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微信平台传播的信息具有版权保护的可能性,其中著作权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见的侵害微信著作权的情况有微信转发、微信公众号平台对作品的上传和传播侵权等.保护微信中作品的著作权应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打击微信侵权行为,增强微信使用人的著作权意识和作品著作权人的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融合出版背景下著作权侵权与保护问题。融合出版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使得著作权侵权行为呈现新的特征:侵权行为更隐蔽,侵权作品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侵权成本大幅降低甚至趋于零成本。出版单位须与时俱进,从整体战略需求出发,准确判断侵权行为,及时发现侵权线索,激励用户参与,挤压侵权作品空间,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微信公众号具有可版权性,以及版权保护的必要性.在多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微信公众号版权侵权现象严重,包括微信公众号、普通微信用户、微信平台,甚至还包括跨媒体领域的其他互联网交流平台或传统媒体等多种类型.有必要在遵循微信公众号版权保护与微信信息网络传播平衡的前提下,从规则完善、技术保护以及监督惩戒三个不同层面,厘清微信公众号版权侵权治理思路,进行微信公众号版权保护.  相似文献   

4.
数字出版作为区别于传统出版的新模式,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传统的版权法与侵权法均制定于纸质出版时代,在调整数字出版平台所涉侵权行为时显得力不从心。当前的法律规定未考虑数字出版平台所涉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加之司法实务中未对数字出版平台的法律属性进行准确界定,由此造成了当前法律适用标准不统一和法律规则设置不完善的双重困境。本文通过对数字出版平台的法律属性进行划分,确定其具有网络内容提供者(ICP)与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ISP)两种不同属性,应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则。开放型数字出版平台作为ISP应直接适用《民法典》关于网络侵权的相关规则,包括“避风港原则”与“红旗规则”。封闭型数字出版平台作为ICP对作品负有事先的审查义务,应对其出版的作品内容是否侵犯他人的著作权、人格权等合法权益进行合理审查,否则应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5.
出版侵权作品的行为因侵害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他人著作权益而构成侵权行为,此时根据出版社的过错状态,分别与作者构成共同故意侵权和无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在共同侵权行为发生时,出版社与作者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出版社应增强著作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注意合理注意义务的履行及合理利用出版合同的免责条款,从而防范和降低此类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在期刊作品数字出版已成主流的当下,学术期刊面临的数字版权侵权问题尤为突出。期刊作品作为汇编作品具有双重权利属性,学术期刊不仅拥有基于汇编作品的完整著作权,还拥有从原作品著作权人处转让或许可而来的相关著作权或著作权的使用权。在网络环境下,数字作品复制便捷、侵权成本低廉使得侵权行为频发,其中既包含网络服务平台和网络用户的转载、上传等直接侵权行为,也包含网络服务平台明知或应知其用户侵权却不作为的共同侵权行为。文章提出,学术期刊在应对数字版权侵权时存在维权基石不稳、维权能力欠缺以及维权效果不佳等困境。为保护自身数字版权,学术期刊应严格把关授权流程,奠定维权基础,同时汇聚期刊力量,依托集体组织形成维权优势,构建稳定的著作权集体组织管理模式,并以疏代堵,最大限度消解侵犯学术期刊数字版权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腾讯公司立足智能终端出品的具有即时通讯功能的微信平台,尤其是微信公众号服务,为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提供了良好平台,但在实际应用中版权保护风险却一直存在.立足微信平台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现状,本文总结了腾讯公司在数字版权保护中的成功经验及其不足,分析了数字版权保护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的侵权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广东首例微信侵权纠纷案为例,分析自媒体时代背景下著作权保护的困境:法律法规缺失、著作权归属认定困难、侵权行为难以监管、侵权纠纷审理难度大。针对这些难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升技术措施并简化侵权投诉流程、加强监管并推进实名制、适当加大对自媒体作品著作权侵权的惩罚力度。  相似文献   

9.
郑瑞平 《出版广角》2016,(23):35-37
微博具有可版权保护性,微博版权危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侵犯微博版权的类型主要包括:微博用户的侵权、微博平台的侵权、跨媒体领域的侵权等.保护微博版权应采取完善版权法律法规、坚持微博实名政策、打击微博侵权行为,以及增强微博平台、微博权利人与微博用户的版权保护意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作者对著作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在出版活动的著作权使用过程中,侵权问题亦显得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未尽合理注意义务而导致的著作权侵权纠纷。文章从对作者的著作权保护以及出版者对著作权的使用两个角度,阐述如何规避日常出版工作中常见的因未尽合理注意义务而导致的署名权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11.
科技期刊微信订阅号图片的选择原则及优化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艳  赵俊杰  崔金贵 《编辑学报》2015,27(6):587-589
针对科技期刊微信订阅号的运营现状及理论研究概况,认为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注重内容建设的同时不应忽视形式包装,媒介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应培养并具备一定的新媒体素养.通过实例分析,探讨科技期刊微信订阅号图片选择的基本原则:不得侵犯图片著作权,比例适当、画质清晰,与消息内容关联度高,与科技期刊风格定位保持一致,并介绍微信消息封面大小调整及图片优化实用技巧.  相似文献   

12.
阐述P2P共享技术下科学交流中的著作权问题,探讨该技术应用于科学交流的著作权法律关系,分析技术应用中的著作权直接侵权责任、间接侵权责任、基于技术中立的非侵权责任等基本理论问题和相关案例,最后提出优化P2P共享环境下科学交流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理解和运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增加的关于著作权侵权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文章对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主观方面、客观方面、损害后果以及罚赔数额等进行了探析,并厘清著作权侵权中惩罚性赔偿、补偿性赔偿和法定补偿的关系,以期在保护著作权人权益的基础上,推动著作权的有效利用,促进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14.
文杰 《出版科学》2011,19(5):21-24
基于《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探讨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认为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在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时,应将"知道"解释为"明知",并应为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设置必要的门槛;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赔偿范围,可采取法定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5.
从版权交易角度指出,开放存取期刊是一种新型的网络出版模式;并从版权管理目的、许可合同内容、版权保护侧重点、责任承担机制和许可协议法律地位等5个方面,对开放存取期刊与商品化电子期刊版权管理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保护开放存取期刊版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网络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和低成本使得信息侵权行为更加容易产生,也增加了图书馆在信息服务的过程遭遇著作权纠纷的风险。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著作权风险呈现多样性特点,著作权风险产生在图书馆业务工作中如自动化管理、采购、汇编、网站建设、导航链接、文献传递中,读者违规也可能出现著作权风险。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数字化期刊的版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锐锋  刘清海 《编辑学报》2011,23(3):201-203
分析新形势下我国数字化期刊侵权的主要表现及侵权隐患,指出完善著作权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合法使用机制是保护数字化期刊版权的当务之急。提出加强立法和技术研究,建立著作权专人负责制或聘请法律顾问,建立著作权集体保护制度,建立国家的数字版权交易平台等群防群治对策,呼吁人们一切从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出发,妥善解决好数字化期刊"海量作品授权难"问题。强调新媒体和新模式条件下版权保护最佳方法是"一对一授权"。  相似文献   

18.
崔玉洁  包颖  廖坤 《编辑学报》2018,30(1):70-73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期刊转型的关键是实现全媒体出版.增强出版以新媒体为载体,以增加论文的内容呈现形式和传播手段为目的,是一种全新的期刊产品形态,是全媒体出版的必然选择.文章探讨增强出版的传播内容,以纸刊增强出版、网页增强出版、微信增强出版为例提出了期刊增强出版的几条路径,以期为期刊数字化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技术的产生和逐渐成熟,数字图书馆将成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模式。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著作权侵权纠纷将无法避免。出于数字图书馆健康发展的需要,其提供实体数字资源而导致的直接侵权行为应当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其提供虚拟数字资源而导致的间接侵权行为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以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4编的347种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为样本,对其微信公众账号的开通状况做了调查与分析.截至2015年1月1日,仅有38种期刊开通了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微信公众账号.合并12种“多刊一号”期刊,实际分析的期刊公众账号共28种,依照没有固定栏目和有固定栏目2种情形加以讨论.结果显示:没有固定栏目的13种期刊其微信公众账号的不足较为明显;有固定栏目的15种期刊其微信公众账号具有“阅读界面简洁明了,用户个性化需求更易满足;信息内容涵盖丰富,宣传推广功效更加显著;特殊功能开通,微信平台效能越发突出”等优势.认为今后应充分认识微信公众平台在学术期刊出版界的应用前景,注重栏目设置、内容优化以及宣传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