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父亲的大学     
高冬梅 《阅读》2014,(Z6):24-25
<正>父亲到了上学的年龄,情愿盘腿坐在炕头帮祖母纺线,也不肯进学堂。父亲不上学,也就不识字,他连自己的名字也认不得。而读过书的大伯三叔四叔,无一例外地成了"公家人",虽然几年才回来一趟,但都是春风满面,神采飞扬。相比之下父亲却显得委琐俗气。每当他们弟兄几个坐在一起,我甚至都不敢看父亲一眼。父亲当年为什么不肯上学,父亲从未说过,我也没问过。倒是母亲每每与父亲闹翻,最后总是毫不留情地质问父亲:那时你咋不上学呀,看看人家再看看你。母亲这话一出口,父亲便像霜打的茄子一样低下头,只顾一口接一口地吸烟,一声不吭。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不挪窝,没移地?或许,当下是纸媒的冬天。毕业十年的同学会上,放眼当年满腔激情秉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一帮同学,至今仍坚守纸媒的,已屈指可数。而90后的新闻系"小鲜肉"们,毕业后愿意去纸媒的,也已寥寥。几许落寞,几分怅惘,几番动摇,有人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可后面还有人接了一句,春天来之前,你不要先死在冬天里。  相似文献   

3.
<正>我家是一个单亲家庭。听隔壁的多莉太太说,我的母亲生下我不久便去世了。而父亲对于我母亲的事总是只字不提。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很冷漠的人,他从不跟我多说话,在生活和学习上对我的要求却很严格。  相似文献   

4.
图画禽兽     
季惠  冰样柠檬 《阅读》2007,(9):32-33
一解缙是明代文学家,生而秀异,聪慧绝伦,六七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传为神童。在他7岁时,有人手拿父亲的画像慕名找上门来,要他在画像上题诗。解缙欣然应允。  相似文献   

5.
谢倩霓 《阅读》2014,(10):4-5
小时候,我最爱干的农活之一就是打猪草。每逢星期天,我都会挎着一个草筐,兴高采烈地去打猪草,并大声对家里人说,我去打猪草了,好像很勤劳的样子。然后,趁大人不注意,悄悄往草筐里塞一本书,一溜小跑出门了。如果专门抱一本书去河边,那会遭到父亲训斥的。这个样子,容易让入误认为是游手好闲。在父亲眼里,我读的书都是些闲书,要是我打猪草,那就不一样了,既帮家里干了活,自己又满足了读书的欲望,可谓是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6.
叶娟 《阅读》2014,(35):17-17
<正>有一次,一位富豪举行盛大的宴会,邀请了许多客人,也邀请了肖邦赴宴。宴会结束时,那位脑满肠肥的绅士指指肖邦,又指指钢琴,让肖邦演奏一曲,作为餐后的水果。肖邦恍然大悟,这富豪请他来赴宴,不过是为了这个目的——供有钱人娱乐。他感到自己受到了污辱,便以讥讽的口气说:"原来先生请我来吃饭是有代价的。不过,我吃得很少。"说着,他从衣袋里取出一叠钞票往桌上一甩:"给你,这是我的饭费!"说完,肖邦昂首阔步地走了出  相似文献   

7.
安武林 《阅读》2014,(38):4-5
小时候,我最爱干的农活之一就是打猪草。每逢星期天,我都会挎着一个草筐,兴高采烈地去打猪草,并大声对家里人说,我去打猪草了,好像很勤劳的样子。然后,趁大人不注意,悄悄往草筐里塞一本书,一溜小跑出门了。如果专门抱一本书去河边,那会遭到父亲训斥的。这个样安子,容武易让人误认为是游手好闲。在父亲眼里,我读的书都是些林闲书,要是我打猪草,那就不一样了,既帮家里干了活,自己又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文学特性的认识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文学的特性就在于它的形象性;一种认为文学是人学。近年来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有了新的发展。人们觉得“形象说”只从形式着眼来规定文学的根本特征,认为文学和哲学的内容一样,却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反映形式,这就违反了内容决定形式这个辩证法的规律。对于“人学”说,人们没有彻底否定它,而是认为它较为宽泛、笼统,缺乏科学的具体规定性,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因而便有人在“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的基础上,作了  相似文献   

9.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父亲的四十余封信。这些信距今已有多年了,信纸已然发黄,笔迹也因岁月的潮气浸袭而变得模糊不清。从考上师范到参加工作,我的人生轨迹便被界定在城市,而父母却自始至今都扎根在那山青水秀的乡下。于是,信便成为我和父母感情交流的纽带。父亲隔三岔五地给我写信,其中我印象特别深的有三封。第一封信距现在已经9年了。那时我刚考进师范,第一次一个人远离父母在外生活,感觉很不适应。收到父亲第一封家信时,压抑的思乡之情像开闸的洪水一样涌上心头,泪水也止不住地越擦越多。父亲的信中有一段话对我感触很深。他说:“孩子,我首先要告诫你不要想家,要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你既然已经选择了当教师,  相似文献   

10.
雅瑟 《阅读》2005,(11)
父子俩一同穿越沙漠,在经历了漫长的跋涉之后,他们都疲惫不堪,干渴难忍,每迈出一步都异常艰难。这时父亲看到黄沙中有一枚马蹄铁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是沙漠先驱者的遗留品。父亲对儿子说:“捡起它吧,会有用的。”儿子用一副不屑一顾的眼神,看了看一望无际的沙漠——捡它有什么用呢?儿子摇摇头。于是,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继续前进。终于他们到达了一座城堡,父亲用马蹄铁换了200颗酸葡萄。当他们再次跋涉在沙漠中遭遇干渴时,父亲拿出了酸葡萄,边走边吃,同时自己吃一颗还丢一颗在地上——儿子每吃一颗便要弯一次腰去…  相似文献   

11.
我以前曾看过晚清学者俞樾写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富翁的儿子问老师:“‘一’字怎么写?”老师说:“一划。”“‘二’字怎么写?”老师说:“二划”。“‘三’字怎么写?”老师说:“三划”。他恍然大悟:“原来天下的字是这样一划一划地连下去的!”这时,他父亲正好要聘请一位能抄抄写写的人,他连忙阻止:“何必要花钱雇人呢?这事儿我完全可以干好。”他父亲听了当然很高兴。一天,他父亲要他写请柬请一位娃万的人来做客,等了好久.他也没写好。他父亲几次派人催他,  相似文献   

12.
明亮的眼睛     
郭枫 《阅读》2014,(43):14-14
<正>小群是个双目失明、失去母亲的孩子。很小的时候,父亲让小群触摸柔软的凉凉的东西,说:"这是水,可以流动,长江、黄河和大海都是这样的水组成的,水多了便浩荡奔腾,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难度最大的是向小群解说颜色。小群生下来就面对着一个黑暗的世界,怎么让他理解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呢?比方给他解释红色:太阳就是红  相似文献   

13.
吴星潼 《阅读》2011,(Z1):46-47
自从我们班有了QQ群,无数"漂泊"在外的QQ一族便有了自己的大本营。要说我们班这帮资深网虫的昵称,那可真是各有千秋。我的网名自然要隆  相似文献   

14.
剩下半碗饭     
王韭 《阅读》2014,(Z6):22-23
<正>14岁那年,父亲给我找了个继母。继母带来了一个男孩,比我大几个月,我叫他"喂"。家里陡然增加了两张嘴与"喂"的学费,父亲的脸开始阴沉起来。每到吃饭时,"喂"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父亲在旁边冷眼瞪着。只有等我和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继母才会趁我们不注意,迅速将我剩下的那半碗饭倒进"喂"的碗里。一天,我照例剩下半碗饭,但我却悄悄溜进厨房,舀了一勺盐倒进碗里,然后回到桌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放下碗  相似文献   

15.
写作,有人说是苦差事,有人说是寂寞的事业,也有人说是巨人的事业.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更有人说,想赚钱就别搞写作.我出了一本书《作家之门》,有人一听书名就不屑一顾,说什么这年头谁还当作家?写本怎样当老板的书还差不多.话虽如此说,默默写作的还大有人在,求购《作家之门》的读者不曾断过.一位从荔浦农村来南宁才一个多月的打工妹,偶然在新华街的书店发现《作家之门》.她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我几次拿起又  相似文献   

16.
挖红薯     
徐梓淳 《阅读》2010,(5):29-29
一天中午,爷爷对奶奶说:“西边地里的红薯该成熟了。下午去挖红薯吧。”没等奶奶回答,我便连忙拉着奶奶的手央求道:“我也去,我也要去。”“好好好,你帮我去拣红薯吧!”奶奶笑着答应了。下午三点多,我们扛着锄头,挎着篮子,带上剪刀等工具出发了。  相似文献   

17.
<正>马家二号院的中堂两侧挂着一幅"原和千年富,信通万古昌"的对联,这幅对联不仅把马家的商号名字"原信昌"写了进去,还把他们的经商理念做了阐释。据说这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一个道人路过马家在昆明开设的原信昌商号时,看见商号的牌匾,便进门来大加赞赏,说商号名字起得好,随即用嘴叼着毛笔写下了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18.
孙晓山 《阅读》2013,(3):21-23
在写作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用哪个字好,进行推敲、锤炼,我们称之为"炼字"。一个字用得好,能扮靓一个句子。相传,元代蒙古族诗人萨都剌写了一联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吟哦再三,颇为自得。有位老人看见这联诗后,却连连摇头,不以为然。萨都剌知道老人定有高见,便虚心向他讨教。老人说:"这一联诗,  相似文献   

19.
疯狂原始人     
任存金 《阅读》2014,(Z3):68-73
<正>原始人克鲁德一家六口在老爸Grug的庇护下生活,在山洞里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没想到世界末日突然降临,山洞被毁,一家人被迫离开家园,展开一场全新的旅程。一路上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能追随太阳到达一个叫做明天的地方吗?让我们来帮一帮他们吧。一、躲避肥猫克鲁德一家刚刚从地震中逃出来,又遇到了  相似文献   

20.
我的尴尬事     
袁梓铭 《阅读》2014,(Z3):40-40
<正>每当有人问起我,你遇到过尴尬事吗?我脑海里立刻就会想起那件事,它一直藏在我记忆中,怎么也忘不掉。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与几个同学在操场上踢球。踢着踢着,有个同学把球传到我脚下,我看准机会对准对方球门,大吼一声:"看我的白银脚!"接着猛地一脚,谁知用力过度,一下子来了个仰面朝天,摔了个"四仰八叉"。同学们一看,哄堂大笑,我见缝插针,飞跑过去,又吼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