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张照片是我于1958年秋天拍摄的.当年,郭沫若率领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人民共和国。我作为代表团随行记者抵达朝鲜。这年秋天也是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在访问中,代表团参观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营部,慰问官兵,同时观看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打靶场。在与官兵见面时,郭老兴致勃勃地拿起步枪,瞄准靶。当时我觉得一名著名的文学家对打靶也感兴趣,很有意思,就拍了下来。这张照片以前没有发表过,现在这张照片能展现在大家面前,就是能让人们领略郭老的另一面风采。  相似文献   

2.
在我从事的上千万卷档案资料的保管利用工作中,有一张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随着岁月的流逝,更加鲜明和清晰。这张照片,记录着共和国总书记与一个苗家山寨的创业故事!  相似文献   

3.
飞雨 《北京档案》2007,(2):41-41
答:照片排列是指照片在照片册中的排列顺序。排列时,要注意先排组.后排张。一组照片是指有密切联系的若干张照片,如一次会议、一项活动、一个项目等形成的若干张照片。组与组的排列是按该组产生的时间顺序而定。每组的顺序确定后,就要进行组内每张照片的排列。一组照片应按图像所反映的重要程度结合照片形成的时间顺序排列。如一组会议的照片共归档了5张,第一张应是大会会场的照片,第二张是大会主席台的照片,第三张是大会主持人的照片,第四张是领导人讲话的照片,第五张是大会群众场面的照片。[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黑色的细节     
徐斌 《新闻实践》2012,(2):84-I0004
《帮会冲突受害者》是一组黑白照片。如要更恰如其分地表述,那是一组黑色的照片。 照片的作者、《洛杉矶时报》的芭芭拉·戴维森,以黑色的凝重笔调,记录了一组洛杉矶帮会暴力;中突中的无辜受害者的悲惨命运。并以此获得2011年普利策特写新闻摄影奖。与以往许多的普利策奖照片一样,这组照片的风格犀利、直接、冷竣、细腻,既有浓墨之写意。又有工笔之严谨,读来不得不让人佩服摄影师戴维森经营影像的深厚功力。  相似文献   

5.
一今年8月,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名为“一个摄影记者的起点”的影展。这个展览引人注目,不仅仅因为作者是28岁的郭建设。展览的方式有些奇特,100张照片全未剪裁,观众看到的是放大的取景框,甚至胶片上的齿孔;每张照片下还贴着好几张小样片,它告诉人们一个摄影记者的创作过程。郭建设远不是一个成熟的摄影家,他的展览还没有好到让我无话可说的地步。他的特点极明显,直观,有灵气。在他眼里,新闻无处不有,无时不有——拿着鲜花等待什么的军人;公共汽车上包着棉被、席地而坐的老人;对烧毁的家恋恋不舍的狗,这  相似文献   

6.
范学贵 《档案与建设》2007,(7):39-39,49
今年3月3日,我接到丹阳市计经委退休干部袁杏秀的电话,说她家有抗战时陈毅和她爸爸(金坛人袁永祥)在一起的照片。她看到报纸报道我是抗战文史研究者,愿意将这张照片扫描一下寄给我。陈毅在苏南、苏中抗战八年,我未听说有金坛人士与他在一起的照片,今天听到这一消息,令我喜出望外。  相似文献   

7.
王凯 《军事记者》2007,(11):I0002-I0002
这是一幅经过艺术处理的照片。在广袤的夜空中,一轮明月使黑暗的背景不再显得那么单调。黑色的夜空与白色的火箭、蓝色的星球投影与红色的灯光,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反差;流动的  相似文献   

8.
思念韩仲民     
思念韩仲民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王仿子我凝视着一张稍稍泛黄的照片,凝视着照片上那张带一点稚气,带一点腼腆的笑脸。他就是1949年的韩仲民,一个刚刚参加革命出版队伍的19岁青年。我比他大14岁,叫他小韩,我的同事都叫他小韩,万万没有想到,他会走在我的前面作...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张1925年8月陈云与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职工会执委的合影照片。在“中国工人运动史料展”、“陈云故居陈列馆”里都有这张照片的展示。看到这张照片,使我想起其中后排右一的姚先生来。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与这位叫姚松柏的先生有过近一年的接触、交往,并断断续续地听他讲述陈云同志年轻时在商务印书馆的一段革命经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媒科技》2002,(9):52-54
<正> 最近,偶然翻出了在多年以前去度假农场拍摄的一组幻灯片,其中有不少好照片,但我对最精彩的场面——牛仔赶马的照片不是太满意。这并不是因为我没有拍到,而是因为没有一张照片具有完整的“故事性”。于是,我用PhotoShop对两张底片进行了加工,合成了一幅出  相似文献   

11.
如今,我们已可以轻易地在第一时间获取世界最新的时尚、科技资讯,也可以很快地效仿,然而,真正地理解它们的精髓并融入生活之中,我们还有很长的路2007年冬天,周迅走在巴黎大街上。一个男人向她走来,"你好,可以帮你拍张照片吗?"多年后周迅在司各特·舒曼的《街拍时尚》中认出自己。那天她穿着黑色的大毛外套,黑色手套,黑色短靴,黑色围巾遮住脸,显得缺少保护而不完整。那时司各特·舒曼还没有出名。四年后,他的博客The Sartorialist声名鹊起。"时尚有关衣服,风格却是身份认同,我不会因为一件衣服好看而去拍摄,我是被人的魅力、独特吸引。"这种观念下,街拍被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很喜欢贵刊来图求解栏目。这是我去年在王府井拍的一张照片,那天,我来到王府井教学广场时,一个正在给广场鸽喂食的孩子吸引了我的视线。和煦的阳光下,白色的鸽子,时而踱着方步游戏于人群中享受着游人抛给的食物,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跟韩老师见面,我真记不清楚是在哪一次大学生广告创意比赛或许是颁奖礼时介绍认识的。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韩老师留给我的名片。上面有他一张满脸笑容的彩色照片,也就是这张照片让我对他产生更深的印象。自从那一次的见面后,我们经常在大学生广告活动碰头,偶尔也会在颁奖礼上。最近一次应该是艾菲评选的活动,而最有代表性的算是两年前在山西太原的晋商品牌大会。  相似文献   

14.
在朝阳市档案馆的馆藏照片中,有一张微微发黄的老照片。这是著名战斗英雄张立春与他的妻子刘月英在1954年的一张合影。照片上的张立春胸前挂满军功章,英武中透着帅气。……  相似文献   

15.
敦煌悲天     
王道士留下了一张照片,一脸难以揣摸的神情.青衣道袍裹着五短身材,袖子大长,手指缩在袖筒里,看上去畏畏缩缩.盯着这张照片端详一阵儿,努力去看清他脸上的内容,猛然发现,那张脸像哭,又像笑.——不错,正是一脸哭笑不得的神色. 这是一个绝妙的发现.哭笑不得的神色,碰巧吻合了他的最终定位——他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历史角色.余秋雨先生如此评述:“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大渺小,大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是的,他是一出大悲剧中的一个抢眼的小丑,甚至带着一连串滑稽的成分.……  相似文献   

16.
身患白血病的13岁女孩周越离开人世后,报社派我和另一名记者前往她家中采访。刚接到采访任务,我有些茫然:人已经死了,如何用镜头表现这一新闻事件?来到周越家中,听周越父亲介绍完情况,我发现卧室有一小床,床上放着一些衣物和一个布娃娃,我问这是不是周越的床,他母亲说,这就是小周越生前睡的床,那个布娃娃是他最喜欢的玩具,于是我让他母亲简单整理了一下小床,按动快门,拍卜了“小周越带着对人生的眷恋走了”这张照片,随后我又给周越父亲要找了一张周越生前的照片。  相似文献   

17.
罗伯特·卡伯的一张照片,是新闻摄影中最著名的一张真正决定性瞬间的照片。这是西班牙内战时期,一位共和国战士被子弹击中,临死前的一刹那。最近,西方摄影界对这张照片的真实性展开了争论。有人说,这是一张组织的照片。它是民兵正在进行战争训练时,为拍摄的需要而安排的镜头。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刊登在菲利浦·奈特利的《第一个伤亡者》一书中。考奈勒·卡伯确信这张照片是真实的。他认为,他哥哥是在和约翰·哈桑开玩笑。这张  相似文献   

18.
徐斌 《新闻实践》2008,(5):F0003-F0003
4月1日,有同事托我向《都市快报》索要刊登在当天五版的一张照片,是网友拍摄的,标题叫《思念》。他说是好友觉得不错,辗转找人,想作为个人收藏。于是,我便让快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在征得作者同意后,把照片传给我。我一收到这张《思念》照片,第一眼就感觉心头猛然一抽,一种感动便在浑身弥漫开来。  相似文献   

19.
许虹 《中国档案》2012,(6):72-73
在中央档案馆的馆藏中有这样一张照片,周恩来面带微笑站在画面的一侧,他的左侧和身后站着几个人。看到这张照片读者不禁要问,这是周恩来在什么地方和什么人的合影?为什么作为总理的周恩来没有站在中间?其实,这是1960年10月19日,周恩来在北京颐和园与当年  相似文献   

20.
《我好想爸爸妈妈》这组照片荷赛获奖之后,网上有同行表示对这组照片"看不懂",也有人觉得这是"摆拍"的。我觉得,有质疑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当时我纯粹是想给孩子拍张照片留个纪念。之所以选择用了教室背后那些已经用了十多年的玩具做背景,或许是因为,这个画面与我自己童年记忆中的场景比较像吧,尤其是那个木马。虽然是些冷冰冰的铁艺玩具,却存储了孩子们的童年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