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一、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以及它所显示的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通过学习,初步认识鸦片战争以后,我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我国近代历史的开端二、课文重点难点:重点:林则徐禁烟和虎门销烟的经过.难点:鸦片战争引起我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言:清朝后期,发生了一场“鸦片战争”,使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林则徐虎门销烟》记叙了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所产生的历史影响.通过学习,从中可以了解林则徐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相似文献   

2.
小学历史下册第一课《林则徐虎门销烟》一文最后有这么一段话:“1842年,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3.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上,镶嵌(xiangqian)着10幅浮雕,记载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英勇斗争的事迹。第一幅浮雕就是《虎门销烟》图。  相似文献   

4.
1839年6月3日至6月25日,伟大的爱国者林则徐在虎门组织销烟,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中学历史教材中,对这一历史“篇章”进行了场景描述,并配有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虎门销烟浮雕图》;教参、有关教案选以及有关教材插图介绍上更为详尽地描绘...  相似文献   

5.
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1838年12月31日)诏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于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1839年3月10日)抵达广州,即开展了震撼中外的“广东禁烟”和“虎门销烟”运动,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侵略光辉篇章的第一页.关于林则徐在这次禁烟运动中收缴、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1.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2.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过;3.《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社会影响。 二 要求学生认识的基本观点。1.虎门销烟是维护主权的正义行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动滑轮时,要求学生得到的结论是:动滑轮不改变用力的方向,但省力。而这一结论的产生容易受学生实验操作的方法、实验器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得出错误结论。为了帮助学生科学地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合乎科学的结论,我这样设计这一内容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此文设计共有下列环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及完整的教学过程。通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子和段落来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相似文献   

9.
教学《最后一课》,爱国主义是一个无法绕开、无法回避的话题。但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中,真正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和教育,让学生也像小弗郎士一样逐渐萌发爱国主义意识,是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的:1、认识理解小说精巧的构思以及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的关系。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3.认识玛蒂尔德的形象及意义,认识小说深刻的主题。──作为世界短篇小说的精品,《项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些得益于精巧的情节安排和成功的形象塑造,要让学生领略小说的艺术魅力。经过初高中近20篇小说的学习,学生了解小说内容几无困难,分析、理解小说要素的能力也已基本具备。因此,重点是指导学生学会进一步分析、理解小说要素并把握要素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艺术鉴赏力。二、教…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课文出现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3.通过丑小鸭的故事,培养学生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教师简介文章作者与出处。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布置预习,提出要求:(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划出生词。2.检查预习情况:(1)提问:这课有几个自然段?(2)指名逐段读课文(随时纠正字音)。(3)检查划生词的情况,出示词卡认读。3.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质疑问难。让学生说说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明白的问题。 (四)讲读课文,抓住每段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2.
《避雨》一课教学设计厦门福建实验小学林金山《避雨》是六年制小语第九册第4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作者在途中避雨时遇见公社女气象员的事,热情赞颂了热爱本职工作、认真研究业务的青年一代。文章以“雨”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了遇雨、避雨、知雨和谈雨,为人物...  相似文献   

13.
王丽梅 《现代语文》2009,(8):108-109
教学设想:传统的小说教学设计更多的是从情节入手,分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但是,很多的小说在情节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分层,如果仍然按部就班地去分析,就没有多少说服力。本文是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见闻和感受来表现“爱国”主题的,并没有贯穿始终的统一事件。按照教参卜的“课前——上课——下课”的情节入于来分析,显得有些牵强。“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本文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钠的物理性质;理解和掌握钠的化学性质;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  相似文献   

15.
《詹天佑》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最后一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与旧教材不同的是,这篇课文没有明确规定阅读训练的重点,是对学生小学阶段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1.初读课文,抓住中心。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教学这篇课文时,可采用“提取中心法”...  相似文献   

16.
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难忘的一课,下面笔者就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进行了一节完整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7.
18.
《跳水》一课,没有含义深刻的语句,不需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课文内容学生也容易理解。根据本课的这一特点和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本课的训练重点是,训练学生读书时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本课教学的主要训练目标是,使学生能清楚地了解本课所记叙的事情是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展的,并能把事物间的联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为突出本课的训练重点,较好地达到训练目标,做以下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9.
1.通过默读课文,梳理印象深刻的情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通过文中三处“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朗读和理解,感受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谊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并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20.
《难忘的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短而又深刻的话出现三次,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每一次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