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光英 《南平师专学报》2006,25(1):72-74,60
女性写作的文本在主流话语社会中是独特的,所表现出来的叙事、意识更是独特的。今天审视由“五四”运动而造就的一批女作家如庐隐、丁玲、萧红,她们的生活与写作对今天女性写作文本与写作审美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林白、陈染为代表的女性写作在20世纪90年代曾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作家的生活经历、性别意识有关,也与时代赋予文学的表现空间相契合。从创作主题来看,林白和陈染都有明显的“逃避现实”的倾向;二者解构以父权为代表的男性权利话语时源于不同的心理机制;陈染在其作品中对“姐妹情谊”表现出怀疑与不确定,而在林白的笔下对此则表现得更加彻底与复杂;两人通过创作各自表达了对“个人化写作”的独特感悟。从当代女作家的写作演进来看,林白、陈染的写作较为彻底地完成了女性作家的语言叙事“革命”,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她们将女性作家创作的先锋性、实验性、革新性演绎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3.
父权社会里,女性处于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的最底层,终生被禁锢在家庭、性爱的封闭性圈子内,一切社会性活动均与女性无关。今天,女性开始广泛参与社会各项事务,但是,女性“私人的、非历史的、非政治的”[1]特质依旧本改变,女性真正拥有的仍然只是“一间自己的屋子”。[2]从这个意义上讲,“私人化”小说与真正的女性写作同时出现是理所当然的。陈染、林白抓住女性生命体验的原点,从女性身体、爱欲出发构造女性文化空间,又以女性意识作为内在立场对之进行探究、分析和领悟,这标示了当代女性写作的文化自觉,意味着男权文化空间里出现…  相似文献   

4.
香港女作家亦舒,作为女性的写作和为女性的写作来说,其作品是严肃的,亦舒用通俗的形式表明了鲜明的女性立场:即再现香港现代都会女性的生存境遇,展示她们在摆脱传统束缚、寻找新的人生价值过程中的笑与泪、得与失、挣扎与彷徨,并积极探讨女性更为合理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旅行通常被视为男性的特权,也是培养男性气的仪式性的旅程。古代史诗、传奇及殖民地书写通过描绘男主人公在异域未知世界的冒险、探索、生存斗争,彰显其身体、心理和文化意义上的男性气。如果说,旅行使男人成为男人,那么,旅行对于女人意味着什么?19世纪英国那些离开家庭、走出国门、在陌生的异域旅行并写作的女性旅行家,颠覆女性气的传统惯例、重塑女性的自我形象,参与帝国的知识生产以及对于他者文化的建构。在殖民主义语境下,从性别视角检视19世纪英国的女性旅行写作,为理解性别解放与帝国事业、女性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西苏等女性主义者身体写作的观点,在萧红女性写作中,特别是小说《生死场》中得到典型的体现。文章将从女性与生育、女性与死亡两个方面,昭示萧红对女性真实生命本原的关注与追问。  相似文献   

7.
曾经名噪一时的女性写作正趋向一种边缘化停滞状态,出现了高原现象。《十月》杂志联合学者、作者形成三者合力,共同推动一种新的女性写作,试图提取当代女性在社会关系中表征出的女性境遇与女性力量,客观推动女性写作走出高原。而这场被动性文学实践的结果反而为女性写作的高原现象暗指了缘由:内部的跨性别写作追求与外在力量的规训使众多女性作家先后转型,实现由“启蒙”到“守望”的姿态调整;女性写作本身含混不明的边界使其在拒绝将“个人化写作”作为代名词的同时,又有主动贴上“社会性”与“非虚构写作”标签的嫌疑;由“被推动”至“被引导”,女性写作始终限定在一种圈子里,以一股有限的力量进行一场独语。  相似文献   

8.
超性别意识写作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超越单一的性别视角,关注人的普遍问题,表达人的共同感情。探寻中国女性写作中的超性别意识的产生及意义,并探讨了当代女性写作中实践超性别意识创作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中,以商业社会的知识女性为中心,通过对她们事业、情感、生活的深层解剖,凸现了现代女性在物化时代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困境,并以不同的方式开出了女性自救的药方。这一方面以张欣、徐小斌、蒋子丹为代表。  相似文献   

10.
女性写作对女性生命意识不懈的叩问与求索,是女性写作的核心内容,是构成女性写作指向的基质。在女性作家的创作里,她们的写作一旦凸现性别立场,就会出现相仿的精神指向:对自我生命的关怀。百年来的文学演进中,女性文学对这种关怀的自觉,弥漫在女性文学的写作中,根植于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坚定而明确的认同。郑敏以一种智性的写作方式超越了这一法则,达到了女性的“人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11.
爱情是贾平凹小说创作中一个重要的题材,作家创作观念的变化发展对人物爱情类型的设置起着重要的作用。贾平凹早期创作在"文以载道"的理论影响下为社会代言,表现的是符合男权需求的纯真爱情,后随着创作观念的变化转向为表现呼应男性需求的欲望爱情。深入的文化探索使作家诊断出爱情的"病相",其实质是为了爱彻底的奉献,以致失去自我并无视他人的自我。贾平凹作品中多次出现的怪胎意象隐喻着其文化探索的尴尬结果。  相似文献   

12.
张曼娟是台湾女作家,她在二十多年的文坛生活中辛勤写作,用唯美清新的文字记录着现代都市的悲喜生活。文字清雅优美,写作模式多样化,善于书写女性生活。作品虽以爱情小说为包装,但也由"少女情怀总是诗"的浪漫与纯雅慢慢变成从写实的观点去看这个时代女性所面临的新困境。文章通过对张曼娟部分作品的导读,从写作模式、写作内容、女性形象塑造,作品所体现出的写实观几个方面来感受张曼娟的作品世界。  相似文献   

13.
作为女性作家,池莉的小说长于对女性心灵的开掘,其许多作品都集中观照和展现了女性生存本相。从她早期作品中的"贤妻良母"型到对爱情婚姻情感意识的定位,从与男性抗衡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到消解两性激烈的对立,池莉塑造了一批行走在她的女性意识发展历程中的女性形象。同时,池莉又透过她和她的女性群体的目光来审视她们的另一半——男性群体,从而凸显了女性意识在根深蒂固的父权意识下不断觉醒和成长的水与火的缠绵般的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赵淑琴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4):78-79,108
女作家张欣都市题材的文学作品在文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她的很多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都市女性的生存境遇和命运遭际。文章从迫于环境的执着、追求情感的无奈、"微笑抑郁症"的悲哀这三个方面,论述了《锁春记》里三个都市女性生存的无奈和痛苦。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在创作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其中的女性之关显示出“客体化、欲望化”特征。他笔下多次出现的女性“自残”现象可做多重解读。女性的群体性“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仅表现为自觉顺从男权秩序,也表现在忍受“自残”之痛,以争取生存和竞争的筹码;为了反抗男权,女性通过“自残”的方式毁掉美貌,打破自身的欲望化特征,以保持个人尊严,或祭奠男权秩序下脆弱的“爱与美”。  相似文献   

16.
《结婚以后》主要通过女性的身体、婚姻和家庭的叙事,揭示女性在所谓的"私人领域"内的生存困境:"沉重的肉身"成了男性欲望消费的对象,"无爱婚姻"是女性在婚后生存的"人间地狱","家之囚笼"使女性生存在"在而不属于"的惶惑之中。概括地说,《结婚以后》主要破解女性"私人领域"内黑暗无光的历史。高长虹以"人"的意识、用艺术想象暴露男权社会制造女性生存困境罪恶的同时,却始终无法摆脱男权意识形态隐性的羁绊,无意中流露出男性作家"大男子主义"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运用女权主义批评理论,从女性阅读的视角来考察莫里哀的妇女观。通过对莫里哀作品中四类女性形象的具体分析,得出莫里哀的妇女观是基于妇女顺从男权这一基础上的妇女观的结论,并从十七世纪整个文化的大语境和莫里哀的婚恋经历来探求他妇女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施济美擅长用细腻哀婉的笔触描写女性的爱情悲剧,她以女性作家独有的细腻和真挚描绘女性的情感世界,表现了她对女性爱情悲剧的独特思考。她的作品在华彩乐章的形式下,包裹着淡淡的忧郁气质,在浓厚的抒情话语中散发出深挚的情感,表现出与其他海派作家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丁玲自觉地将个人情感体验与时代大潮融合,将自己对女性的思考与时代的感悟投射在创作中,尤其是其中以女性的恋爱婚姻为主的早期作品。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婚恋题材主要有恋爱、同性恋、婚姻等三个方面,体现了丁玲婚恋观的演变,并可从中感受到她对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境遇的关切。  相似文献   

20.
在封建时代的主流文学中,男性以理性、秩序和明晰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力,而民间女子在私情歌谣中重新获得这种权力。《山歌》中的私情歌谣从女性的视角来消解了男性建构的神话,改变了其在男性为本位的传统作品中被书写的命运,使其由被言说的他者向自我言说的主体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