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下的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提出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立古今结合、传承民间技艺非物质遗产类教学模式,以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得到保护与继承,同时使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更好地走进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创新与发展民族艺术。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2013,(6):9-9
正寒假中,聊城大学体育学院开展"山东聊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活动"。大学生们深入各地,学习多种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和发扬"非遗"文化。图为民间艺人郭玉洪(中)在向大学生们传授"柳林花鼓"花杆舞的基本动作。  相似文献   

3.
无论在联合国还是在国内的官方文件中,都没有对民间信仰的文化遗产属性做出明确规定。但因为民间信仰具有民间自发性、综合多元性、活态流变性、集体传承性等特点,所以具有明显的"非遗"属性。台湾地区的民间信仰大多都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在沟通和联系两岸人们之间的感情和交流方面具有巨大作用,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去推动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方面的交流和互动。  相似文献   

4.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具有社区属性的教育,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具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民族地区,由于人文历史、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及居民结构的差异,社区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地域服务优势,对促进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发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提高我国国际文化地位"的总方针,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指明了方向。本文以甘肃省少数民族音乐为例,结尝试就新时期"非遗"语境下甘肃省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推广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媒介融合的纵深发展,日益多元化的新媒体传播方式给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途径。开封撂石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但新旧时代相互博弈造成了撂石锁技艺逐渐边缘化的问题。可借助媒介融合的新型传播业态来探寻开封撂石锁的发展和传承路径,利用传播新业态来扩大开封撂石锁的知名度,使其真正走入民众的社会生活,从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经济领域、文化领域都受到了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以具有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山东省金乡县四平调为例,利用影像的复制性、直观性等特点,对影像参与非遗保护的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做出初步探讨,并对保护工作中呈现的问题提出真实性记录、客观性记录、创造性记录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技术在“广昌孟戏”保护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范围的扩大,我们发现传统的技术保护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存在着许多缺陷。本文以江西客住县广昌县的“孟戏”为例,提出了将先进的数字技术运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之中的新思路,并介绍了具体的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综合国力的整体提升和国际地位的稳定,中国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重建的需求日益迫切。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对于文化自信的立场与心态是国家成功重建并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来源,但是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并不容乐观。以传统文化滋养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重建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在"非遗"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当仁不让成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受众导向分析,探索利用"非遗"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如何有效发掘和传承这些承载了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是高校面临的新课题。携手地方非遗文化企业共同建设"非遗"校园实践基地,不仅可以多维度、多角度地推动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全面、健康发展,也为高校自身学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一种互惠双赢的有益尝试。本文以艺术设计学院"非遗"校园传承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例,从模型构架、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探讨了高校与非遗保护企业"协同伙伴""发展共赢"的共建新模式,并介绍了在此模式下取得的教学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1.
从非遗图书资料收集、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项目实物收集、活动组织、科学研究等方面介绍高校非遗资源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对徐州工程学院师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调查结果分析读者的满意度,评价非遗宣传与教育效果,并提出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主要阵地,普通高校对“非遗”的保护及其文化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普通高校传媒专业影视类课程为切入点,探析“非遗”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及相关教学模式改革问题,锻炼学生运用影视化语言“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专业实践能力,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世界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对它的认识从懵懵懂懂的追捧,回归于实践层面的反思。和全世界一样,我国非遗工作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深观非遗未来的路,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非遗"之后这些宝贵文化何去何从,也许民俗实践是最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少林武术“非遗”美学的生存现状,对少林武术审美空间的拓展问题展开系统思考。研究认为,生活节奏的加快、传播方式的保守、体育美学的规训及审美认知的偏差是造成少林武术审美空间萎缩的现实原因,新时代背景下少林武术审美空间拓展的具体策略有挖掘少林武术“慢哲学”的审美空间,创新少林武术“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建构少林武术“美哲学”的话语体系及形成“具象化”的审美空间。研究旨在为加强少林武术的保护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美学方面的智慧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媒体相比,手机APP功能齐全、信息量大、交互方式简单、用户群体广泛,对非遗传播有明显优势。在新媒体背景下,“非遗+手机APP”的融合势在必行。借助手机APP进行建档方式灵活,可持续记录、随时完善和保存非遗信息,还可为手工技艺类非遗传承人提供销售平台,同时为非遗与受众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非遗+手机APP”的融合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手机APP运营者和非遗传承人等多方共同努力,挖掘非遗文化价值,拓展手机APP功能,增加非遗展示的趣味性、互动性、参与度和关注度。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7.
对几个“非遗”理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是使用"民族民问文化"这个术语,后与国际接轨采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范围上有差异,前者比后者宽和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译名的误导,在保护方向中上容易产生误导;文化空间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类别,而是民俗活动的一种载体;以儒家为核心的上层文化,所弘扬的大传统作为正统,既不适合传统文化艺术的保存,也不适合多元民俗的发展.而被一些学者称为"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民间信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处于濒危的严重局面,要进行全面普查、确认、收集、登记、立档,尽可能做到原生态性的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文化生态区.  相似文献   

18.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是使用“民族民间文化”这个术语,后与国际接轨采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范围上有差异,前者比后者宽和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译名的误导,在保护方向中上容易产生误导;文化空间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类别,而是民俗活动的一种载体;以儒家为核心的上层文化,所弘扬的大传统作为正统,既不适合传统文化艺术的保存,也不适合多元民俗的发展。而被一些学者称为“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民间信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处于濒危的严重局面,要进行全面普查、确认、收集、登记、立档,尽可能做到原生态性的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文化生态区。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活态文化基因,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目前,延安大学陕北说书进课堂涉及的课程主要有:陕北说书概论、陕北民间说唱文学和口头诗学与陕北说书研究等。为了更好地推进陕北说书进课堂活动,教学人员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细化教学内容、重视教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完善PPT课件。陕北说书进课堂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非遗”保护,也是高等教育创新文化传承模式、凝练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民族教育应处理好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关系.民族教育特别权利是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为实现民族教育特别权利设定之目的,民族教育立法应科学合理地规定民族教育特别权利的主体、内容及国家的特别保障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