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其德 《科学中国》2006,(10):27-29
南极资源纷争 南极具有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这是近半个世纪南极科学考察已经充分证明,也是刺激着世界各国竞相开展南极考察的主要动机和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华凌 《金秋科苑》2011,(14):79-80
上世纪末,俄、英科学家在南极沃斯托克考察站底下发现了全世界最大的冰下湖泊——沃斯托克湖,面积达14000平方公里,被封存在南极冰盖之下约4000米处,与世隔绝。科学家估计,浑然天成的环境使该湖可能约有1500多万年都未曾改变,  相似文献   

3.
走进南极     
人们在1840年前后发现了南极大陆,1895年比利时人组织的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上南极,1889-1890年由英国人组织的第一支南极越冬考察队开展了越冬考察南极,而真正实质性和国际性的南极科学考察始于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IGY)。自人们考察南极至今的200年来,人们才轻撩其神秘面纱.初揭其科学奥秘。  相似文献   

4.
南极第一城     
南极科学考察站(亦称科学考察基地),是开展科学考察活动与确保考察人员工作与生存的必不可少的前提。目前,《南极条约》的45个成员国在南极建有100多个科学考察站,按其性质、功能、规模和站上的设施等来划分,这些科考站分为夏季考察站(仅在南极的夏季一即每年的11月至来年的2月有科考人员的站)和常年考察站一又称为越冬考察站(一年四季中都有科考人员的站)。  相似文献   

5.
不要去南极     
秦洪 《知识窗》2013,(1):19-19
梁家辉的梦想是去三极.北极、南极和珠穆朗玛峰2005年12月6日.梁家辉与香港探险家李乐诗等人奔赴南极.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环保考察最终,此次考察活动非常成功.梁家辉也成为了第一个抵达南极大陆的亚洲艺人。在南极考察期间.梁家辉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和视频.然而他回来之后.却将它们统统删除掉了.并建议大家最好不要去南极.  相似文献   

6.
林泉 《百科知识》2004,(9):26-27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就是南极。南极究竟有多冷呢?在南极极点处,美国阿蒙森一斯科特考察站的队员竖了一块木牌子,上面写着“平均气温华氏零下56度”(折算成摄氏温度即为零下79度)。在南极的孚斯多克湖上的冰面,前苏联的科学考察队员曾测到地球上有记录的最低温度:零下88.3摄氏度。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温度计中水银都要冻结,铁桶上的焊锡也会冻裂开,细菌的繁殖受到极大的抑制。极地的考察者在参观50年前斯科特为首的探险队的极地住房时,惊讶地看到:木板居然还是簇新的,留下的饼干仍适合口味,就连当年斯科特读过弃置的报纸也完全没有损坏!  相似文献   

7.
由于南极条约系统的有效协调和运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在南极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地球物理学家在南极不仅观测出了磁南极的确切位置,而且还意外地发现磁南极和磁北极一样,它们的位置都是在不断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年科技》2005,(4):24-27
?是谁最早发现了南极?数百年来,各国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和科学家,奔向南极洲,有的将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贡献于南极大陆的发现。但谁是第一个发现南极大陆的人?迄今仍有很大争议。这一方面是客观的原因,年代久远,证据不充分,另一方面则是主观的原因,涉及到有些国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和民族尊严等。英国探险家库克,经过两次环  相似文献   

9.
(一)难以置信的南极城市没有到过南极洲的人,一定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在这里,全年温度都在-40℃以下,终年刮着5~6级的刺骨寒风;没有经历过极夜的人,不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黑暗,尽管这  相似文献   

10.
《大众科技》2007,(12):5
在我国即将开展的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将会出现两位特殊“考察队员”的身影——“冰雪面动机器人”和“低空飞行机器人”,这是我国在南极考察事业中首次运用智能机器人技术。  相似文献   

11.
国家海洋局宣布,我国南极泰山站8日正式建成开站。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  相似文献   

12.
廖永岩 《百科知识》2010,(17):30-31
南极洲又称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土著人居住的大陆,由冈瓦纳大陆分离解体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整个南极大陆被一个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为2350米。  相似文献   

13.
2050年夏天,格陵兰广袤的冰原荡然无存,白雪皑皑的乞力马扎罗山已成为传说,南极冰盖下最大的沃斯托克湖已与大海融为一体,青藏高原的冻土彻底消融成为干旱的荒漠。 在中国首都北京,强烈的热带气旋夹带着狂风暴雨给这座城市又增添了几分湿热。由于温度过高,暑假已经延长到了4个月,这给已经负荷过重的公园和游乐场带来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4.
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其分子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常温下为淡蓝色气体。大气层中99%的臭氧分布在10~50千米的高空中,并在这一高度形成臭氧层。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非常低,只有0.4%。如果在0℃的温度下,沿着垂直方向将大气中的臭氧以一个大气压的压力全都压缩到一起,其总厚度仅有3毫米左右。尽管数量如此少,但它的作用不容小觑,它可以吸收99%以上的来自太阳的紫外线,是名副其实的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相似文献   

15.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消息:我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已完成新的南极科考站选址调研和南大洋科考等任务,目前已经在返程回国的途中,预计4月回到上海。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中国第29次南极考察队领队曲探宙  相似文献   

16.
正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中国极地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研究地球两极的科研机构,其名誉所长董兆乾是个老南极人,更是我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董兆乾出生于1940年3月,山东省荣成市人,1966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因成绩优秀进入国家海洋局工作,专攻物理海洋学。1979年12月18日一大早,董兆乾所在的海洋二所海洋物理  相似文献   

17.
由美国和丹麦等国组成的联合研究小组在南极麦克默多干谷地区.首次使用空中电阻探测仪.绘制出南极地下水和冰层的分布图,为揭示冰河环境下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提供了帮助。空中电阻探测器的主要组件是丹麦研究人员开发的勘探系统SkyTem,该系统由一个象线圈一样的大天线构成,天线产生的电流聚集于地面,通过测定它的感应磁场来确定物质表面的电阻率.然后利用这些数据来绘制地下水、永冻土.岩石、冰和冰川等的表面特征。研究人员将SkYTem悬挂于直升机下面,  相似文献   

18.
《今日科苑》2018,(11):3-3
11月12日,前往南极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航行在澳大利亚东边的太平洋海域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黄文涛宣布,此次科考期间将在南极中山站安装激光雷达,填补极隙区中高层大气探测的空白。他表示,本次科考队越冬考察期间,将在中山站进行激光雷达的业务化观测,获取第一手的极隙区中高层大气温度和风场的观测数据,填补我国极地中高层中性大气观测空白。  相似文献   

19.
南极的海豹     
《中国青年科技》2005,(4):37-37
南极的海豹有几种?全球共有34种海豹,约3500万头,南极地区有6种,它们是象海豹、豹形海豹、威德尔海豹、食蟹海豹、罗斯海豹、南极海狗,总共约3200万头,占全球海豹总量的90%。在这6种南极海豹中,有2种在陆地上繁衍后代,2种在冰上,另外2种在冰缘线附近。锯齿海豹、豹型海豹、威德尔海豹和罗斯海豹是南极地区特有的。南极  相似文献   

20.
清晨6点50分的拉萨市区里,天空还是一片钴蓝色,细细的雨丝飘在空中,微有凉意。一支红色的纵队出现在街道上,整齐有序地从临街的店铺前跑过。在他们队服的徽章上,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逗号”,那正是南极大陆的样子。这些红色的身影便是在高原进行选拔训练的南极考察内陆队预选队员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