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蓁 《文教资料》2006,(17):52-53
北宋初年诗坛风行一时的“白体诗”侧重继承的并不是白居易的讽喻诗,而是其杂律唱和之作。它经过晚唐五代的流变,到宋初已蔚为风尚,主要的白体诗人如李昉、徐铉、王禹偁都曾写作过大量唱和诗?褪摹奥室舛伞北厝换?造成其流易粗疏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韩国良 《天中学刊》2013,28(2):56-60
对于陶渊明《闲情赋》"曲终奏雅"给其行文带来的矛盾,前人给出了多种解释。在这众多解释中,由于没有能将重点放在联系包括汉大赋在内的辞赋文本所共有的特征来考察,因而对于《闲情赋》以"曲终奏雅"为掩护,以行其宣情、骋辞之实的审美趣尚,探析仍然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3.
彭静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130-131
丁耀亢是明末清初具有相当成就的文学家,他投身于戏剧创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思想较能代表当时处于社会大变动之中文人的精神风貌,并把在生活中体验到的真情实感融入戏剧作品中.丁耀亢运用审美的眼光,在戏剧中渗透剧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不断开掘和升华为审美情感.从他的文学观念和作品出发,探讨其戏剧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5,(8):31-37
晚明时期,文艺美学活动的以"俗"化"雅",甚至以"俗"为"雅",是对个性解放潮流的响应和推动。其时,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小商品生产者明显分化,资本主义萌芽初步产生的时代,以"俗"为"雅",一定程度上是当时新兴阶层思想的微弱反映。泰州学派王艮所提倡的"日用百姓之道",封建"异端"李贽所宣扬的"人必有私""因材""并育",无不是对新兴阶层的支持,对个性自由发展的尊重。这种争取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则鲜明地表现为雅俗审美诉求的转化与互补,从中,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美学精神,感应到时代的律动。  相似文献   

5.
沈既济的《任氏传》是唐人传奇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作品,其文中的“揉变化之理,察神人之际,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等语,虽不是直接针对唐人传奇的创作而发,但却准确地概括了唐人传奇的基本创作理念与审美趣尚及其实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准确把握唐人传奇的美学特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发展史上,“文学性”更多指向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的“存在”状态。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来看,那时侧重以“诗”去统合所有的艺术门类,显示出文学的浑融状态;而如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所说的“文章者,经世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的正是语词之外的伦理、政治的内容,“文学性”侧重指涉如何使“内容”通过语词表达得更为妥贴、顺畅,表意更为清晰。“文以载道”作为中国文学的最高要求更为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点。“文学性”的意味由外在的社会层面的要求解脱出来应当归功于俄国形式主义,形式主义者的基本准则是:“文学科学的宗旨,…  相似文献   

7.
晚唐至宋初,历经晚唐五代的分裂动荡,到宋初国家的初步统一,社会政治环境的改变,使得士人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文学思想、审美情趣也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文学创作.在文学转型中,宋初文学的发展与中晚唐以来的文学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承接关系,主要体现在文学特征和文学功用上.诗、词、文有因袭继承晚唐五代文风的一面,也有开拓革新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魏晋六朝文学尚“清”成因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学审美价值取向明显尚清。魏晋以来的谈玄风气盛行促成了魏晋六朝学尚“清”审美价值取向形成;魏晋以来士人们人的觉醒意识表现为对个体仪表风神“清”趣的崇尚,对“清”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影响到学领域形成尚“清”的审美价值取向;佛教传入对士人心态情趣的影响亦带来学创作中的清美好尚。建安迄于正始时期学主要表现为清峻、清简;西晋学崇尚清丽、清华;东晋时期学偏向于清淡、清雅,而南朝学最终走向清绮、清丽。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言小说的审美趣味是文人士大夫决定的 ,突出表现为悲剧化色调、怪异化趣味、诗意化韵致、典雅化语言等几个层面。这种审美趋尚极富个性 ,为中国古典美学宝库增添了许多特殊的美质  相似文献   

10.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的文学审美观念是以伦理道德为本体,而着眼于政治教化。其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的伦理道德审美价值,突出文学的功利性。受此影响,中国古典小说作家自觉地以政治伦理作为小说的审美定位,以此去观照人生,反映社会现实。中国古典小说以政治伦理为审美定位,对发挥小说的社会政治功能,使之形成古典小说的民族传统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却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视野,使小说反映现实生活多停留在伦理道德审美的层面上,导致作家审美思维狭窄,作品立意浅露,故事叙述充满浓厚的说教味,人物形象塑造出现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从而降低了小说的艺术品位,探讨儒学文学观念对古典小说审美定位的影响,对指导古典小说的艺术审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辜鸿铭最看重文学中的道德内涵,他有关文学的一些精辟之论常常为道德本体的文学观所遮蔽、冲淡,甚至改造。辜鸿铭发出“惟诗贵有理趣,而忌作理语耳”的议论;提出适合于各民族文学研究者对于异族文学进行高层次研究的文学“整体研究观”;极力捍卫中国传统文学及文言文的地位。但是,他的道德人文观念已经渗透到他所涉及的各个话题中,其文学批评已经很难回归到文学轨道。从辜鸿铭对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所展示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而言,他是一个当然的文学家:但从文学观念方面说,他更多地体现出一个道德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本色。  相似文献   

12.
任何合理的文学理论都不会否认文学有它自身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的审美属性,把握文学艺术的本质应该从社会与审美两种属性的统一与融合入手.这是文艺理论界多年探讨所达成的共识.过去,传统文学理论对文学本性的意识形态方面给予较多重视,但对审美属性一面却严重忽略.在文学艺术的本质这一美学文艺学研究的核心尚未获得突破性揭示的条件下,进一步探寻文学的审美特性,有助于提供与建立在历史唯物论基础上的文学社会属性认识的有机融合,从而找到探寻文学艺术本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宋初百年文学变革的人格及情感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初百年制约文学变革的内在因素固然很多,但最基本也最核心的动因首先来自创作主体人格内涵的丰富与扩大。柳开、王禹傅及杨亿等“文士”群体从文学遗产中汲取艺术情感和审美经验的过程,为逐步摆脱五代遗风的困扰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手段;与此同时,他们超越前贤的每一次努力,都为文学自身的变革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仁宗庆历前后,随着士大夫“复合性”主体特性的基本成熟,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群体,不仅为“天下”、“国家”、“道”等传统理念赋予了新的人格内涵,更为文学作品展示人性人情的多元色彩做出了超越凡俗的开拓和努力。在宋初百年文学变革演进的复杂过程中,王禹傅、杨亿及欧阳修三人不仅是引领风骚的文坛领袖,更是当代作家主体特性及情感结构演变发展的阶段性标志。  相似文献   

14.
论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嬗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学观念的变革不可能是一种单方面的简单的行动,它总是与多方面的复杂的文学实践活动紧密相伴随的。在开放的文学市场中,作家们创作的旗帜林立,经过聚合分离,形成不同的文学概念,它们正好从一个侧面描绘了我国文学的发展轨迹,从本质上体现着当代文学观念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新技术、新介质催生出的手机文学,呈现出与其他文学形态不同的审美特性:凝炼之美、韵律之美、创意之美、娱人之美、平实之美。在这样一个强调速度、效率、变化、互动的年代,手机文学因拥有其独特的多元审美体验,也必将激发文学新活力,推动文学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徐铉是五代最后一个,也是宋代第一个论家。他的学观是五代后期宋代初期学实践的集中反映。徐铉论主教化,论诗则强调缘情,尤其注重诗歌的自适功能。这两个方面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7.
文学是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现,属于审美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功能。对文学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的过程,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最常规的功能,它包括审美认识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娱乐功能,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陆咏梅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3):41-42,97
社会价值高于审美价值,是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具体体现,是左翼文学追求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左翼作家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强化、时政冲击作家艺术个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武装左翼作家文学观念的必然结果。这种美学选择,既限制了左翼作家的艺术胸襟,又使30年代文学价值有了新的内涵,美学风格发生变化,崇高美、悲壮美成为左翼文学独特的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19.
审美距离包括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间的空间距离,视觉距离和审美主体的心理距离.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之间是审美关系,译者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直接关系着能否准确传达原作的艺术美.在分析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的基础上,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翻译中如何把握翻译距离,建构审美空间作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译者审美心理的再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与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网络文学势不可挡的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一种文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以审美意识形态的方式,表现出了其用以立身的文学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传播主体、社会时代研究、网络载体、阅读主体等角度对造成两种文学:审美需求和审美期待的差异、文本特征和审美方式的差异、审美趣味和审美判断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准确概括出网络文学在审美体验诸方面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网络文学未来发展应把握的审美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