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翟新群 《新闻战线》2013,(2):113-114
曾经有一位报社领导给驻地记者讲话时说:"你们与报社编辑部的记者相比,只能算是‘偏师’。"言外之意,驻地记者不是报社的主力部队。他何以有这样的认识?应该来自于驻地记者平素的业务能力表现。平心而论,  相似文献   

2.
记者要“跑”起来郑剑一位记者朋友,半年前被派驻香港。在一次通话中,我问他感受如何,同在内地报社相比,香港的记者有什么特点。他说,不大一样。两地情况不同,自然各有特点,不能简单类比,但差别也是明显的。这从对记者的不同谑称——内地的记者像“新闻官”,香港...  相似文献   

3.
段献民 《新闻前哨》2005,(12):35-36
前些时,云梦县几位农民来报社投诉农机质量问题,其中一位说:“我就相信你们报社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因为几年前,他也到报社投诉过农机质量问题,记者电话与厂家交涉后,第二天厂家就派人来解决了问题。这一次,为赔偿问题,几位农民与厂家扯了两个多月都无结果,只好找到报社。记者一边采访,一边做协调工作,前后奔波了半个多月,最后,厂家同意赔付一万五千元钱,几位农民非常满意。他们说:如果媒体不干预,问题肯定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一位记者抓新闻时,发现一名假“贫困学生”在大街上乞讨。他不仅拍了照片,而且“没收”了这名假“贫困学生”的财物,然后回报社发稿。笔者问他有没有想到将假冒的“贫困学生”扭送公安部门,他说只要稿件见报就行。再指出他无权没收别人的财物时,他说自己又不是要那财物,只不过交给报社做个事实证据而已。  相似文献   

5.
编辑的作用与水平郑剑某报社的一位领导同志要出访,名片上原印的职称是高级记者,后来又重印一份,改成了高级编辑。因为他听说在国外新闻界编辑比记者水平要高一些。有人还谐谑,如果国外同仁一看,年过半百还在做记者,整天价到处跑,会笑话的。这位同志的担心是否必要...  相似文献   

6.
某报社一位驻外地记者去年发稿数量名列前茅,其“奥妙”之一,是在通讯员的成稿上加上自己的名字。对此,报社内外有颇多议论。 这位记者一没参加采访,二没参加写作,何以要在别人的稿件上加上自己的名字呢?知情人讲,名利使然。一些报社对记者工作考核按发稿数量,不管单独采写还是与通讯员合写的,统统算数,谁发稿多,得稿酬就多。在别人的稿子上署名,不费力气,却名利双收。 不同作者商量便署上自己的名字,看上去是件小事,实际上是关乎职业道德的大问题,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犯。往深处说,它损害报社的形象,损害记者的形象。对…  相似文献   

7.
孙力 《军事记者》2002,(12):57-57
前不久,某报社的一位记者来到我们单位,说根据报社的策划,近期要拿出一个整版来宣传报道尊老敬老的典型。该记者经过细致采访后才发现,我们单位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在这方面仍然存在着薄弱环节,现有的事迹无法使报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缺乏作为典型的必备条件。叫人没想到的是,颇有韧劲的该记者不但没打退堂鼓,而是很热心地向我们列举了几个方面的重点,建议我们按照他自己所需要的素材去“补救”。碍于记者的好意,我们单位在记者同志的亲自导演下,专门抽出人员和时间,行程数十公里去敬老院看望慰问老人,并突击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做…  相似文献   

8.
任彦宾 《青年记者》2010,(14):71-72
中国青年报社一位新记者入社不满两年,参与了几个有影响的调查报道的采访,作品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在一次记者会上,当报社同仁要求他谈谈自己做调查报道的感受和经验时,他却满脸困惑。  相似文献   

9.
一位退休的89岁的新闻记者,最近获得了美国堪萨斯大学的硕士学位。这位记者的名字叫做韦高伯。他曾在许多报社和出版社服务了64年。退休以后,他认为还应该努力学习,用自己的表现,给年纪大的记者一种鼓励。他并  相似文献   

10.
杨子才同志是一位足勤笔健的老记者.一位忠恳敬业的老报人,一位统领军事新闻大军的老领导。对于我来说.他则是一个让人尊敬的老友与为文做人的良师。子才同志除了履行好一个记者、编辑和报社领导者的责任.尽心尽力地办好报纸外.还在杂文及诗歌创作等方面付出了很大心血.写下了大量作品。他的洋洋九册《萤窗集》,足以说明他杂文创作之丰.令人感喟有已。  相似文献   

11.
前段时间,因为一次采访任务需要报名,我在报社各个楼层的处室之间跑手续.在电梯里偶遇一位前辈,看到拿着各种表格的我,他低声问:“你要辞职了?”我问前辈何出此言,前辈分外严肃地说,在这个报社坐电梯上上下下的,如果不是编辑要签版,就是记者要辞职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年报社一位新记者入社不满两年,参与了几个有影响的调查报道的采访,作品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在一次记者会上,当报社同仁要求他谈谈自己做调查报道的感受和经验时,他却满脸困惑.  相似文献   

13.
我有一位做记者的朋友,一天下午被报社派去采访一次外事活动。会上主宾进餐,记者被“晾”在一边。直到后半夜结束采写,记者整整饿了八个小时。事后一些同事为此事替他打抱不平,这位朋友却说:“这  相似文献   

14.
媒体市场化对新闻伦理道德的冲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位记者曾经历这么一件事,他调查到某公司打印机的墨盒残墨过多,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在拿到确凿的证据后他准备发稿。该公司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到报社进行公关活动,最后给这家报社一笔可观的广告费,于是总编辑把这篇批评性报道改成了为该公司的辩护报道。  相似文献   

15.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青年报》的专职记者最初有三十多人,以后逐渐发展到七十多人,我是最早的记者之一。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对这支年轻的记者队伍非常关心,曾多次给我们讲话、开座谈会,谈如何当好一名记者。有时还让报社的领导同志把他对记者工作的要求和希望传达给我们,使我们这批年轻的记者在他的关怀和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1955年1月,报社召开记者会,请耀邦同志来给大家讲话,原以为他工作忙,不一定能来,谁知他满口答应,并且讲了一个上午。对于记者的任务、记者的作风、记者的品德、记者…  相似文献   

16.
他是一个和谐的组合。在老河口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晏书成身上,学者、记者和报业经营者三种身份有机地集合于一体。他出版发表的书籍、论文、新闻作品几十万字,有的被评为全国、全省获奖作品。他到报社10年,使报社两次跻身于湖北省先进县市报社行列。 “改出新闻生产力” 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浪淘沙,只有靠改革激发活力,县市报才能不断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选拔贤才不应先量胡子长短。”1994年4月,晏书成提议对广告科长一职实行公开招标、竞争上岗,把到报社不足一年的一位青年推向中层干部岗位,一举解决了广…  相似文献   

17.
说长道短     
前不久,一位记者抓新闻时,发现一名假“贫困学生”在大街上乞讨,他不仅拍了新闻照片,而且“没收”了这名假“贫困学生”的财物,然后回报社发稿。笔者问他有没有想到将假冒的“贫困学生”扭送公安部门,他说只要稿件见报就行。再指出他无权没收别人的财物时,他说自己又不要那财物,交给报社做个事实证据而已。  相似文献   

18.
杨子才同志是一位足勤笔健的老记者,一位忠恳敬业的老报人,一位统领军事新闻大军的老领导。对于我来说,他则是一个让人尊敬的老友与为文做人的良师。子才同志除了履行好一个记者、编辑和报社领导者的责任,尽心尽力地办好报纸外,还在杂文及诗歌创作等方面付出了很大心血,写下了大量作品。他的洋洋九册《萤窗集》,足以说明他杂文创作之丰,令人感喟有已。子才的杂文,往往是从古人先贤的轶闻趣事起始,边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9.
吴菁 《新闻采编》2004,(1):26-27
据武汉市一名记者披露,他所在报社的编辑大都是因做不好记者,才被淘汰到编辑岗位的,该报社奉行“采而不优则编”的“兵法”,是对编辑在报纸生产流程中地位的误解,进而言之,是对新闻生产规律的背离。  相似文献   

20.
程洁 《新闻记者》2001,(3):38-40
这将是我这一生中永远不能忘怀的一次采访。在刚起步不久的记者生涯中 ,我遇上了这样一位特殊的同龄人———他曾犯下滔天罪行 ,在逃两年。与他的接触中 ,我体会到了作为同龄人所不易体悟的东西 ;这些感受更让我明白了———“记者”这个名词背后更有它的另一番意义。就在年前 ,曾有一位读者给报社来信 ,他说 :“作为记者 ,他承担的不该只是报道任务 ,记者的身上更肩负着启迪民智的社会责任。用手中的笔去开启大众的民主、法制意识 ,自由、平等观点。授之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记得当时在阅报栏上看了这封信后 ,报社的副总编辑任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