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愈虽不以山水诗人名闻于世,但他却写了近百首独具风貌的山水诗,韩诗中的山水具有4个显著的特征;1,雄奇险恶之美;2、平易自然之美;3、心态的形象记录;4、深层的生命精神。这些特征与其诗中沉积的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有深刻关系,是《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盂子“养气说”及“攘斥佛老”思想三重影响的结果,在大变唐诗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韩愈一变谢氏轨迹,运用汉赋铺排及散文笔法,开创了山水诗表现形式的新领域,其诗中的山水因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因而在满足人类艺术文化需要方面具有不朽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受儒家、道家、佛家三种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在这三种文化的综合影响下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具有不同的人生境界。这些变化都与苏轼所接受的文化有很大关系,是在其文化底蕴的作用下产生的,也是其对人生、对生活的思考之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韩愈诗歌中的鱼与钓鱼意象具有三方面的文化内涵,即以鱼喻志、写意排闷、表达对弱者悲剧命运的同情。这与韩愈独特的审美取向及心态有关,能从一个侧面反映韩愈以文化为诗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古籍关于神话的记载中,有大量有关“大荒”意象的描写,形成了后世文学作品的一个传统意象。从地理、政治、文化等发展的过程可窥见先秦神话中“大荒”意象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隐逸文化与中国山水田园诗的生发勃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田园诗是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的一种重要诗体,它的生发和勃兴,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隐逸文化的生发与勃兴。正是由于古代文人士大夫在追求人格精神的独立与自由的过程中,才藉归隐或羡隐,为诗歌的文艺审美实践创设了一个向山水田园化方向发展的时代氛围。  相似文献   

6.
艺术素质教育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审美情趣以及关心人类的态度和精神,并学会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不断提高审美能力,积极参加各项文化活动,提高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彰显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风采。唐诗作为中国古典学艺术的奇葩,为后人留下取之不尽的化给养。在那个名家辈出、群星丽天的化背景下,诗歌流派纷呈,诗人创作各具特色。以山水田园诗创作为主的王维,在佛教禅宗的影响下通过诗歌的美感去探索宗教的灵性,创造出许多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禅诗”。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陈寅恪学术贡献与学术观点的评估、对陈寅恪人格特征与化取向的剖析、对陈寅恪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对全面评价陈寅恪的若干思考,可得出结论,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诗集》,而且陈寅恪的全部作,都是对这一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之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9.
审美化的校园人际关系、审美化的校园环境以及审美化的课外活动是构建校园审美文化的三个基本层面。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交际的最重要的手段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任何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 ,是文化的传播工具 .语言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不同文化间存在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必然会影响语言的教与学 ,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 ,结果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林” .只有把文化背景知识融合到语言教学中去 ,才能完全理解和正确使用所学语言  相似文献   

11.
黔东土家族傩堂戏是中国大地众多傩戏中的一支,由于产生条件、生存环境的差异,土家傩戏与其它傩戏有明显区别,其产生的渊源与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傩堂戏班(或坛)组织及社会功能均有特色。特别是戏剧剧目、仪式及仪轨、面具、舞蹈、音乐、服饰及道具文化都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13.
作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刘禹锡,他的一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为中兴衰落的大后帝国,刘禹锡参与了著名的“永贞革新”,倡导新政。他的大量的诗歌作品既是其坚持革新思想和做岸不屈人格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后社会以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的缩影,从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本文上半部分发表在本刊今年第1期。  相似文献   

14.
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诗集》,而且陈寅恪的全部作,都是对这一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的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陈寅恪学术贡献与学术观点的评估、对陈寅恪人特征与化取向的剖析、对陈寅恪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对全面评价陈寅恪的若干思考,可得出结论,陈寅恪存在理智与情感的尖锐矛盾,理智上能清醒地看到中国旧化必然歇绝的历史命运,情感上却无法摆脱对此化的深深眷恋。不仅陈寅恪的《诗集》,而且陈寅恪的全部作,都是对这一化的余音不绝的挽歌。陈寅恪的思想基础不是人本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他所追求和维护的不是“天下万世的真理”,而是囿于一时间(前现代)、一地域(封建中国)的终将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的纲常名教。陈寅恪不是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而是一个坚定的保守主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文学以自己独特的符号及符号方式承载全幅的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之,有五大层次,即部分与全体交融互摄之精神(方法论的)、天人合一的贞认、成人成圣即成神的道德人本关怀、文化的三大价值核心、文化品格的认定,这由内而外通贯一气的五大方面都是文化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这五大方面决定了审美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同时,文化精神即审美。正是在文化与审美的交汇处,文学既承担了纯粹意义上的审美、也承担了纯粹意义上的文化的品格,而这种双重承担表现在它的意象及意象世界的意义之中,它们本质上正是文化精神的旨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强调生命超越境界,这不仅体现在人生哲学上,且体现在美学诗学上。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将人生作为审美境界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分四方面讨论了:儒道释的和谐、妙道、圆融的人生自由之境;孔子的十年一境和王国维的三个境界说;冯友兰的人生四层境界说;唐君毅的心灵九境和傅伟勋的生命十境说。强调从传统向现代的文化转型中,重新审理和关注中国文化境界说,发扬其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一面,使东方文化精神在新世纪的中西文化思想对话中重展其精神勉力。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把阅读教学过程演绎为应用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建构起我们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需要利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感染、熏陶学生,使其内化为学生的占典文化修养,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部分。因此,古典诗词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典诗词都是历经千百年仍传诵至今的名篇,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20.
“杨靖宇精神”这一概念和范畴的提出,是杨靖宇研究演化的理论需要。“杨靖宇精神”作为杨靖宇思想风范、品格的精髓和集大成,可以概括为:理想信念、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舍身献身、艰苦奋斗、民族团结六方面内容。“杨靖宇精神”是一个完整、科学的系统,这些内容分别是其动力源、认识论基础、本质特征、核心与真谛、党性凝聚点。它作为民间的、学术界、理论界的新概括,是对杨靖宇一生光辉业绩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