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般古汉语教科书和文言虚词专著中,都把“有”字出现在名词前,看成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头。这种观点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至有人在探讨国号前附加的“有”、“大”、“皇”诸字意思时,就能断言:“‘大’字为一美称,表示‘广大’、‘伟大’,多为本朝人的称谓。‘皇’也是‘大’的意思。”而“‘有’字井无什么实际内容,只是用在名词前的语首助词,一般是后来加上去的”。“有”字有无实义,学术界曾有探索。秦建明、张懋镕二同志最近撰文,又提出了不  相似文献   

2.
一系列在形、音、义方面有密切联系且由同一母文孳乳出的汉字构成了一个汉字的"字族"。以《说文解字》中所收录的以"皇"得声的字为主,《宋本广韵》中的部分以"皇"得声的字作为补充,对其进行字族分析,得出以"辉煌""大""美盛貌""通达貌""恐慌不安"为义核的几组同一母文、古音相近的字,并论证这些孳乳字与母文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了字族。  相似文献   

3.
“调侃”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富含哲理的褒义词。“自、鼻”系同一个字,“自”是“鼻”的初文;“皇”是王之始者;秦始皇因“辠”与“皇”形似而改“辠”为罪字,系“改字之始”。  相似文献   

4.
时下,每逢联谊、宴会,常常出现点唱粤语歌曲的场面。往往一首粤语歌曲未终,听者就以雷鸣般的掌声喝采。笔者,语文教师的出身,大概患了"咬语"嚼字病的缘故吧,却没有欣赏粤语歌曲的雅兴,听后每每反胃。以愚之见,粤语是以广州话为代表的汉语中的一方之言,此方言与普通话距离甚大。方言者,乃全民族语言的地方变体也。全民族共同语较之方言则是一种高级形式,是整个国家通用的交际工具。社会的发展将促进共同语不断发展,随着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汉语各方言将趋向消失,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然而,如今粤方言却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5.
"皇、帝、君、王"是一组同义词,但学者历来对此有不同理解。古汉语同义词同中有异,本文试图把本组同义词以先秦至汉作为共时层面,上溯下联,共时与历时相结合,在一个词义的系统中运用多手段、多角度、多侧面、综合型的方法,精确地辨析该组词义。  相似文献   

6.
这两个字,普通话都读“引”,即yin的第三声。因为同音,所以常有人错写误用,如把“上瘾”错写成“上隐”之类。粤语读音不同,较少有内地人之错。  相似文献   

7.
“太”字丢点忘性“大”,“主”字丢点成大“王”,“令”字丢点“今”天到,“广“字丢点进工“厂”。  相似文献   

8.
正情境一这是一节自习课,学生们都在座位上专心地阅读、写字,王老师站在讲桌前批改他们的作业。当改到海明的作业时,王老师不禁皱起了眉头:字又宽又大,格子填得满满的。于是,王老师打趣道:"海明啊,你的字该减肥了。"改到江涛的作业时,看到他的作业本被涂改得乱七八糟,难看极了。于是,王老师又随口说道:"江涛,给你的作业本美美容吧!"课后,几个调皮的学生把王老师围住了,"王老师,你说话真好玩,如果你总能这样批评就好了"。  相似文献   

9.
“吃(饭)”在粤语内部并存“食”、“吃”两种说法,两种说法的来源尚不清楚。本拟运用多点粤方言材料的对比,结合古汉语有关材料的分析,以厘清粤语这两种说法的来源,证明地道的粤方言口语词当是“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之说,根据司马迁《史记》,"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笔者在研究岩画的图案向文字转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高贵华美的图案。经过文字学的比对,此图案同金文中的"皇"字完全吻合。依据这一线索,通过对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大麦地岩画、红山岩画的对比分析,又发现了众多"皇"的形象,具体分为3类,即"天皇"、"地皇"、"人皇",从而发现了中国古代一个完整的宗教体系。这一发现解开了困扰中国2 000多年的谜团,恢复了"三皇"的原本形象。同时,笔者通过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因素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三皇"产生在中国黄河上中游的阴山、贺兰山一线。  相似文献   

11.
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或“帝”。如周文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等。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后,自认为这是自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  相似文献   

12.
蒙元史料多有记载,称西夏统治者为"李王".所谓西夏"李王",其实皆"孛王"之误."孛王"为"不儿罕"之异写,乃西夏皇帝自称,借自回鹘语"佛"字.因为"孛王"一词不大好理解,加以孛、李二字形近,元人遂以西夏统治者曾经接受唐赐姓李为由,把"孛王"臆改为"李王",并逐渐得到后世认可,谬传至今.  相似文献   

13.
师:要学好语文,就要会观察,会倾听,会思考,会想像。请你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类似“王”字的象形图案。)像什么?生:像一只铁锚。生:像一只帆船。生:像一把斧头。生:像倒放的一把伞。生:像用一根筷子戳着小半个月饼。……生:像一个“王”字,就是老虎头上的那个“王”字。师:同学们的想像真丰富!这个图在古代表示一件兵器,叫“钺”。在战场上,谁拿着“钺”,谁就是指挥官。后来这个图就象征着权力,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国君就称为“王”,但不是“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才自称为“皇”,叫做“始皇帝”。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卧薪…  相似文献   

14.
“睡仙”一族 人人都是特“困”生,个个都是“觉皇”(睡觉之皇)。每天夜里挑灯夜战,苦渡“题海”。一旦熄灯就听到鼾声阵阵。如果失火了,此族可能遭受灭族之灾。“族长”“萝卜饼”虽非“鼾王”,但也是倒头便睡的世界顶尖的高手。此族第一高手乃金昱臣,据说他曾在音乐课上沉睡过,此等神功,令人望尘莫及。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历史必修Ⅰ“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有一幅“太平天国大花钱”插图,其中的“囯”字是简化字,与现行的“国”字不同,前者内含王,后者内含玉。那么太平天国为什么要改“国”为“囯”呢?  相似文献   

16.
广东“那”字地名大部分可以在广西壮族聚居区找到,这说明壮族先民曾在广东生活过.这些地名主要为粤西沿海一带的村级地名,说明当时的壮族已经脱离了城市中心区,居住于城市偏远地区.“那”字地名读音更接近粤语,应该出现于雷州话形成之前,可见,壮族也应该在宋代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17.
王悦 《教育文汇》2013,(20):25-26
上学期最后一次生活识字课上,孩子们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盒子,相互识认上面的字。有几个孩子看着一只扑克盒,说上面的字叫“冰雪皇后”。我问道:“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个皇字的?”有个孩子说:“我用加一加的方法——白加王就是皇。”另一个孩子说:“皇后的皮肤比国王还要白,白加王就是皇。”嘿,这真是记字的好方法。我微笑着赞许。这时,一个男孩接过话头说:“为什么我们的皮肤都是白白的,而我的同桌李米麒的皮肤是黑黑的呢?”李米麒一听,忙低下了头。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新旧语文课本中,常常见到"挤"的身影。不同的作者都在用"挤"这个词,写人、叙事、描景、说明事理,新意迭出,精彩纷呈。1.1须臾,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夹着一本厚书和一个大圆规、一个大三角板挤进门,眨眼工夫就站到了讲台上。2全班同学再也忍不住了,大家弯腰,摇头,挤眉,弄眼,一齐哄堂大笑!(马及时《王几何》)例1,王老师"矮胖",他进教室门要"挤"。这个"挤"字,写王老师身体胖,显得教室门小。  相似文献   

19.
梁忠东 《贺州学院学报》2009,25(2):69-74,90
<方言调查字表>有部分字,桂南平话的读音与该等韵的其它字的读音明显不同,通过比较,这些字的读音桂南平话与粤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由此说明桂南平话与粤语在语音方面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性.  相似文献   

20.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九一八”是日本侵华的国耻日。而今有人却说:都七十一年的“老古董”、“旧皇历”了,谁还记得?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人凭着地域优势先富起来了。有人发现,粤语“8”“发”谐音,广东人致富的奥秘,竟在一个“8”字里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