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2年10月,余光中先生来江南大学讲学,江大策划了"海峡两岸《乡愁》情"的活动,我荣幸地被邀请在余光中先生面前执教他的《乡愁》诗.以下选择三个教学片断,并附余光中先生关于这堂课的评价. 镜头一: 师:现在有一个任务,我要朗诵第一节诗,需要配一些画面.如果请你来当导演,你会选择哪些画面呢?  相似文献   

2.
导读平台:为什么现在有些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差了,说话也辞不达意了?为什么很多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越来越低了?汉语文化是不是在退化和衰落?余光中先生在70年代就提出了这样的忧虑。我们有必要细细读一读余先生的《哀中文之式微》一文,看他为我们找到了哪些原因。  相似文献   

3.
余光中先生说过:"中文乃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常在,必然汉魂不朽。"由此可见,中文之重要,语文教学之重要。相比其他学科而言,语文教学更能彰显一种生命的情怀——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命的感怀,对生命的敬畏。一、用生命拯救生命  相似文献   

4.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台湾作家余光中就写了《哀中文之式微》这篇文章,感叹台湾地区母语的衰退。其中的很多剖析,对今天的我们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昌汉  黄忠廉 《培训与研究》2006,23(11):118-120
余光中先生几十年来关注更多的是中文西化的问题,成了捍御中文的卫士。本文将余光中谈翻译侵蚀汉语的思想进行了归类,大致有四个方面:中文式微的原因、恶性欧化种种、欧化的过程和恶性欧化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正>从《乡愁》的深情忧郁,到《念李白》的豪气干云,再到《听听那冷雨》的奇崛浪漫,左手散文右手诗的余光中先生,用他的万钧笔力向我们展现了汉语之美的无数可能。事实上,除了抒情散文和文化散文,余光中也写了很多议论性散文,这些文章里的余光中言辞辛辣,十分“毒舌”,显得这位老人家格外直率、可爱、接地气。《朋友四型》里有吐槽、有点赞、有感慨、有疑惑,这些我们熟悉的操作本质上都是议论。  相似文献   

7.
近日阅读《余光中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深感余光中先生的散文“气势宏大”“并具有深刻幽默感”的魅力。在《缪斯的左右手》一文中,余先生论及诗与散文的表现手法不同时说:“大体而言,诗好用意象,尤其是比喻,散文则相反。但也不可一概论之,因为《诗经》的赋比兴三体之中……远古的诗人陶潜,诗中绝少用比喻。”  相似文献   

8.
余光中先生于1974年春分之夜创作的《听听那冷雨》是其散文代表作之一,不仅被收入高等教育文科教科书,还被江苏教育出版社收入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必修二),作为学生必读的基本篇目之一。  相似文献   

9.
最近,綦江中学魏晓莹送来一首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特地因她而作的,题为《嘉陵江水——远寄晓莹》,该诗最先发表在台湾《联合报》副刊上,经诗人流沙河先生推荐,刊登在《四川日报》“原上草”副刊上。 65岁的余光中在新年之际接到魏晓莹同学寄去的一叠总名《重庆之夜》的明信片:“从深邃的内陆一张俊美的邮票/飞过海峡,降落在我的掌心”,“目光逡巡久之,记忆的大堤进裂,往事历历在目”,“颇似化鹤归去,不胜惘惘”。(注:加点句引自诗人给流沙河的信中,后同。)于是诗人触景生情,幻化成了《嘉陵江水》这56行诗句,不尽眷眷思归之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知道余光中先生,是因为他的《苦瓜吟》,由此知道了他是一个爱国诗人;第一次关注他,缘于他写的关于他的四个女儿的文章,很幽默,很风趣。想像中,他应该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可爱的老人。偶然翻到了《火中龙吟:余光中先生评传》这本书,细读之下,发现:  相似文献   

11.
论的的不休     
开栏语:纯洁现代中文,一直是余光中、冯骥才、季羡林等一批现代文化名人的萦心之念。他们作为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的中国文人,时刻关注着中国语言随时代发展逐步演化的每一个细节,不断给恶性西化的现代中文把脉开方。但这都绝对出于对祖国语言的挚爱,而非刻意吹毛求疵,他们无法忍受对中文的任何污染,哪怕来自大作家,哪怕只有一小点。长,自不可掩;短,亦不可护。这应该是每一个国人对待母语的一种态度。余光中先生说:“白话文所以噜苏而软弱,虚字太多是一大弊端;而用词最滥的虚字正是‘的’。一碰到形容词,就不假思索,交给‘的’去组织,正是流行的白话……”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反思,他写下了《论的的不休》一文。本期我们选了其中的片段。  相似文献   

12.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以“乡愁诗人”著称,他的诗作《乡愁》意蕴深刻,脍炙人口,写出了海外游子的思归之情,洋溢着诗人魂牵梦绕的“中国情结”。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的是余光中先生1957年和2010年翻译的《老人与海》的两个版本,挑选译本中诸多实例,通过对比分析重译本对原译本的改进,并结合余光中的翻译思想,探讨影响其重译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钱虹 《课外阅读》2010,(12):32-32,33
有感于沪上几所名牌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取消语文考试,写了篇《当今语文,为何失宠》。其实,这也并非我个人的杞人忧天与危言耸听,前年央视“东方时空”栏目报道过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等有识之士,有感于如今“美丽的中文”不仅“美丽”尽失,而且国文教育在台湾已到了令人“惨不忍睹”的地步,  相似文献   

15.
小雨老师要上公开课,教学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苏教版必修二),让我帮她磨课。  相似文献   

16.
2014年4月4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余光中先生为他的著名诗篇《乡愁》续写的第五节诗句——"而未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余光中先生笑着对《光明日报》记者说道:老来还乡多感慨,"乡愁"拐弯是担当。……随着回大陆的次数越来越多,都不好意思再有乡愁了,笔下也不再有当年那种忧伤绝望的愁情别绪了,我的新诗和散文几乎都是"拐弯"过  相似文献   

17.
半个多世纪以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写景散文,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必选之作,大陆港台都是如此,只有在大陆“文革”时例外。人们对之赞不绝口,视为白话散文的典范。台湾著名诗人、评论家余光中先生,以现代人的情怀、学者的慧眼和作家的敏感读出了朱自清散文中的不足之处。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一文中,余先生较详尽地对朱自清提出了批评意  相似文献   

18.
余光中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其《乡愁》一诗有着孙犁先生所言的“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般的美学意味,真正反映出了他的文学功力颇深。现从以下三点《乡愁》一诗的美。  相似文献   

19.
2017年冬季,余光中先生逝世。在缅怀余先生的活动中,除了那首道不完的经典《乡愁》外,《写给未来的你》热度最高。可随后不久,就有人提出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余光中先生,而是女作家张梅。其实,《写给未来的你》之所以广为流传,并非因为它的作者是或者不是余光中,而是因为文章本身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与意蕴。透过这篇文章,可以看到作者的审美教育观,而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美育思想和人格建树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育人观念不谋而合。因此,探析《写给未来的你》,可以结合孔子的"诗乐统一"思想和"文质彬彬"学说,分析其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哪些好的思路和方法,也可以让人们反观现代教育中的缺失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荷塘月色>一向以语言优美著称,而余光中先生曾撰文批评朱先生"的"字短语用得太多,显得累赘.究竟是朱自清先生在运用语言时犯了错误,还是余光中先生的批评有失公允,应该是一个值得细细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