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中媛 《教育探索》2007,(3):121-122
美国、英国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师专业化的政策、制度及措施提供的启示和思考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过程中,通过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来提高高校教师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
合理调整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深刻变革,适时地调整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十分必要.当前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应进行三个方面的调整:教师社会价值定位从阶级定位向职业定位转变、教师政策价值标准从干部标准向人才标准转变、教师政策价值追求从加强管理向促进发展转变.合理调整我国教师政策价值取向操作层面的四个途径方法:确立"四个尊重"的社会主流价值导向、实行教师政策职能机构的相对专门化和人员的专业化、建立开放互动的教师政策制定系统、建立和完善教师政策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3.
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视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我国师范教育体系正在经历着重大改革,即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本文在简要论述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之后,从全称概念的视野明确提出了高校教师培养应当纳入教师教育总渠道,进而从提高大学教师的学历、训练层次、高校教师教育模式分析及教师教育情境分析等方面提出推进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的国际比较中,引出我国教师发展中心与相关处室的工作比较,提出高职高专与本科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应区分建设方向、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应"反哺"相关处室、我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应进行专业定位。  相似文献   

5.
高校①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师人数的增长.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群体成为高校师资的主要组成部分.2003~2008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显著提高;正高级职称教师趋向年轻化.然而,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的缺陷及人才培养难度的增加,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后劲不足也显现出来.基于此,在学理层面,应树立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的观念;在政策层面,应出台引导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实践层面,应完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临床人才培养"式的教师培养机制.高校教师作为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教学发展有利于保证和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以促进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和不断完善,高校教师资源正在从计划经济下的完全行政约束逐步转换到市场约束,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资源的约束主要存在四组类型,存在诸如有效性不足、流动性无序、制度性缺位、道德规范弱化等问题,应从以制度性约束统合整体约束机制、加强非市场约束、强化引致性约束几条路经来完善我国高校教师资源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7.
根据建设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国内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大致可以分为综合性教学服务型、学术与教学服务型、学术服务型以及教学辅助型四种类型。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方法,对国内46所教师发展中心的从业者进行词频调查,试图对当前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定位做出分析。其中,涉及到教师发展中心的定位包含三个核心方面:一是属性定位,回答的是教师发展中心"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二是功能定位,回答的是教师发展中心"应该干什么"的问题;三是学科定位,回答的是教师发展中心"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词频分析,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属性定位大致可以分为九个类型:服务、咨询、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研究、培训、资源、情感及评估。其所开展的业务工作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教学发展(培训)、专业发展、咨询、评估、教师互助、资源、情感以及行政。当前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功能"错位"。教师发展中心与学科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学科归属问题可以归纳为四类词频:利用学科发展、促进学科发展、与学科相辅相成以及涉及学科基础。词频分析发现,当前各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定位正逐渐明晰,同时也存在定位不准、定位模糊、定位不匹配等问题,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应进一步明晰定位,及时纠正和扭转定位偏差。应以问题为导向,以当前教师发展中心定位偏差与现实运行问题为出发点来重新调整定位;应以政策为导向,以教育部对于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定位要求为参照,兼顾院校特色重新明晰定位。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师发展是涵盖个人发展、教学发展、专业发展以及组织发展等多维度的综合发展系统,而组织发展是高校教师发展的根本保障和依托。已有关于高校教师组织发展的对象、内容、组织形式和类型等理论为教师组织发展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高校教师组织发展工作需要在顶层设计、发展战略、政策制订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采取促进策略,以促进高校教师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如何对高校教师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是高校领导者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许多高等学校目标定位不明,普遍存在着升本、求大、求全,不顾自身实力盲目上研究项目等问题,加剧了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的种种问题。本文从教学型大学的定位入手,探讨如何经由绩效考核目标的明确,来完善教学型大学教师的绩效管理。  相似文献   

10.
伴随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近几年我国相关高校教师发展机构数量呈急速增长的发展态势。本文详细回顾了我国高校教师发展机构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从结构和工作两个层面介绍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整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剖析当前中心面临的3大问题:中心定位与特色不明确、中心对教师的吸引力不足和中心工作成效监督机制不完善,进而提出了未来中心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蒋建华 《教育学报》2005,1(2):26-31
在已有课程权力定位的基础上,克服集权与分权的困境,建立以市场经济为背景、市民社会理论所阐述的权力多极化的课程权力定位。其以分权为基础、以细分课程权力为手段,各种权力由相应的权力主体行使而不是笼统地提集权、分权或共有的课程权力分配体制,其核心是向社会分权。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化作为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现象,对人类社会一切政治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家长本位”、崇尚“礼治”、“权力本位”思想已经成为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深层障碍。因此,中国在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越须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由家长本位走向民主,人治走向法治,权力本位走向权利本位和子民意识走向公民意识的现代化转变。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信息时代,由于教育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高校教师传统角色定位受到挑战,与传统的“权威和管理型教学”相比,信息时代的教学是一种“指导和服务型教学”,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也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传道、授业、解惑”与“学习指导、学习评估与资源提供”并重。新的角色定位要求高校教师具备“尊重”、“宽容”和“协作”这三种信息时代应当具备的重要品质。  相似文献   

14.
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权威学说,开辟了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涂尔干企图通过建立教师权威,运用教师道德的优先性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使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团结的目的,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文章通过对涂尔干教师权威学说的述评,厘清涂尔干教师权威学说的贡献与不足,为建构科学的教师权威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刘志春  杨娟娟 《培训与研究》2009,26(5):99-100,105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权威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教师权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使学生信从的教育力量,是一个不依赖任何强制性手段的影响力,具有目的性、内隐性、综合性、互动性等特征。教师权威的价值取向不是支配、控制学生,而是影响、引导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快乐、自由的发展。本文就教师权威的现状及其特征予以分析,并提出了重建现代教师权威的建设性策略。  相似文献   

16.
惩罚作为维护社会规制权威、实现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学校中的惩罚与一般意义上的惩罚相比,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学校惩罚是道德教育的必要手段,学校惩罚的本质是确证过错,学校惩罚的目的是维护规则的权威性,学校惩罚的功能是教育,学校惩罚的价值取向是个人价值、学校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indergarten teachers' use of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s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 authority in the classroom. The study found an overall low use of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s. Instead, the classrooms exhibited academically oriented, skill-centered programs. However, kindergarten teachers who rated themselves higher in authority sharing as opposed to authority controlling were more likely to us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teaching strategies as delineated by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Aspects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had little relationship to their attitudes about authority in the classroom.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 authority-sharing attitude and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s suggests that more importance be placed on developing teachers' and prospective teachers' attitudes about adult/child authority orientation than on simply prescribing overt teacher behavior.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indergarten teachers' use of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s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 authority in the classroom. The study found an overall low use of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s. Instead, the classrooms exhibited academically oriented, skill-centered programs. However, kindergarten teachers who rated themselves higher in authority sharing as opposed to authority controlling were more likely to us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teaching strategies as delineated by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Aspects of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had little relationship to their attitudes about authority in the classroom.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 authority-sharing attitude and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s suggests that more importance be placed on developing teachers' and prospective teachers' attitudes about adult/child authority orientation than on simply prescribing overt teacher behavior.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是在制度规则下,基于自身本质进行行为选择的个体行为者。对地方政府行为取向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本性”和规范它的制度规则。要改变地方政府非理性行为取向,必须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化,即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正确引导激励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地方领导的个体利益与地方的科学发展统一起来,使之在尊重个体理性的基础上达到集体理性。  相似文献   

20.
2 studies examined middle- and lower-class Brazilian children's concepts of personal choice and social regulation. In Study 1, interviews of 40 middle- and lower-class children (9 and 15 years old) revealed that children across classes distinguished moral from conventional issues on the bases of rule contingency and act generalizability criteria. Lower-class children, however, were less likely to view conventions as rule contingent and more likely to generalize conventional acts. In Study 2, interviews of 240 middle- and lower-class children (ages 8, 12, 16 years) found that across classes, children distinguished prudential issues from matters they treated as personal. Prudential issues were seen as subject to parental authority. Middle-class children were more likely to treat personal issues as matters of choice. With age, lower-class children increasingly tended to treat personal items as matters of choice, and by adolescence there were no class differences. Findings show that Brazilian children maintain a heterogeneous orientation to rules and authority which includes a domain of personal choice. Class differences indicate that hierarchical social structures affect children's sense of autonomy. However, developmental effects indicate that a domain of personal choice emerges among children across social cla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