献   

16.
“与文本对话”,就是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自己的生活和经验与文本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起文本的意义,并获得精神的提升。对话交流的结果,一方面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章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以文本来观照自身,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从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是说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文本和读者自我“相互发现”的过程,是文本意义和读者发展的双重实现。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倡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对话型阅读教学。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该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对话的本质体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关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创作主体、文本与阅读主体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文本尤其是文学性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无声对话,实际上是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文本中有许多“留白”,这些“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思索的空间,学生于“留白”处与文本展开对话是情感的一种升华。  相似文献   

19.
蔡春 《学语文》2013,(2):33-34
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而应当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之间进行反复、深层次"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知识的加工、活化至关重要,因为文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情境存在一定距离,学生难以走进文本、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20.
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对话教学的某些策略,感悟到一种对话的高妙境界。对话的基础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对话教学应该立足于文本,关注语言,关注形象,体会情感,品味思想;并且应该努力调动师生的情感体验,实现阅读感受的共鸣。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鼓励他们对文本作个性化的解读,与文本作者、和教师实现精神的交流、生命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