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本第 10页录用了魏源的《海国图志》中的一句话 :“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段为人们所熟悉并经常引用的材料是何意 ?从史学界很多研究魏源的文章来看 ,大家较多地重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并一致认为这是魏源的核心思想 ,那么“以夷款夷”作何解释呢 ?课本同页下的注释是“以夷款夷 ,指用外国的礼仪接待外国”。此解释 ,我认为值得仔细商榷。第一 ,从上下文内容来看 ,魏源写《海国图志》的三个目的中 ,第一个“以夷攻夷”和第三个“师夷长技以制夷”都是打击外国侵略者 ,抵…  相似文献   

2.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思想,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林则徐发其端,魏源竟其绪,由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完整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思想,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起了什么作用?从这一思想影响下的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将获得什么启示?这些是颇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面对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师夷”思想,将“制夷”与“强国”有机结合起来,开启了中国近代化之先河。他提出“去人心之积患”与“筹夷情”思想,促进观念的近代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的主张,促进外交的近代化;提出“师夷之长技”的思想,促进军事的近代化;主张创办新式工业企业,萌发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向往西方民主制度,萌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此外,他还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魏源的“师夷”思想,在中国乃至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后,魏源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表达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魏源在其著作中,辩证地阐明了师夷、制夷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林则徐在奉命赴粤查办海口事件、在办理夷务过程中及事后都十分重视探访“夷情”,掌握“夷情”,认识“夷情”,根据“夷情”采取驭夷、治夷、筹夷对策和措施。林则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认真,很有成效,具有深远影响。由于掌握、认识了夷情,所以能成功缴烟、销烟,九龙抗英获胜,成为开眼看世界的先驱。在林则徐的奏折、书函中,虽然没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概括提法,但筹船炮水军以制夷的主张与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一脉相承、思路共通的。这一思想成为近代思想界由封闭到开放转型的重要里程碑,是改变传统华夷观念、道艺观念的先声。  相似文献   

6.
左宗棠是洋务派中比较特殊的人物,有些同志认为他是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继承者。笔者认为左宗棠的洋务思想不仅继承了魏源的“师夷制夷”思想,并且在当时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不少值得肯定和借鉴的东西。第一,左宗棠办洋务的目的动机,不仅是为了“制夷”,也不单是为了镇压内乱,而是从十九世纪下半期,世界经济的发展形势、中国的形势这一客观实际出发,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提出了主要向西方  相似文献   

7.
近代初期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设想 ,可分四个方面内容 :1.在虎门外建西式造船厂、火器局 ,仿造洋式舰炮 ;2 .组建用洋式舰炮装备的新式水师 ;3.仿西洋养兵练兵之法 ,整饬水师 ;4.鼓励沿海商民设厂造船械及其它民用工业品。“师夷长技以制夷”暗合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两大主题——反抗外来侵略(“制夷”)、实现现代化 (“师夷长技”) ,因而也就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救国方案、第一个现代化方案。本文肯定了魏源可贵的探索精神 ,同时指出了其设想因时代局限性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魏源是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在清王朝日趋衰败的时期,他提出了向西方学习,走富国强兵之路,“师夷”“制夷”思想,具有改革内容和改新气魄。  相似文献   

9.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近代无疑具有开榛辟莽、启蒙发轫的进步意义,但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魏源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和传统夷夏观的长期浸染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而不可避免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拟用历史的、具体的、辩证的观点阐述这个新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在19世纪中期,魏源是中国最具前瞻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把“受言”比喻为“受光”,并且提倡“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开放心态。本文侧重从更为深层的意义阐发当年魏源“师夷制夷”的话语,并且指陈当今世界迫切需要这种冷静而又清醒的大思想家。  相似文献   

11.
“以夷款夷”是《海国图志》写作目的之一,也是魏源“夷务”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史学界却鲜有注目。“以夷款夷”作为魏源重要军事外交主张,是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救亡图存的经世致用思想之高度升华。它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所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作为观念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从根本上说来自实践,更具体地讲来自于武器装备陈旧落后的清军和坚船利炮的英军的不对等的对抗斗争.敌对双方在军事技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而又突然相遇,要在战场上见高低,势必使落后一方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即了解、掌握对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作战方法等.这也是人类社会技术横向扩展、传播乃至深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魏源讲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指向西方国家学习制造船炮等先进技术,组成新式水师,以便与敌人兵舰争战于海洋.不过,“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思想的发明权并不属于魏源,而是属于直接在第一线抗击敌人之人,即以林则徐等为代表的部分军民.  相似文献   

13.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魄源:《海国图志》序转引高级中学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必修)第一章《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14.
熊亮  韩冰 《现代企业教育》2008,(22):127-128
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推行者,他不仅继承了魏源、林则徐的“师夷制夷”的思想,并且在当时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洋务思想,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肯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林则徐的夷务(洋务)思想,集中于对夷人夷情的了解,对鸦片的处理以及对“边衅”的判断和制敌方略上。本拟将此等内容钩沉如次,求教于各位史家。  相似文献   

16.
李锋 《教师》2008,(6):19-20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把对国人的思想启蒙教育作为救亡图存的第一步。林则徐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家人“苟利国家”“笃实做人”,教育官员“富国利民”“察民”“恤民”,教育国人“悉夷”“师夷”“制夷”,不但启发时人,而且在今天也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7.
魏源(1794—1857),湖南邵阳人。生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了中华民族,也深刻教育了一代有识之士,他们从此开始了不屈不挠、曲折坎坷的救国探索。魏源就是这艰难历程的少数先行者之一。以富国强兵、抵御外侮出发,魏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政治主张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魏源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守”、“攻”(“战”)、“款”三个方面论述了海防之策。“守”的基本思想是诱敌深入扬长避短,还包含“器利不如人和”及武装民众的思想。“攻”(“战”):一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集中打击侵略者;二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款”是既开放与各国平等互利的合法贸易,又禁止非法的鸦片贸易。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近代化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中国教育近代化经历了从清末、民国初年到“五四”这一长期的历史过程,它是通过教改和学西方两个基本途径进行的。(一)清末19世纪中叶,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倡开眼看世界,提出并努力实践“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揭开了“西学”思潮的序幕。此后出现了洋务派思潮。洋务派实践“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同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和学习“西技”。首先办起培养外语人才的高等学堂,随后又办起培养工矿企业、军火工业、新式陆海军等方面人才的学堂。在维新变…  相似文献   

20.
自强”思潮是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而形成的自强自立、振兴中国的新思潮。它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经世派林则徐和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经过太平天国农民阶级领袖和洋务派的发展,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变法自强”、“振兴”中国为标志而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